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请于三年失落处 看到山东新希望

这些年以来,山东在财政收入、人均GDP等领域不断被其他省份反超,省内大多数城市在全国城市的排名中不断下移,甚至省内高校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也在不断下移,那么,我们用什么证明一个大省在新世纪新时代里的成长?

——题记

2018年3月,我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原创评论文章《从广东到山东,我们不是落后,是梦想不够!》,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转眼间,3年过去了,此时回望过去的时光,有一种很复杂的情绪,过去3年,我们见到了一个努力的山东,看到我们山东在意识转变、产业转型等领域取得的许多成果。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相比3年前,在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上,山东的表现并不尽不如人意。

2017年,当时山东省公布的GDP数字为7.27万亿,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相差1.7万亿。

过去3年,因为增速变缓及挤水份因素,到了2020年,我们的数字为7.31万亿,基本停在了2017时公布的数字区间,与广东的差距变成了3.8万亿。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时光似乎静止了3年前,我们经历了“失去的三年。”

让人遗憾的,不只是我们与广东、江苏等经济强省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包括我们不断被原来居后的省份超越。

我是有过多年广东工作经历的山东人,因为是湖北女婿,除了广东与山东,我关注最多的省是湖北。

2009年,湖北省人均GDP数值只有山东省的60%左右,到2019年,山东在这项数据上被湖北反超。

只是10年,沿海山东对一个内陆省份的巨大优势,被抹平,被反超。

2017年时,山东人均GDP方面排全国各省市(不计港澳台)第8位,2020年时,我们被重庆与湖北越过,落到全国第10位。2019年时,山东人均GDP数字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线,直到2020年才勉强与全国平均线持平。

这些年,我们忙着对标粤苏浙,其实我们更应该去看看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贵州这些内陆省份,看看他们是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的。

归纳山东的过去三年,也许可以这样说——山东在经济总量方面与领先诸强差距越拉越大,在人均方面又不断被后面的兄弟省市超过,如果三年前根据当时的数字我说山东并不落后,那么现在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一些领域是真的落后了。

得出一个令人尴尬的结论自然会引发一个疑问——据我所见,山东普通民众很努力,山东官员也很努力,山东的各种资源秉赋比起粤苏浙来说是不算差,为什么在经济发展领域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我从来不是一个唱衰山东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确出现了一些让人可以借机“唱衰”的表现。

1

骄傲的地方,往往隐藏着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挑战的答案。山东经济增速的乏力,也许与我们骄傲太多反而动力不足有关。

我们不妨从骄傲之处寻找线索。

山东的骄傲之处,有这样两点是值得关注的:

一是工业体系的完整。联合国划分了41个工业大类,我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大类的国家。

此外,全世界还有一个省级政区拥有这全部分类的工业体系,这个省是中国山东。

中国是十四亿人口及上千万国土面积(包括海洋国土)的大国,拥有超全的工业体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山东拥有全面的工业体系,意味着广博的工业制造与供应能力,山东自然也就成了国家工业稳定的中流砥柱之省,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各种工业产品。

二是强大的农业供应能力。2020年,山东成为中国第一个农业产值突破万亿的大省。作为第一农业大省,山东省以占全国1%的淡水和6%耕地资源,产出的粮食、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花生产量分别占到全国8%、9%、10%、11%、13%和16%。

这意味着,山东同样是中国农业稳定的中流砥柱之省,保障国家的农产品供应。

超全的工业门类,强大的农业经济,是山东的骄傲,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同时,对于山东经济来说会必然形成另外的影响。

一是工农业的发达所形成重心惯性会导致深厚的工农业氛围,第三产业相对不被重视,相对苏浙等省,山东的第三产业比例是相对较低的。

二是工农业门类过于齐全,其效率方面就很难完全兼顾,所以山东工业齐全,但是缺乏高利润工业。

农业经济发达,则会导致农业人口相对较多,同样会导致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因为农业的效率相对工业来说总是相对低下的。

山东拥有强大的农业,在全省形成了深厚的农业氛围。我们的农村人口比例仍是比较高的。

工业企业效率相对较低,第三产业比例较低,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共同导致的结果,是市场制造财富能力不足,市场消费相对不足,民间财富不足,市场经济缺乏动力与活力,全省都面临着如何提振经济与增加活力的挑战。

中央对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与乡村经济振兴寄予厚望,显然是十分有针对性的。

2

在对山东的持续观察当中,我提出了乡土山东的观点。

你有没有过样的感觉?打开山东的媒体,很多节目好像上世纪录制的;走进山东的乡村,千篇一律的建筑外观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模样;观察山东的酒桌,仍然津津乐道于繁琐而无益的那些规矩。

在我看来看,这都是典型的乡土社会特点,安于现状,缺乏成长。

山东的乡土社会过于成熟,导致今天的山东很难进入真正的商业时代,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指数不断提升的时代,山东整体仍然呈现出明确的乡土社会的特点,无论是物质外观,还是精神内涵,一座城像一个村,一个省还像一个村。

对于山东经济来说,各地都是一个念头,总想自己做好一切,而不是展开区域协作,分工合作,其表现就是在区域一体化方面的严重滞后。

时至今天,我们不但实现不了对跨省一体化区域的打造与引领,甚至在内部的一体化都缺乏经典案例。

每一座山东城市都更像是自我孤立的状态中发展,无法形成合力效应,也就不存在带动效应,表现在各个城市特色上,就是大者不强,小者不精,缺乏代表城市。

作为中国第三经济大省,却没有一座城市能列入中国城市经济总量排行的前10名。进入新世纪后,山东大多数城市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里的位次都在下移。

2020年,济南市经过多种努力,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可喜可贺,同时也有一个情况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全国这么多省份,为什么只有我们的省会处于本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除了先天历史地理因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我们之前认定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不是更有利全省经济的发展?

我们如何打造出一种既能推进城市协作,又可以形成良性竞争的区域经济布局?

3

过去3年里,通过学习取经与对标,山东采取了大量追赶领先者的措施,到现在回看,这些措施效果并没有预期那样好,无论是在企业引进还是人才引进方面,我们似乎缺乏更有说服力的表现。

探索其原因,一方面这些措施的实效需要更多时间展开,一方面有一点值得讨论,是不是我们的制度建设存在完善的空间?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一些缺乏实际执行效果的制度成了达成初衷的制约。以两个山东媒体曾公开报道的事件为例:

2019年有这样一则济南新闻,《博士想把户口迁回济南:跑了一年多没办成 都和工作人员混熟了》。

没有办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原户籍处需要他提供准迁证,而山东方面因为制度原因,没有那个部门能给他开出准迁证,于是局面就很尴尬,一方面我们想引进高技术人才,一方面我们的制度并没有考虑现实的全部情况,也就把人才拒之户籍之外。

备注:从网上查询,确有其事,属于特例情况,目前已经解决。

2019年,有这样一则青岛企业的新闻,《哪的问题?青岛这家互联网公司说“我们太像凤岐茶社”》。新闻的内容也并不复杂,青岛市一家创新型的企业,因为没有遇到创新型的本地扶持制度,企业处处为难,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两个新闻的后续结果如何我并没有跟进,但是这两件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孤例。

在山东,我们制定的一些制度有时成了回避问题的理由,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的工作人员往往热情的告诉办事者为什么不行,却无法告诉你这样不行还有什么其他的合理解决方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如果我们制定制度并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就无法通过制度表现出吸引人才与企业的诚意,那么我们制定那些制度与优惠措施有何意义?是不是更像在走一个过场而已?

正如我从前在文章中所提出那样,我们究竟是重视人才,还是重视“重视人才”的这个形式?

4

近年来,为了博眼球,赚流量,网上出现了大量“唱衰”山东的文章,很多文章将山东缺乏活力的原因归结于山东官僚主义太盛,批评山东人太喜欢体制内。

其实,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来说,官僚主义并非只有负面成份,亦有其正面意义之处,而且在中国,也并非只有山东人喜欢进入体制内。

比如,这样一则关于深圳某中学的新闻:2020年,该校新入职66个老师,全部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超过40%的老师,是超一流的高校博士,不乏剑桥、牛津、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毕业生。

这么多的高技术人才挤进深圳的义务教育系统,这跟山东人喜欢考公务员与事业编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方向的自由,我们不应该批评任何人在职业选择方面有求稳的考虑。

而山东的挑战在于,除了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人们未将其他领域的工作看成是体面的职业方向,除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与国企等体制内保障性较高、竞争性较低的领域,人们往往觉得其他领域的工作不算是正式的工作,对于服务业领域的工作甚至会有轻视的态度。即使是一些省内的服务业从业者,甚至有反商业的态度。

体现在具体的行为当中,人们对于提供服务往往有一种不耐烦,只图自己方便,而不是考虑服务业的出发点应该如何满足顾客需求上面。

我举自己遇到的例子。

有一年申请安装某著名公司的宽带,需要在墙上钻孔穿线,安装师傅过来,一看墙的厚度比较大,直接对我说,你的墙太厚,我们没有这样长的钻头,打不透,你去办理退单吧!

我挺震惊,这面墙并不算太厚,作为一家大型的宽带服务商,安装人员居然因为没有配备长钻头,生生把一个顾客拒之门外。

因为已经办理好了各种手续,我不愿意浪费时间去退款再找另一家服务商,于是我到街上随便找了一位师傅,他带着工具赶来,收了10块钱,就把墙钻透了。

我很纳闷,那么大一家公司,在配一根长点的钻头与放弃一批有同样情况的客户方面,他们居然选择了后者,这不是一种赤裸裸的反商业思维吗?

再以网上购书为例说说我遇到的情况,我喜欢在旧书网站购买历史文献资料,同时下单,反而总是远一些的江浙一带更快发书,更快到过达,往往省外的书已经收到了,省内的书店还未发货。不按承诺及时发货,店家也懒得给你说一下。

有一次问一个卖家为啥一周了还未发货?他说:哦,回老家办事,等回来再发。

在他眼里,一个订单并非一个契约,而只是自己啥时方便才会考虑的选择,如此思维,量的突破都很难,又如何实现质的成长呢?

5

这些年在山东工作,基本跑遍全省,观察比从前更丰富一些,既感动于山东人的纯朴与坦率,又有一种越来越大的担忧——我们在职业态度上,一个普遍的态度是努力而不用心,求稳而缺乏求进。全省处处一团模糊,处处一团和气,对于工作技能不去钻研,对于工作效率不去重视,往往安于现状,安于岁月静好,导致的结果,专业性不足,缺乏成长性。

这样的态度持续,一两年或看不出问题,但是十年二十年后,就会发现被用心者远远抛离,无法跟上时代。

固然山东这些年也在成长,但是成长性相对不足,于是就表现出刚开始所说的局面,时间越久,落后越多。

即使我们开始追赶,却仍把追赶的主要方法,放在旧的方式上,总觉得原有的工具箱里能够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方法。

旧曲循环,如何奏出属于新时代的乐章呢?

我们现在回顾山东的辉煌,主要停留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那时,我们见到一个创新的山东,奋斗的山东,人们敢作敢为。

至今而言,我们今天的主要企业都在那个时代涌现并实现辉煌,我们的城乡面貌多在那个时代基本定型,然后接下来的时光里,我们的知名企业还是当年那些企业,再看看我们今天千篇一律的城市与农村,与当年相比缺乏质的突破,那么这些年里,我们都做了什么呢?缺乏务实与创新精神,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海尔当年的辉煌之后,山东企业界一直缺乏真正的成长典范,源于我们的先发优势成了历史负担,乡土山东的背景下,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过程普遍遇到瓶颈,往往成了垄断并窒息本地市场又走不出本省的土巨人。

当然,近年来的山东企业界并非没有新的榜样,比如带领中国重汽实现重生的谭旭光就值得我们关注。

谭旭光所做的企业改革,是真正的改革,敢于克服一切压力,敢于大张旗鼓地推动真刀真枪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追求企业效率,从而给老企业注入了新活力,短短时间内让重汽车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

可惜的是,这样的案例在今天的山东所遇太少,当年只有一个张瑞敏,现在只有一个谭旭光,山东缺乏具有让企业家更具市场魄力的社会环境,然后就自然会出现市场经济缺乏活力的整体局面。

乡土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熟人社会,人情关系盘根错节,于是一旦涉及到众多利益的改革,就很难推动下去。

这么多年里,山东在一些改革领域缺乏魄力进展不大也就不难理解,比如全省开发区体制改革,主管部门决心很大,但是进入到具体实施层面,在去行政化、提升效率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如何,恐怕很难让人乐观。

这些年里我们有很多次改革,往往见不到真正的效果,很多岗位上是不适合的人,适合的人到不了适合的岗位,缺乏有竞争力的岗位,缺乏人尽其才的机制,长此以往,就在岁月静好中而徐徐落下了。

6

继续说山东的效率问题。

为什么被落下,因为缺乏效率。为什么缺乏效率?很大原因,在于乡土社会思维的制约。

乡土社会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间接交换,不喜欢直接交易,凡事都要找一个熟人作为中介者。

在中国南方商业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社会的运转是交易关系,这件事做了需要什么条件,清清楚楚。

而我们山东,熟人之间往往模糊处事,不直接谈钱,要么以后再说,要么用某种服务进行交换,你能帮我做点什么,我能帮你做点什么。

结果,效率极低,还因为这种关系网的方式存在,影响了整体的办事效率,原本一件简单的小事,因为人为增加中间环节,反而导致难办了。

而且,如果人们依赖或热衷于熟人办事,往往会导致既定游戏规则的破坏,影响了社会公平,也降低了办事的效率。

乡土社会的特点,管理机构喜欢过多干预。

比如,山东高速公路的不合理限速,2018年被提起之后,历经多次治理,始终没有完全解决,过一段时间又成为热点,反复被网络媒体报道之后,出台了一个终极性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重点路段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主管部门的苦心可以理解,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方式所关心的重点,仍是速度问题而非通过效率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司机自身的素质始终是不放心的,始终是要强调外部的介入与监管。

这种高速公路的介入,其实与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营的介入是一种情形,结果呢?在高速领域,就是车辆进入山东的高速必然跑不快,不敢跑快。

山东的企业在经营当中,很难完全集中精力专心面对市场,而始终面对着各种外部管理的介入,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各种汇报材料,迎接各种检查指导,我们假设这些外部介入都是初衷良好,但实际效果呢?

一个企业最需要的是如何把精力用于市场上的竞争,而不是迎接领导的指导与视察,主管部门的介入越多,企业对于市场的适应能力往往会越弱,而且还会形成一种惯性,企业把越来越把更多精力用于寻找本地扶持上面,导致山东出现很多缺乏外部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离开本地的熟悉环境,往往就无法生存。

7

近几年里,山东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很多地方进展不错,但是有时的实际效果是让人担忧的。究竟什么是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究竟要从什么样的层面实施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

我举一个2019年的小事情。

2019年8月,寿光遭遇强台风侵袭,一辆救灾车掉入排水沟车门被锁,经联系一位开锁师傅水中开车三四十分钟前往最终打开车锁。这次服务共收费300元,市场行为。

当时的买卖双方皆无意见,但是有旁观者录下视频发布到网上,指责开锁师傅不应该收费或者收费过高,由此出现舆论一边倒指责开锁师傅,开锁师傅正常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只能以各种道歉,这事并因为并不合理的道德审判而结束,最终当地部门介入,开锁收费这件事并无明显违规,最终以没有“明码标价”为由对其顶格处罚5000元。

这事不大,但在我看来,这事却是地方营商环境的一次检验,本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交易双方都无意见,却有不相关的观众与不应该介入的管理部门出现,导致提供有益服务者受罚的局面。

我们说的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并不只是要服务好大企业、大项目,而是要服务好市场上的所有主体,所有人,即使是一个街头经营的小贩,我们也要想尽办法让他可以安心摆摊,而不是总想着如何去管理他,干预他,让他们可以安心做事,而不是总是陷于各种不必要的介入与监督当中。

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这件事做不好,我们的营商环境就很难摆脱原有种种评价标签,我们的招商引资效果也会大受影响,继续出现场面很大,效果有限的局面。

8

因为时间与精力有限,对山东认识有限,这篇文章只是有感而发,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与分析,有一点需要指出的,虽然我认为山东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非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多是在成长中只要有魄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三年前,我认为山东要开创新局面,需要有干好大事的魄力,要敢于上真正的大项目、大工程,需要梦想级的工程,而现在,我认为最需要的是干好小事的能力,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模糊与粗糙之处实在太多了,我们将精力更多用于对事的关注而缺乏对人的关心,简单来说,我们注重这件事能带来什么现实回报,而不是我们能给办事的人创造出什么样的良好环境,让他得到什么样的回报,长此以往,自然形不成良性循环。

在具体实践中,少务虚,少整材料上的典型,多务实,多做现实中的服务。

最后,分享一件让我很有感触的小事。

2020年底,一场大雪中,我去隔壁小区拜访一对由北京落户威海的年轻夫妻。几年前,他们计划南下深圳发展,安排行程决定先来我所在的城市转转,结果爱上这里,旅行变成定居,直接落户在这里。

生活数年之后,他们仍很开心自己的选择,“这里不只空气质量好,环境优美,而且这里的人更好,街上问个路对方热情得恨不能直接把你送到目的地,这里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很热情,我们深深的爱上这里,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希望。”

我想,他们在这里看到的希望,也是我由广东回到山东生活八年里所看到的希望。

这些年里,我们失落之处太多,但也应该于失落处看到希望,山东人一不靠政策扶持,二不靠资金注入,主要依靠自我努力而实现了本省的良好发展,在适应新时代的方面固然观念转换慢了一些,但这并非无可解决的问题,将梦想的浩荡与细节处的务实如能结合在一起,我们会见到一个新的山东。

回到题记中的问题,山东拿什么证明自己的成长?

我觉得不是某项数据排名很好,不是某个场景辉煌灿烂,而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去除焦虑,不去抱怨,看得到远处的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用心工作,用建设与实践去实现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省的理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东北?
辽宁比山东差在哪
中国最有钱三个省,台湾在各省之中仅能排第六
省政府给青岛的“信” 关系如此巨大
未来十年,山东和济南破局的关键
【蓝海经济观察】山东该咋办系列(一)——数据山东20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