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济阳|特稿】济阳史学研究获重大突破!学者考证认为曲堤古镇就是齐国早期都城营丘

(本文作者为我县知名文史专家刘功富先生和肖端良先生,本文将发表于1月9日《新济阳》报三版)

姜太公辅佐周王灭商之后,因首功被分封到山东北部,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而关于营丘的确切位置,文献中缺乏明确记载,“乱花渐欲迷人眼”,故历来争论颇多。在长期的争论中逐步形成营丘位置三说,一曰临淄营丘说,一曰营陵营丘说,一曰高青营丘说。

2021 BWS共赢未来5G AR峰会
广告

长期以来关于营丘位置的三种说法

临淄营丘说关于姜太公建都营丘的历史,《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佐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封于齐国,建都营丘。”至于营丘的位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四履,都营丘为齐。”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山东省考古部门在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西约200米处的韩信岭一带进行挖掘,发现文化层特别厚,有3—4米,往往有四五层堆积,每逢大雨过后,古币、化石环等文物时有显现。经过进一步考证,早在齐献公迁都前这里就已有旧城邑存在,后被献公改扩建。进而得出结论,营丘即临淄。

展开剩余90%

营陵营丘说东汉汉献帝时期,曾作过营陵令的著名历史民俗博物学家应劭在《汉书·地理志》营陵条下注曰:“营陵或曰营丘”“师尚父封于营丘,陵亦丘也”。 认为营陵(今山东省昌乐境内)即姜尚始受封之营丘。许多地理名家和专著提出,营丘故址应在今昌乐县城东南五十里,接近胶东故莱国,故胡公避免威胁而迁都薄姑;献公夺取政权之后,以薄姑为胡公的根据地,遂复东迁,不敢复都营丘,遂选择位于淄水西岸的临淄作为都城,以防御莱人的突然袭击。营丘故城内有姜太公墓等遗迹、文物。故认为营丘在今昌乐县境内。

高青营丘说2010年前后,通过对高青陈庄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有关专家从铭文、祭坛、陈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判定陈庄西周遗址为姜太公开国的都城营丘。认为“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宝尊彝”这段铭文为封地乐官给第一代齐公姜尚制作的用来赞颂祭奠先人祖甲专用的礼器,而且“齐公”两个字最早在山东出土的器物上出现;祭坛以及青铜簋上遗留的70字铭文与齐哀公祭天涉嫌僭越被烹有关,证明尚父享受部分超出王侯的礼仪在情理之中;陈庄往东从唐口、宋套、河东、河西、堤西里、付家堤口、姚套、堰头等村名,都与济水有关。《汉书·地理志》载:“太公以齐地负海写(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于是便“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盐卤之地,符合高青的土壤特征,鱼盐等大宗货物的运输,靠的是济水便捷的航运。

三种观点言之凿凿,但临淄营丘,没有西周早期的东西出土;营陵营丘,城址建得很晚,应该在战国之后,不可能是建于西周早期的营丘;高青营丘,城址内没有发现宗庙(古代宗庙实为国家的标志)。三者共同缺少而最有力的证据是逄公墓及古城遗迹,而具有千年古韵的济阳县曲堤镇不但有逄公墓,更有孔子在齐聆听“韶乐”的闻韶台(公元前517年孔子到刘台祭拜逄公,经过曲堤,忽听到天覆地载之遗声的“韶乐”,而留下“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的佳话。济阳古八景之“韶台远眺”源于此)。

四个方面的有力证据证明曲堤古镇

就是齐国早期的都城营丘

一、从建置沿革上来看,曲堤与营丘一脉相承

“周成王四年,姜太公星夜从山西太岳山区的吕国赶往东夷齐国,《左传》因之曰:昔爽鸠氏居此地,季荝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此地乃营丘。”《济阳县志》(清·乾隆“舆地志·沿革篇”)载:“曲堤少昊时为少昊氏的司寇爽鸠氏之地,虞夏时为季荝地,虞舜至夏朝时,为部落酋长季荝氏之地,商初为逄伯陵方国之地;商末为古国蒲姑之地。20世纪80年代初从曲堤镇刘台西周墓中出土的铜器上,多铸有“洚(逄)字,可作为商初县境为逄伯陵之地的佐证。”

再来探究一下“丘”的本义。《周礼·大司徒》云“土高曰丘”。《说文》云:“丘,土之高者也,非人所为也。”“丘”古文为“丛”,似人群居于地上之形。所以《山海经》把古代部族所居之处称为“丘”,如“陶唐之丘”“昆吾之丘”“神民之丘”等。《离骚》云:“哀高丘之无女。”《汉书·地理志》注古“十二州”时云:“洪水汛大,各就高陆,人之所居,凡十二处。”盖古代雨水丰,地气湿,人须择高处居住,故《周礼·小司徒》云:“四邑为丘,方四里。”所以,“丘”的本义是指古代人群居住的自然形成的高地。据记载,营丘是建在一高丘之上,而曲堤正是建在一个两平方公里的高丘之上。西临牛王、石门沙丘,南邻沙李大鳖盖和后辛沙丘,东临杨家冢高地,北邻刘台高岗,地形与营丘相似。且有梨丘、麦丘、章丘与营丘(曲堤)形成“一丘之貉”之势。

二、从文物考古方面来看,曲堤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作为事实依据

曲堤东北门(鸣珂门)向北有一条大道,走三里许就是刘台村,村西有一大土台,高3米,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1957年被省考古人员发现。1979年、1982年和198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墓地中的六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器物,如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骨器等,其中尤以6号墓出土器物为最丰富,组合为6鼎5簋,符合诸侯墓级别。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瓷器、骨器等重要文物,其中玉器出土数量颇多,达百余件,有玉戈、玉鱼、玉琮、玉鸟、玉蚕等;同时,首次在山东地区发现了商周时代的丝织品。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多为“夆”或与之有关的铭文(古代“夆”与“逄”通假,即“夆”就是“逄”),如“夆彝”等。根据《山东古国考》、民国续修《济阳县志》,《国语·周语》等书记载,逄公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的表叔或表伯,被封为三等爵位“伯”居于曲堤,他及族人死后都葬在曲堤北刘台那块高地上。可知该墓地就是逄公墓地,换言之,这里就是逄氏诸侯墓地。1992年,此地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卜骨理应是逄氏家族的先人们占卜之后遗留下来的,在商周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此,刘台村附近出现我国第一个进行占卜的卜姓也就顺理成章了。临淄、昌乐、高青等地,至今没有发现逄伯陵,显然,营丘在齐国的西界今曲堤才对。

迤逦千年的古老建筑更是曲堤是营丘的有力说明。

史书载:秦灭齐置著县,曲堤是著县县城。其实,在秦之前,曲堤就是一座古城,是周时齐的近邻。夏初已建国。这座古城到了民国末年原貌还清晰可见。四周有高大城墙,有东、西、南、北四方城门,还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稍门,形成八卦式建筑格局,应该与姜太公的鬼神八卦有直接联系。在南门里和北门里各有一座高台洞式阁楼,洞长25米,宽20米,高13米,有一半圆形的砖砌大门洞南北穿台而过,阁楼上有一座背北朝南的三间老式瓦房,房内塑有图腾的鸡嘴鹠神像,四周有花孔围墙相连,阁楼圆孔之上有株千年松柏,有一粗根生出洞外,树根底下可通车,成为一大奇观。城有内城和外城,内城有四稍门,夜间关闭,任何人不得出入。城北门外有座烽火台,高十多米。这足以证明曲堤当时是一个小国都城。

城内古寺庙有20余座,主要有廊坊庙、弥勒寺、禅塔、月牙桥、山西钊子庙(也叫太公庙)、尼姑庵(2座)、闻韶台、闻韶书院、皇姑寺、三星庙、二郎庙、关帝庙(3座)、无梁大殿、黑风口、刘家家庙等。仅就能佐证营丘在曲堤的几个古迹介绍一下。

廊庙在曲堤南街路东,当地叫廊坊庙。《辞海》解释为:是很早君主议事的地方。曲堤必定是做过小国国都,住过君主。

太公庙在南街西南角,是一座两进大院的古庙,很早以前叫做太公庙。后院有北房七间,前院有北房七间(中间带有过道门),两院都有东西厢房,大门朝南,带有门卫房两间。姜太公从山西带兵赶往营丘,一开始先驻扎在这里。据曲堤九十多岁的刘崇明老人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杨广衡带兵到处把神像拉倒,缉拿吸毒者。因此太公庙的神像都被拉到,后来做了区公所。当时后院明柱的对联尚存,“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与营丘之地必有太公庙不谋而合。

皇姑寺在北门东靠城墙处,有一寺叫皇姑寺。寺里房屋早就倒塌,木料全无,只有几处断壁残垣。没有君主哪来皇姑。所以曲堤必是有国有君之地。

禅塔在曲堤东街西南角,1956年时还在。据明末清初的经学大儒张尔岐考证,禅塔是隋朝以前的建筑。此塔与四门塔、灵岩寺的支辟塔、苏州的虎丘塔极不相同,建在一方半亩水塘之中,塔的中间有眼大井,四个角上各有一眼小井。如史书记载的天齐渊一样,五泉并出,有喷珠吐玉之象,塔高数丈,塔尖有一仙灯,故称之为“禅塔晚灯”(济阳古八景之一)。

钓鱼台明成化《济阳县志》“舆地志”记载:“治东北三十里,漯水(黄河下游一支流)之右,建有一台,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曲堤有关文史资料也有记载:“漯河故道之阳,有一处高约三尺、阔几十丈的土丘,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姜太公钓鱼台。明以前曾立有石碑,碑文说:台故有亭,肖太公像其中,一竿一笠,怡然自得之状耳。”考诸各种文献碑记,姜太公钓鱼台在全国有多处,最著名的当属陕西省磻溪河畔的姜太公钓鱼台,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除此之外,还有咸阳、新安、历城、吴桥、南皮以及静海县的子牙村、钓台村等处。总览这些钓鱼台的位置,基本都分布在商周时诸侯较集中黄河故道两侧,并形成了一条东起静海,西至磻溪,蜿蜒千余公里的弧线。这和《史记·太公世家》所载的“(姜太公)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西伯”呼应。综合诸多说法,其实可以这样认为,各地的钓鱼台只有后先之分,而无真假之别,正如各地为纪念孔子聆听韶乐修建的的闻韶台。而曲堤的闻韶台,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被誉为“千年圣迹”。

三、从地名、姓氏延续的角度来看,古都和人虽已迁居他处,但其影响深深扎根于曲堤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中

姜太公后裔衍生出的姓氏颇多,令人惊奇的是,曲堤域内的地名、姓氏尤为集中。姜姓,域内有姜集村、前姜后姜村。吕姓,域内有吕家村。解姓,域内有王义寨村。邱姓出于姜,至周朝有太公望,封于营丘以邑为氏,望出吴兴,此姓之所由来也,迨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御史陈黄永具秦丘姓有犯圣讳。应宜请更缘由,旨下该礼部议时未果行雍正三年乙已仲夏月望后四日,礼部杨尔德条奏前议,奉旨依议遂加“阝”旁,通令全国尊照。域内李旺家村的邱姓居多。齐姓,起源营丘,域内吕家村齐姓居多原温店村北的齐家村迁至。骆姓,域内郑骆村。国姓,域内刘台村北有国家村(1958年9月划入商河县)。

崔姓,《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姓,齐太公生子丁公佶,佶生嫡子叔乙,让国,食采于崔,遂为崔氏。”也就是说,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由此可知,崔姓中国人是出自齐太公姜子牙的直系后代,他们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当初崔氏始祖所居以得姓的崔邑,根据多方资料考证,就是济阳城南的土城村(由于河水漫溢等原因,此村已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迁到城内原二百货附近。也有说崔邑即现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西北的土城村。)《左传》上所记载的“襄二十七年,崔城请老于崔”,指的正是这个地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渊源的古老地区。

焦姓出自姜姓,祖宗神农。《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古传曰:虞、焦、滑,皆姬姓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另为一派。”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域内李旺村焦姓颇多。谷姓出自姜姓,《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汉有谷永,又有谷那,复姓也。”曲堤东南不到二十余里的谷家村谷姓甚多。

集中的姜姓后裔村庄,密集的姜姓后裔姓氏,令临淄、昌乐、高青等地难以望其项背。

四、神话是真实的历史,优美的神话传说是曲堤古镇为营丘古城的有力佐证

姜太公善于以物寓名提到曲堤,当地就顺口说出“黑风口、月牙桥、无梁大殿”的口头禅,至今还流传不衰。据推理,这三个古迹实际上是组成了一个大篆“尚”字。下面是黑风口,上面是月牙桥,再上是无梁大殿。姜尚的“尚”,吕尚的“尚”,尚父的“尚”。

神牛引路相传姜太公率兵从山西日夜兼程赶往齐国的营丘,夜间因大雾弥漫迷了路。彷徨之间,前面忽然传来牛鸣及哒哒的牛蹄声。姜太公喜不自胜,领兵紧跟其后,走出雾区,到达营丘,神牛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天亮后太公问附近的人,营丘西不远处果有牛王村。神话一直流传,正应了姜太公到营丘乃是神牛引路的记载。

史料记载,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原因,其一,姜氏与周有眷姻关系,其二说:“齐国近邻有姜姓逄伯陵(姜、逄同姓)。早在夏初已立国,当时有遗民留居原地,所以分封姜逄的同族姜太公到齐国……”曲堤位于齐国的西界,又有逄伯陵在此,曲堤镇境内现在还有姜集村和前后姜村,更有吕家村(姜尚也叫吕尚),三个村子都与逄伯陵很近,距曲堤只有三里许,以上很能证明营丘位置所在。再者说,姜太公向来老谋深算,初到齐国,两眼一抹黑,加上孤军奋战,他是不会一口气进入东夷的腹地临淄,必须步步为营,理应先落脚齐国近邻营丘(曲堤),然后逐渐东进薄姑(博兴),最后建都临淄,这样才会合情合理。( 刘功富 肖端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索千古之谜:临淄 昌乐 高青,到底谁是“营丘”?
姜太公生平考
(3)关于营丘
谋圣姜子牙——中国谋略的第一高度
一代“谋圣”姜子牙的前世今生 遗迹处处说太公
关于姜太公祖居以及大逢所在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