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愈诗文的特点

韩愈的诗学远绍《诗》《骚》,近宗李杜。这种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并非韩愈一人专有,同时代其他诗人也大抵如此,如元稹、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可以说与韩愈一样,接受了大致相同的诗学教育与诗歌训练。因此,这就引起一个新问题:怎样才能在同时代人中挺秀杰出呢?很显然,仅靠勤学苦练是不够的,还要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才有可能创作出胜人一筹的作品。这种求异心理使得中唐诗人各自开辟出与众不同的诗歌路子。例如,白居易走了一条通俗之路,其诗明白晓畅,老人小孩都能听懂。他创作极为勤奋,留下近三千首作品,好像把诗歌当作日记来写。事实也是这样,读白居易的诗歌,可以感受到他真实的日常生活情状。“日常化”是白居易开辟的一条诗歌新路,在后来产生重要影响。北宋初的诗人们还专门学他,并由此形成“白体”,与“西昆体”“晚唐体”并称“宋初三体”。孟郊等人则走了另外一条路,他们追求奇异险怪。孟郊喜用生涩的语词和怪僻的意象,如《秋怀十五首》中的“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等诗句,用“老虫”“铁鸣”“惊兽”“玉咆”“病骨”等非日常所见的物象来写愁苦心绪。“剸”“攒”“滴”“梳”等词语,给人以尖锐、瘦削、冰凉之感。这使读者感到惊异,超出了正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其目的是要用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打破诗歌传统。将白诗与孟诗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前者由熟而俗,浅显平易;后者避熟就生,险怪僻涩。

韩愈与白居易走的路子不同,与孟郊风格虽接近,但实际上也存在较大差别。在意象营造和语词选择上,韩诗虽也追求险怪,但与孟郊相比,显得要平和一些。韩愈开创的诗歌新路,主要是用散文和赋法来写诗。这当然得益于他对先秦两汉古文和辞赋的研究。将辞赋的写法用以写诗,其实也并非韩愈首创,杜甫就经常使用。杜甫《房兵曹胡马》中的“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使用的就是赋体之写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马耳像斜切的竹筒的横截面一样,棱角锐利,力量饱满,马蹄飞奔起来像乘风一样轻松。但这里所说的赋体之写法,主要是指乐府诗赋题之法。赋题,是指乐府诗的内容主要描摹诗题中的物体。如题中有马则写马,有乌则写乌。韩愈诗歌的赋题方法,也受到乐府诗赋题之法的影响,但还有所不同。例如,韩诗《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写山火猛烈,当然也是赋题中之物,但写各种动物飞奔逃命,列举了多种水族和鸟类的名称,则又直接用汉大赋铺陈排比的方法。诗人有意选择的各种动物名称,略显怪异,也与大赋炫学的特点相近。

咏物诗的起源,实际上也来自赋。荀子曾赋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朱光潜先生将这种写法归为谜语一类,其文像谜面,其题似谜底。唐人咏物诗当受其影响。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假如去掉诗题,仅就诗本身来看,确实像一首谜语。韩愈有些咏物诗也像谜语。如:“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这是写什么呢?答案是葡萄。再如:“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这是写井,比葡萄诗要复杂一些,前两句分用贾谊和葛洪两个典故,因他们的饮用之井非常有名;第四句写行人干渴欲饮,使人联想到井。追求形似是咏物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形似力求事物描摹的奇巧、有趣,但缺少意味。这就要求状物的同时还须有情和理,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例如《诗经》写桃花,“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将女子比喻为外形美丽、枝繁叶茂的桃花,希望她像桃花一样果实丰硕,这样才能“宜其室家”。韩愈的咏物诗在形和意两方面都用赋法。如《庭楸》劈头说:“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间。各有藤绕之,上各相钩缠。下叶各垂地,树颠各云连。”这是总体交代,意思是诗人长安庭院中有五株大楸树,联成一排,藤蔓缠绕,互相钩联,树叶垂地,树杪连云。接下来从不同时间点分写树下休憩的情景:清晨,“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联联”;上午,“朝日出其东,我常坐西偏”;中午,“当昼日在上,我在中央间”;傍晚,“夕日在其西,我常坐东边”;晚上,“夜月来照之,蒨蒨自生烟”。这种写法与《诗经·蒹葭》里用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来写时空变换类似。也与《木兰辞》写木兰在东南西北市采购的情形相通,只不过《木兰辞》重在空间转换,而韩诗偏于时间变化。韩愈写他悠游于楸树之间,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已自顽钝,重遭五楸牵。客来尚不见,肯到权门前?”,则进一步将托物言志转换为托事言志。

韩愈“以文为诗”的著例是《山石》。此诗前四句写到寺所观之景;“僧言”四句,写到寺所经历之事;“夜深”二句,写宿寺所闻见;“天明”六句,写出寺之景;“人生”四句,以议论收结。整首诗很像一篇山水游记。以时间为主轴,黄昏、傍晚、深夜、天明,移步换景,时空变幻,又像一幅接一幅的连环画。再如《石鼓歌》,分五层叙述:第一层写作诗缘由,第二层写石鼓由来,第三层写所观纸本石鼓文,第四层写建议保护石鼓的具体过程,第五层写石鼓之价值。全诗将叙事、议论、抒情合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韩诗的奇异建立在诗人特有的敏感基础之上。例如,对四季不同景物的描写,是诗人对节气敏感的外在表征。外感于物而情动于中,再笔之于书,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原理。季节描写,不仅是时间观念的反映,也是空间观念的体现,季节变换,人、物、景、色也都随之改变。时间既是实的,也是虚的。说它实,是因为能感受到阴阳气候变化;说它虚,是因为时间总是附着于外物上。季节描写的象征含义,是从象征传统中生发出的。例如,春天象征生命活力,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草萌生意味着生命重新开始。但春草何以能象征生命呢?显然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的一种经验总结。这种总结由人及物,最终达到人物合一。至于夏象征繁盛,也是如此。陶渊明“初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就是写初夏木叶由稀转繁的景象。一切美感都来自惊异!惊异是对经验的打破。突然看到春草冒绿,感受到风清气朗,这是长时间经受风雪冰寒后的惊异!木叶婆娑,夏荫初露,这是经历春寒后的惊异!至于秋象征萧瑟,冬象征枯寂,其生发原理与春夏是相通的。因敏感逐奇而造就独特的想象,从而形成诗歌意象。意象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密码。读韩愈的诗歌,实际上是同他对话。对话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具有共通的普遍情感,同时又有可以沟通理解的语言符号以及支配对话的心理机制。

韩愈散文的特点,大致可简单概括为“兼善众体”。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兼众体,举凡如疏、状、表、奏、碑、志、铭、颂、传、记、书、序等各种文体,韩愈无不擅长;二是善众体,亦即其文章符合各种散文文体的要求,如写墓志得墓志之体,写书信得书信之体,具有极强的文体意识,各体间界限清晰,不会出现诸体混同的现象。这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谓之“得体”。

韩文的“得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善于把握文体本质。各种文体产生,是因为有应用需求。文体的本质是对话。不同文体的形成,是由不同的言说与对话关系决定的。例如,人和鬼神对话,由此产生各种与祭祀哀悼有关的文体,如祭文、诔文、哀辞等。君王向臣下发号施令,由此产生诏、诰、制、敕等文体。下级向上级汇报,由此产生奏、疏、状、表、议等文体。朋友之间互通音信,由此产生书、启等文体。凡此种种,都是因不同场合、不同应用需求而产生的。在韩愈之前,专研文体源流的著作,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各体文章范本,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这些著述都给他很大影响。韩愈对文体的把握,主要是深研各种文体本质,区分相近文体的细微差别。例如哀辞和祭文,从对话关系来说,都是人与鬼神之间的对话。但二者又略有不同,祭文需在公开场合诵读,公开和诵读的仪式,决定了它的情感内容和表达方式;哀辞相对而言更私人化,也不需要诵读,因而行文方式与祭文不同。墓志也属于哀悼类文体。但墓志是传体文,主要叙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这是由墓志的应用性质决定的。根据官方规定,某个达到相应品级的官员去世后,由其家人提供墓志,官方再依据墓志撰写行状。行状是官员入史的基本材料。也就是说,国史中的人物传记,主要是依据行状写成的,而行状又是由墓志作为基本材料来源的。因此墓志虽也属于哀悼类文章,但与祭文、诔文、哀辞不同,具有人物传记性质。韩愈曾担任史官,对这些文体性质及其不同功用非常熟悉。柳宗元去世后,韩愈撰写了墓志和祭文;其小女女挐病死后,他也撰写了墓铭和祭文,还在经过小女墓时,写过一首悼亡诗。比较这些不同的文体,可对韩愈“兼善众体”有更深切的体会。

二是创新思想。韩愈倡导“惟陈言之务去”。这里的“陈言”,不仅指语言陈腐,也指思想陈旧。他认为,文章之所以能动人,是因为有新意;之所以有新意,是因为有新思考。在《题哀辞后》中,他说彭城刘伉只看到了文章的文辞之美,没有体会到哀辞中的“古道”,这个“古道”就是“不苟誉毁于人”。正是本着“不苟誉毁于人”的公正、客观的评价理念,《欧阳生哀辞》才真切感人。可见,他的创新来自“化古为新”。从题材来看,韩文并非刻意求异。他所写的题材大多是日常所见。如《马说》,以相马喻选材,是传统话题。但韩愈从这个现象中提炼出新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往只关注千里马,韩文则一反常识,提出新观点,认为发现人才的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再如《师说》,尊师重道也是传统题材。韩愈则提出两个新问题。其一,百工之人以师道为尊,而读书人反而不尊师。其二,大人要求小孩拜师,而自己却不愿意学习。由此可见,“化古为新”作为创新方法,其源虽在古,其因却在今。也就是说,文章写作必须关注日常生活,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

三是语言得体。一切文体都是言说,包括言说者与听众双方,因此说话“得体”非常重要。韩文语言“得体”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照顾言说对象的情绪,点到为止。例如,向上级汇报工作,言辞既恳切,有时又不免激烈,因为非如此不足以打动对方。对于朋友和弟子,温婉可亲,如《送董邵南序》,劝其勿往河北,则言:“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意思是,河北慷慨古风,今已不存。但不直接说,要让董邵南自己体会其言下之意。又如《送区册序》,要表彰区册的孝行,也不直接说,而在序的结尾标出“岁之初吉,归拜其亲”。显然,这种写法要比直接称誉效果更佳。但韩愈又是一个好辩之人,有时并不这么委婉。在写给好友崔斯立的书信中,直言“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答崔立之书》),意思是,你怎么不把我当作大丈夫、真君子呢?你老劝我去参加铨选考试,我已经厌烦了。这样直截了当地说,似乎毫不考虑对方的情绪,但越是这样,越能见出二人的真诚,是“得体”的另一种表现。以上是就具体言说情形,来看韩文的“得体”。韩文语言“得体”的另一方面是指“辞达”,这是就总体情形上说的。所谓“辞达”,就是准确清晰地表达意思。这非常困难,因为意思与表达之间总有“隔”。郑板桥说“自然之竹”“胸中之竹”“画中之竹”,虽然都是竹,但各个不同。要消除想要表达的意思与表达出来的意思之间的距离,不仅要有清晰的思维,而且要熟稔地掌握语言技巧。在这一点上,韩文可谓范例,处处可见其思维与语言的深度契合。

韩文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呢?首先,韩愈具有为民请命、为天地立心的阔大胸怀。这是根本性的,决定了韩文的命题和立意。他胸怀天下,以重振大唐雄风为己任,以开创新思想和新风气为根本追求,思想和眼界的高度决定了文章的高度。他的《原道》《原性》《原人》,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以哲学思辨为基础立论,振聋发聩。《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为百姓生命、国家前途而作,丝毫不顾及个人安危得失。《张中丞传后叙》,为弘扬社会正义、反对借污蔑英雄谋私利的丑行而作,无半点私心杂念。《太学生何蕃传》,为宣扬刚直、正义的力量而作。《子产不毁乡校颂》《潮州请置乡校牒》,为崇文重教而作。如此种种,足见胸怀决定文章的高度。

其次,韩愈学习得法。古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师法对象往往决定成就高下。在《答李翊书》中,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在《进学解》中,他又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可见,他阅读的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书籍。不是泛观浏览,而是深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韩愈看来,汉以后的文章,每况愈下,特别是南朝兴起的骈文,过于重形式,追求文辞藻饰,思想内容反而处于次要位置,颠倒了文与道、文与质的关系。这与韩愈力倡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是相背离的。所以韩愈认为,虽然这些重文轻道、辞过其理的文章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但不能作为最高师法对象。

选择师法的人物,韩愈也是站在最高处。他自言是孔孟之徒,“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并初步建构了自孔子、孟子、荀子、扬雄到他的道统体系。在《答崔立之书》中,韩愈称屈原、孟轲、司马迁等人为“古之豪杰之士”,是他学习的榜样。而对那些“善进取者”的名利之徒,则不屑与之为伍。在不断涵泳的过程中,他自觉追摹“古之豪杰之士”,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志向。由此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日常为人和为文中,自然也能够悠游从容。

最后,韩文的成功还得益于他的勤奋。韩愈学习勤奋刻苦,《进学解》有一段描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一日用功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从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来看,韩愈具有坚定的恒心和持久的毅力。关于韩愈学习专注的情形,《答李翊书》中有一段记载:“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意思是,专心学习,以至于忘了自己身处何方,也不知道要去何处,深思时样子很严肃,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感觉一片浑茫。只有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和反复练习,下笔时才能得心应手。这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道理。

——《韩愈诗文精读》

吴夏平
编著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著有《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唐代书籍活动与文学秩序》等。
目  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长在笔,予长在论 孙琴安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一诗(词)一课——韩愈 《留题驿粱》
传韩愈死后成"文曲星" 曾被供奉为"土地公"
《鳄鱼文》
五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