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用13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

时间的指针拨回2005年。29岁的宋向林经过多年的打拼,不仅事业有成,还早已带着全家在城里安了家。那一年里长村村委选举之前,村民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里长村,是位于山西晋中左权县城北24公里处的一个贫困山村。这个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就占了四分之一的村子,似乎只能与“萧条”“贫穷”联系到一起。

宋向林,这个1976年出生的山西汉,用了13年的时间,努力让这个村子里的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也是有这个心,所以就回来了。”提起回到村里的原因,宋向林只有寥寥数语。

要让村里的乡亲过上好日子,最要紧的是解决那些最困难人群的温饱问题。

“吃饭一个星期不重样,

真好!”

▲ 日间照料中心的厨师正在准备晚饭

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剩下的基本都是空巢老人,连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2014年,宋向林将原来的村党支部所在地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改造后,建成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为全村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 在村里的小路上,记者遇到了杨生旺老人。84岁高龄的他,正准备与老伴儿白连弟去日间照料中心吃饭,身上穿的也是村里免费为老人们量身定做的新衣服,左胸前绣着“里长村”三个字。“特别好!”杨大爷笑着说。

▲ 作为村里唯一的一名五保户,57岁的杨海金老人(上图右,左为宋向林)由于是聋哑人,所以享受着吃、穿、住都免费的政策。住在村集体大院里的他,也自发地成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看门人”。宋向林开玩笑说,“想把村集体的东西拿出这个大院儿,有他在,难着呢!”

▲ 日间照料中心里正在吃晚饭的老人们

“吃饭一个星期不重样,真好!”村子里的老人没有不夸奖的。可现实问题是无法逃避的:政策是好政策,但是钱从哪里来?

往年,村里除了退耕还林补偿款外,几乎没有其他集体经济收入。为了帮助村里发展,宋向林几乎拿出了全部家底,一度垫资高达130多万。

但垫资并不是长久之计。宋向林开始想法子寻找挣钱的门路。如今,他带领下的里长村有了挣钱的两大“法宝”——旱鸭养殖和光伏发电。

“一年赶得紧一点的话,

利润可以达到近50万”

里长村虽然贫困,但也有它的优势——气候环境良好,并且紧邻207国道,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发展养殖业。于是,宋向林带领全村开始养殖旱鸭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鸭司令”。

▲ 2017年,在中国外文局对口帮扶之下,里长村建成了三座长90米、宽12.5米、高6米的高标准耐用型鸭棚,配备全套自动化专业设备。

这个总投资208万的项目,由中国外文局出资73万,作为村集体股份;其他资金由里长村15户贫困户每人贴息贷款5万,政府再每人补贴4万,共计135万组成。这15户贫困户占了65%的股份。

“连洗棚加消毒,出一栏鸭子需要45天。每棚可以养殖17000只鸭子,每只鸭子纯利润有1块钱。一年赶得紧一点的话,可以出8栏。利润可以达到近50万。”宋向林算起账来毫不含糊。

获得的利润,除了35%属于村集体外,剩下的65%都会以分红的形式分给入股的15户贫困户。

“这三个鸭棚,每出一栏鸭子,一个贫困户就能分到800块钱,一年按照7栏来算,一个贫困户1年能分到16800元,3年就可以收回除了补贴之外的本钱。”

经济利润是一方面,旱鸭养殖项目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我们一棚用3个劳动力,出一栏鸭子,一个劳动力能挣5000块的工资。三个棚的话能用10个劳动力,每个棚3个人再加一个修理工。”

▲ 在温暖的鸭棚中,记者看到了已经生长了18天的小鸭子。今年5月17日,第一栏鸭子开始养殖,如今的这批已经是今年的第三栏。

养鸭子和种庄稼可不一样,尤其是对于没有经验的庄稼汉来说。为了能保证鸭子的养殖质量,里长村跟专门的养殖公司合作,采购统一的鸭苗。

“他们把利润放得很低,确保不会让农民赔钱。只要有鸭棚的地方,他们的技术员就会来,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当时不想安装,

后来被宋书记说服了”

除了旱鸭养殖,宋向林还为里长村和贫困户找到了另一个挣钱的“门路”

在定点帮扶对象刘爱军的家里,记者一进门就见到了房顶上大大的太阳能光伏板。

这些总计5千瓦的光伏板,是贫困户刘爱军享受政府补贴政策后,再贷款2万块装上的。每年发电的收入能有7000块,三年就能回本。

“还完贷款后,剩下的就是我自己的了。”养牛的刘爱军对于自己能有这笔额外收入很满意。但在一开始,他也充满了犹豫。

“当时不想安装,很不情愿的。一是怕挣不到钱,二是怕贷款。后来被宋书记说服了。”

宋向林说服村民的方式很“简单粗暴”——他自费安装了15千瓦的光伏发电,一下子就让大家打消了顾虑。如今,发电的收益不仅覆盖了宋向林家冬天的取暖费,还有很大一部分富余。

村集体经济“破零”,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光伏发电。2017年6月,里长村建成了100kw的光伏发电设备。这个项目项总投资74.6万,其中县里扶贫支持70万,村集体出资4.6万。建成后每天发电可达400度左右,年均创收约13万。

日间照料中心源源不断的资金,就来源于这个项目的收益。

“我看我是放不下了”

扶贫先扶志,宋向林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里长村的村民们充满了干劲,立志要在年底前都摘掉贫困的帽子。

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已经脱贫的村民刘爱军说,“政府扶持你,你必须自己往起站。不能说人家扶持你,你还趴着不动。”他开心地告诉记者,“等以后挣了钱,要好好回报政府和社会。”

不仅仅是刘爱军,对于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宋向林都能如数家珍。已经连续5届当选为村支书兼主任的他,在村民心中的威信不言而喻。

几年前,有电视台来里长村记录了换届选举的全过程,宋向林以绝对优势再次当选。当时的记者开玩笑说,“你们村的选举很民主,但就是太不真实了。”

这种不真实,正是老百姓对宋向林的信任和认可的最佳体现。“但是我父母对我评价不高,总是让我不要干了,不知道图啥!”宋向林笑着告诉记者。

宋向林这13年所经历的艰辛和困难,最看在眼里的可能就是他的父母了。嘴上虽不认可,父母还是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儿子的“事业”,跟他一起回到了农村。

“其实我对村里是一直有感情的。当时我还在外面上班,但因为大家也都支持我,我也有这个心,就回来了,如今我看我是放不下了。”

宋向林用13年的时间来完成对家乡的一个诺言,并且还将继续下去。这样做值得吗?宋向林早就有了答案:“也有过后悔的时候,不过现在一点也不后悔,总觉得有种满足感,因为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全域旅游时代来临,“新正定模式”再开先河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厕所革命”:文化休克将成老黄历

 南海问题会是中菲关系改善的绊脚石吗?

 中国与文莱:大小国家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典范

撰文、摄影 / 宁静

美编 / 曦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条路,村美业兴民富
柑橘林套种魔芋 农民增收有高招
种上小木耳 摘下贫困帽
贫困村里的“聚宝棚”
村官要走进老百姓心里
经济日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