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法制报:公益诉讼浅析
    公益诉讼是为纠正公共性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司法救济措施,已被广泛接受且日渐形成较为成熟的诉讼制度。近年来,随着一些直接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例的出现和引起的广泛社会关注,公益诉讼逐渐成为一个司法热点话题。
    一、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公益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利保护方式,具有私益诉讼所不具有的功效。首先,它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法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社会公益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承认和确立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诉讼权利,是人民主权原则这一宪法或法治原则在诉讼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对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司法权力规范化操作的促进,更是对人民主权原则和社会公正的维护。赋予公众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和胜诉的机会,无疑会激发公众的公益诉讼热情,唤起公众的公共权利意识,推进法治建设。其次,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得到广泛保护。公益诉讼面对的是带有社会性、普遍性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问题,如果法律对其不设置救济渠道,那么公益保护将无从谈起。通过公益诉讼程序,鼓励公众广泛行使公共利益监督权,把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交司法审判,使公共利益得到充分保护。最后,有利于促进依法办事,维护正当社会秩序。公益诉讼能够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职能,把危害公益的行为均控制在诉讼领域,实现司法权对膨胀的行政权和垄断的经营权的制约,促进行政权、经营权等的正当行使。
    二、对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
    笔者认为,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取消对原告主体资格不适当的限制。针对现行“直接利害关系说”的局限性,应对“利害关系”作宽泛的理解,扩充原告主体资格适格理论,以诉讼目的权衡利害关系,只要有受法律保护的权益被侵害,就要允许相关个人或组织提起诉讼。当违法行为侵犯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具有行为能力的法律主体就有权代表国家和公众进行诉讼,主张公共利益以及受其影响的间接个人利益。
    二是采取特殊的诉讼处分权规则。公益诉讼案件原告起诉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的私益,而是国家和公众赋予的,因此原告不能像私益诉讼那样处分其诉讼权利。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原告丧失法律行为能力或死亡,则按照诉讼主体资格的继承原理,任何符合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条件的机关、团体、公民均可以公共利益继受者的身份继续参加诉讼;如一审判决原告败诉,原告放弃上诉权,其他机关、团体、公民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再审申请,通过再审渠道,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三是不适用调解制度。合意是调解制度的核心和灵魂,调解制度在诉讼活动中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当事人有处分权,在实践当中为了达成调解结果,当事人往往要放弃一部分实体权利。但公益诉讼的性质决定了原告的“意”不是其自身的意志,而是代表国家和公众的意志,其权利和义务都是特定的,无权代表国家和公众擅自放弃、处分权利,谈不上原被告双方在诉讼中相互协商、彼此妥协、达成和解的问题。缺乏合意的条件和基础,调解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新乡市红旗区检察院梁辉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议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裁判规则
我国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新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浅析环境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适用
关于建立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