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张缓急、止痛都好用的经方,名医告诉你它的玄机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物组成。《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方中芍药酸苦,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养血、缓急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胸腹部、男性泌尿系等痛症及肌肉骨关节病变。

医案举隅

胃阴虚呃逆案

王某,男,62岁。初诊患者因“急性心梗”入衢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5天前出现呃逆,昼夜不止,无暂安时,病房医师先后予胃复安、复方异丙嗪等药物均不能缓解,故邀中医会诊。诊见:神志清,精神萎靡,呃逆,声高且频,口干,纳差。舌红苔少,脉弦滑有力。中医诊断:呃逆;辨证属胃阴不足,虚热上扰。治以养阴清热,和胃降逆。予芍药甘草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处方:生白芍45g,炙甘草10g,淡竹叶6g,石膏12g(先煎),太子参10g,麦冬30g,姜半夏10g,山药1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呃逆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时间缩短,三餐后仍较频繁,其余时间数小时无呃逆发作,口干不减,纳食增。舌红苔少,脉弦滑。上方改姜半夏为8g、麦冬为40g、山药为15g,继服3剂。3日后而呃逆消失,1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胃阴不足,膈肌失于濡养;土虚而木乘,肝胃气逆,虚热上扰,故发为呃逆。《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证治汇补》曰:“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虚而夹热者,当凉补。”故处方以芍药甘草汤合竹叶石膏汤养阴清热,和胃降逆。日本矢数道明指出:“芍药甘草汤以缓解肌肉痉挛与疼痛为目的。不仅用于四肢之肌肉,而且用于腹直肌、胃、肠、支气管、胆囊、输尿管等平滑肌挛急亦宜。”故以芍药甘草汤作为主方,旨在达到缓解膈肌挛急的目的。

表证过汗致头痛案

叶某,男,67岁。初诊患者发热1天。自诉昨日淋雨后出现发热,诊见:神志清,精神可,体温39.5℃,恶寒无汗,周身骨节疼痛,咽痛,口干。舌淡红苔少,脉浮数尺弱。中医诊断:感冒;辨证属外感风寒,内热郁滞。治以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予大青龙汤治疗。处方:麻黄6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石膏30g(先煎),生姜3片,大枣3枚。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无明显汗出,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缓解不明显,体温39.0℃,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治以解表温里散寒,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处方:麻黄6g,淡附片9g(先煎),细辛3g。1剂,水煎服。
三诊:昨日服药后微微汗出,今日晨起测体温正常,但觉右侧头部疼痛剧烈,呈抽掣样,阵作,伴恶寒。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处方:炒白芍45g,炙甘草12g,地龙12g,淡附片6g(先煎),细辛3g。1剂,水煎服。服药后头痛、恶寒消失, 余无明显不适。
 
按:患者淋雨后表证初起,先后予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热虽退,但见头部抽掣样疼痛。《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筋惕肉即肌肉不自主跳动。患者年老精衰,属于仲景“不可发汗”之例,叠用麻黄剂发汗后头部抽掣样疼痛即是“筋惕肉”。三诊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芍药甘草汤原为伤寒误汗伤阴,筋脉失养以致“脚挛急”等变证而设。本案患者年近古稀,脉诊查之不详,脉虽浮,但尺脉沉取无力,乃是肾精不足。过用麻黄而作汗伤阴,未见脚挛急而现头部掣痛,症状殊病机相同,故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异病同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家必备十良方
从陈潮祖筋膜理论探讨仲景之葛根剂的运用思路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芍药甘草汤》
胡希恕讲伤寒论(25--41条)
感冒全治
芍药甘草汤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