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濮之战:史家为何讳言白狄中山助晋伐楚
张远山先生研究战国史逾四十年,其战国史首部专著《隐秘的战国真史》新近上市,本号选载部分书摘,让读者先睹为快。
《隐秘的战国真史》重点解密了战国史三大公案:白狄中山、魏属中山之谜,西周国、东周国之谜,秦始皇以“王”僭“帝”之谜。同时澄清了大量相关公案,诸如九鼎之谜、重耳居狄之谜、尊王攘夷之谜、张仪苏秦之谜、乐毅乐池之谜、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谜、秦“王”僭“帝”之谜、汉承秦制之谜等等,对于正确理解战国史事变迁、秦灭六国因果、诸子百家兴废、以“王”僭“帝”导致上帝失踪,及其后世影响,均有重大参考价值。
本文选自该书第一部分《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

01战国史为何错讹无穷

史料32,《国语·晋语四》:
文公立四年(前633),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公悦,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前632)。
史料33,《春秋》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天王狩于河阳
史料34,《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
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冬会于温,讨不服也。是会也,晋侯召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
史料35,《史记·晋世家》晋文公五年(前632):
春,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
史料36,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系年》:
(晋)文公率秦、齐、宋及群戎之师,以败楚师于城濮。遂朝周襄王于衡雍,献楚俘馘,盟诸侯于践土。
史料37,《战国策·秦策五》九(姚贾对秦王嬴政语):
(晋)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
附史料38,《荀子·富国》:
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
——晋文公返晋继位之后,开始快意恩仇,征伐当年冷遇自己的曹、卫,把曹、卫之地赐给礼遇自己的宋国,引起楚国不满,于是爆发了晋、楚城濮之战(前632),众多诸侯分助晋、楚。
《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口径一致,均言晋、楚城濮之战,齐、宋、秦助晋伐楚。留下颇为反常的两大疑问:
其一,当年短暂礼遇重耳的齐、宋、秦,无不助晋伐楚。当年善待重耳最久的白狄中山,曾经为助重耳返晋继位而不惜与晋献公、晋惠公反目动兵,又曾在重耳返晋继位之后遣使献礼与晋结盟,为何竟不助晋伐楚?
其二,晋文公为何仅仅报答短暂礼遇自己的宋国,却不报答善待自己最久的白狄中山?
考古新证和文献旧证,可以解答两大疑问。
首先是清华大学2008年入藏的战国楚简《系年》,言及城濮之战助晋伐楚者,除了齐、宋、秦之师,另有“群戎之师”。见于楚史《系年》,一来楚为此战的战败国,二来楚为南蛮,与西戎、北狄、东夷一样被诸夏歧视,所以不避“夷夏大防”记之。然而“群戎之师”究属何戎,依然不明。
幸而《秦策五》九所记姚贾之言,明言“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证明楚史《系年》所言“群戎之师”,实为姚贾所言“中山盗”,亦即白狄中山。所以反常的并非历史事实,而是迫于“政治正确”而扭曲的历史书写。《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出于“夷夏大防”,共同遮蔽了白狄中山助晋伐楚的历史真相。
与李斯联手害死韩非的秦国大夫姚贾,贬称白狄中山为“中山盗”,一如李斯、韩非之师荀况贬称白狄中山为“中山之盗”。二人同为战国士人,熟读《春秋》、《左传》,严守“夷夏大防”,拒绝承认白狄中山是合法国家,仅仅视为占山为王的盗寇。明代士人马中锡,尽管晚于姚贾、荀况一千七百年,但是熟读《春秋》、《左传》,同样严守“夷夏大防”,仍然贬斥白狄中山为“中山狼”。
《左传》讳言白狄中山助晋伐楚,但其宗旨是补充《春秋》省略的历史细节,因而也为其所遮蔽的史实提供了重要旁证:在城濮之战中率领晋国上军的两位主将狐毛、狐偃,不仅是仕晋的白狄中山人,而且是晋文公外公狐突之子,晋文公生母狐季姬之弟,均曾追随外甥重耳出奔十九年。所以晋文公伐楚,任命白狄舅父狐毛、狐偃为上军主将,并与盟国白狄中山组成了联军。可见除非一字不书,否则不可能彻底遮蔽历史真相。
晋文公既是白狄中山女之子,又娶白狄中山所赐赤狄女为妻,久居白狄中山十二年,与白狄中山之君结盟,以白狄中山之人为重臣,与白狄中山组成联军伐楚,是为不“攘夷”;又在城濮之战以后举行“践土之盟”称霸,“讨不服”,甚至“以臣召君”,是为不“尊王”。因而孔子对晋文公深恶痛绝,《春秋》不言重耳奔狄居狄,也不言城濮之战晋文公联狄伐楚,更讳言周襄王被晋文公召去开会,而是运用《春秋》笔法,书为“天王狩于河阳”。
明白了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不尊王不攘夷”,也就不难明白孔子评价二人为何会有天壤之别:“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论语·宪问》)也不难明白孟子为何信口雌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对于晋文公与白狄中山的特殊关系,孔、孟心知肚明,私议之时或有贬斥,著述之时决不表露。
中国独有的阴阳合历,用闰月调整太阴(月亮)运行一月、太阳运行一年的两大天文周期,十九年七闰而相合,天道循环。因此古代盛产“十九年得道”的虚构传奇,最为著名的是庄子寓言“庖丁解牛”,“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技进于道。晋文公出奔十九年而返晋继位,却非虚构传奇,而是真实经历。这就使他本人、追随者,乃至周王、诸侯、天下人,无不坚信他是“天命所归”。晋文公能够取代齐桓公而成春秋第二霸,与此深入集体无意识的共同信念大有关系。
晋文公死后,“天命所归”又扩展到追随其出奔十九年的赵衰、魏武子及其后裔身上。赵氏、魏氏后来跻身晋国六卿,最后与韩氏“三家分晋”,均与这一信念大有关系。

(选自张远山《隐秘的战国真史》,北岳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谈上博九伪简《成王为城濮之行》『不诛子玉之师』的『诛』字
文公十六年
熊仪与若
春秋辨义卷十二
春秋时期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
子居:清华简《系年》5~7章解析 | 中国先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