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涓︱老庄的“无”与“一”

老庄的“无”与“一”

钟涓


各位德友,晚上好。
关于新老学、新庄学对“无”与“一”的理解,今天想和大家略微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张远山先生在《庄子复原本》中写道,“旧多混淆'道’'无’与'一’'有’,未明老、庄根本义,延至一切推演义。博大精深、圆融无间的老庄义理,遂至支离难通”。(天地出版社《庄子复原本》P431,下引《庄子复原本》皆为天地出版社)可见梳理老庄对于“无”与“一”的理解对我们理解老庄义理十分重要。
老庄对“无”与“一”的阐释,继承了伏羲族在制陶初始对“无”与“一”的体悟。张远山先生在《伏羲之道》中通过对大地湾一期圭影盆的研究,阐明了伏羲族对“无”与“一”最源始的理解和界定。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伏羲之道》的第124页。我也曾经在道场做过题为《彩陶纹样与文字起源》的分享,因此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了。概而言之,陶盆上的宽带纹,俯视即太阳轨道“⚪”,是中国第一个象形文字,对应“道”或“无”。道指圆周,即太阳轨道。侧视之,宽带纹即阳爻符“—”,“—”是中国第二个象形文字,对应老庄的“一”或“有”。
从天文轨道的直观形象中,伏羲族获得了对“无”与“一”最初始的理解。“⚪”“道”“无”这一组概念的位格相同、含义近似,与之相对的则是“—”“一”和“有”。《老子》初始本分为上卷《道经》和下卷《德经》,“道”要高于“德”。“德”的位格和“—”“一”“有”这一组概念相同。老子所谓的“抱一”,其实就是谨守物德。“昔之得一章”中这样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在论文《上经<德经>绪论六章:侯王四型,人道四境——<老子>初始本的义理层次和逻辑结构(一)》中,张远山先生指出:此处“得一”之“一”则“道生一”之“一”。“得一”之“得”,是“上德不德”之后“德”。也可以说“得”是“德”的动词用法。“侯王得一”意指上德侯王永不自居得道,只能谨守己“德”。此意贯穿《老子》初始本全书,可以被看作《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上德侯王谨守德心而永不自居得道,仅仅顺道无为而以“德”治国,永不悖道而有为治国。由此可见《老子》初始本对“德”的界定更多是从消极层面进行的,强调的是人类理性的某种有限性。“道生万物均难尽得天道”,不让自己的主观想法凌驾于“道”之上便是“守德”“抱一”。由于个人的智慧和理性有限,不可能把握自然规律(道)的全体,我们只能“顺道”,并承认“自知无知”。
如果和伏羲族陶器结合起来思考的话,就会发现这一点是很有深意的。因为“⚪”或“道”原本就是俯视陶盆时得到的直观形象,似乎暗示着某种“从高处俯视宇宙”的视点。这种俯视可以通达对“道”的整体把握。但是,作为智慧有限的人类,人们注定只能从有局限性的视角观察“道”,因此无法把握“⚪”之整体,只能直观把握到“—”,即“一”。伏羲学考证和《老子》义理的解读确实相互支持,圆融无碍。
《老子》的历代注家将“一”解释为“道”,将“得一”解释为“得道”,和老子“道生一”的说法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因为如果“道”和“一”是等价的概念,那么“道生一”就成了没有意义的“道生道”。张远山先生提出,混淆“道”与“一”的含义造成了根本上的逻辑混乱,致使整部《老子》的含义都无法解通。名相上的混乱也是价值混乱的体现。结合《老庄之道》中对“道德仁义”价值序列的论述,我们或许也可以说,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不再理解“道”与“德”(一)的区别,还倾向于将“道德”作为一个词语连用。先秦时“道德仁义”的价值序列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模糊,后来更是被重新整理成了“仁义道德”。
此外《老子》中的“一”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和“无形”的自然规律相对的有形之物,即“万物始基、混沌元气(炁)”。这对应《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道生万物,皆有物德,其始基则都是“混沌元气”。
《庄子》一书对“无”(道)与“一”(德)的理解承自老子,也和伏羲族的原初理解相通。《知北游》中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里是阐明“道德仁义”的价值序列。“道”对应“无”而“德”对应“一”。
《知北游》又说:
圣人故贵一。
张远山先生在“辨析”中这样解释:《老子》中认为“道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无”即道之体——抽象原理,客观规律,终极之“道”。“一”“有”即道之用——万物总“德”。“此为老庄根本义”。“圣人贵一”强调的依然是圣人谨守“德”心,而非“圣人得道”。圣人得一,遵守德心,由此顺道。(参考《庄子复原本》P431)
《在宥》中说: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镇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P897校注17中张远山先生指出,此为文中广成子现身说法,“处德之和”。本篇为刘安为其本人政治意图而补入《庄子》大全本,故一再强调“顺道治身而仙,悖道治人而死”。刘安的意图在于以“长生成仙”劝诫君主放弃“有为而治”。“守一”在此指的是谨守顺道之德。
《庄子》中的“一”同时也指“万物始基、混沌元气”。《齐物论》中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又说: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论》中所揭示的这种万物根源上的同一性,源自万物的始基皆是“混沌元气”。《逍遥游》中有“磅礴万物以为一”,《大宗师》中有“游乎天地之一气”,《知北游》中也有“通天下一气耳”。作为万物始基的混沌元气,也是“圣人贵一”中“一”的内涵。“一”的意义和“太极”略同。《庄子复原本》第206、207页《大宗师》的校注中提出,“太极”意为万物总德、始基、混沌元气。“无极”属于“道”。“太极”属于“德”,分为“阴阳”。《老子》“道生一”义同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极生太极”。《易经》又有“易有太极”。此处“易”近似“道(无极)”,所以三义略同。《庄子复原本》259页《应帝王》的校注中,提出“中央之帝为混沌”,隐喻“一”、万物总德、气母。混沌的寓言寓指“一生二”,即“气母生阴阳”,总摄《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至此,根据以上的陶器考证、《老子》《庄子》文本以及张远山先生的解读,可以将“无”与“一”的内涵简单概括如下。
“无”:源始第一义为太阳的圆形轨道、象征“道”,即无形的自然规律,位格同“无极”等词。
“一”:源始第一义为太阳轨道的侧视形态、代指人类通由有限智慧对“道”的把握、指认知自身智慧有限性的顺道德心、也指和无形规律相对的万物始基、混沌元气,位格同“太极”“德”等词。
张远山先生梳理清楚了中国哲学中歧义丰富的无、道、无极、一、德、太极等概念,将其组成了一个逻辑贯通、位格清晰的系统。这种概念层次的重新梳理,也使得张远山先生的新老学、新庄学和古人的注疏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理解了这个概念系统的两个层次,对于老庄的“顺道”思想也就能有更深的体悟了。
不过,也不得不说古人对“无”“一”等先秦哲学概念的误读,既是源于历代庙堂学者的有意反注,也是由于古汉语自身丰富的歧义和大量省略的特性,致使真正细致的思辨很难进行。有时,初始文本本身就会导向各种误读的可能性。
张远山先生在关于《老子》的解读中说:
“上德”侯王“不德”,即不自得,亦即彻悟每物之德仅为万物总德之万一,彻悟人不可能“得道”,深知己德有缺,不会产生“得道”幻觉……任何人一旦“自得”且自居“得道”,就会悖道“有为”,任意“妄作”。普通人悖道“有为”,任意“妄作”,仅仅祸害自己。侯王悖道“有为”,任意“妄作”,就会祸害天下。
具有有限性的个人无法真正“得道”,应该是道家的常识。个人至多只能“得一”“守一”,也就是谨守物德。可在这里我想引出《庄子复原本》P205中《大宗师》初始文本的一段,因为这一段一直引起我的困惑: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契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
初读《大宗师》中此段,很容易认为豨韦氏、伏羲氏、维斗等已经得道,而非仅仅是“得一”。因为在这段话中,人们的直观感觉应该就是“得之”中的“之”指代上文中的“道”。我们发现文本本身似乎给我们提出了难以解答的问题。刚才所讲的价值系统的层次在这里好像有些混乱了。那么,张远山先生又是如何看待这段文本的呢?实际上张远山先生提出了三种解读方式,将这段文本纳入了上文中概念的位格系统。
第一种是“今译”中的解读方式。张远山先生把此处的“得之”(得道)解释成“有得于道”的省略。也可以说张远山先生在译文中巧妙地添加上了“有”“于”两字,便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段文本和“具有有限性的人终究不能得道”之间的矛盾。
第二种解读方式可以参看P207的“校注8”。张远山先生进一步将“得之”解释为“得到对遍在永在于万物的天道之绝对信仰”。
第三种解读方式比较复杂,但同时可能也是说服力最强的辨析。在“辨析十二”中张远山先生将“道”进一步分为二义。其一为彼岸道体,也就是本体论之道,即“流俗领会(略微套用一下海德格尔的说法)”中世人所谓的“得道”之“道”。其二,为此岸道术,也就是认识论之道。在这个意义上人可以得道(得道术),也即是“闻悟行成,可近真道”。人可以得到道术,但不能得到道的全体(道体、道无)。张远山先生进一步写道,“不明本体论道体、认识论道术之异,难明老庄根本义,亦难明从属于根本义的推衍义”。
对于多数读者来说,可能只要读了“今译”中的译文,就可以了解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之前也没有很细致地推敲此处的疑难。准备这次分享的时候,又重新细读《复原本》的有关内容,才逐渐体会到译文、校注、辨析中的解读层层深入,明确了庄学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和位格层次,消解了文本的歧义性可能导致的逻辑矛盾。只有结合今译、校注、辨析反复思索,方才可能对先生的用心略有领会。这大概也是先生被许多名家一致推崇为国学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我从陶器的“⚪”与“一”说起,把“无”和“一”这两个概念作为中心,归纳了老庄哲学中概念的位格与层次,归纳了义近“无”的概念群和义近于“一”的概念群。后面又以《大宗师》中的文本解析为例,略探了先生将先秦哲学概念整理为逻辑严密的系统的过程。不过,仍有很多有关话题没有涉及。比如庄子曾说,自己作为道生万物之一部分,对“一”的谈论涉及到自我指涉的吊诡;实体“一”和“名相一”又有所区别,等等。我们也可以在阅读老庄的过程中继续思考这些问题。以上的解读只是我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也欢迎多多指正。

2023年4月8日星期六分享于远山道场


张远山,独立作家,独立学者。复原华夏真道逾四十年,创立新庄学、新老学、伏羲学三学。撰著两千万字,开设专栏数十个,发表文章上千篇,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22书40版本。
新庄学、新老学遍涉诸子百家,厘清战国讹史,代表作《庄子奥义》、《庄子精义》、《庄子复原本》、《庄子传》、《老庄之道》、《老子奥义》、《隐秘的战国真史》等。
伏羲学解密伏羲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贯通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梳理炎黄史,破译陶器、玉器、青铜器纹样,代表作《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铜之道》、《良渚玉器图法解密》等。
其他代表作《通天塔》、《独自打坐》、《寓言的密码》、《文化的迷宫》、《思想真的有用吗》、《人文动物园》、《人类素描》、《汉语的奇迹》、《齐人物论》等。
感谢关注庄子江湖
感谢支持独立写作
感谢传播华夏真道


这是庄子江湖的第823期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的“摘”、“评”、“议”!(续七)
试论老庄哲学中的“德”:几个问题的新思考
老庄思想与艺术人生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钱穆 庄老通辨——《老子》书晚出补证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四百三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