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是针对您,我是真不发朋友圈...”

春节回村第三天晚上,和亲戚们围着火炉吃着肉,嗑着瓜子聊着天,画面可以说是相当和谐,我心想暗暗想着:这就是团聚的幸福吧
(果然还是太年轻)
突然,坐在我身旁的二姨拿着手机转过头问我:“鑫啊,你怎么过年也没看你发条朋友圈,你是不是把你二姨我屏蔽了啊?”我还没说话,大姨赶忙停下嗑子的手,一边掏手机一边说:我来看看嘞,现在这些娃儿人家都是这样的,不得给我们这些大人看哦,人家有自己的小世界哦。我妈看热闹不嫌事大,也紧接着来句:你发啥了嘛我们看看嘛~”
我:emmm......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我不发朋友圈,而是我压根儿就没有朋友圈......

关朋友圈不是突然的决定
一开始,只是觉得每次发完朋友圈之后,就会开始心绪不宁。总是频繁地点开自己那条动态,看看谁点赞了,回复了什么,想想措辞该怎么回呢?至少发完之后的一个小时内,是别想安心做什么事儿了,“社交工作”说实话真挺累的
前年过生日,由于怕尴尬(本人社恐患者),只邀请了几个互相比较熟识的朋友一起聚聚。回家兴致勃勃修好了图,正准备个九宫格发条朋友圈,却又开始在心里犯起嘀咕:没邀请盆子是不是会伤她心啊,要不要屏蔽她呢;对了,导师教给的任务还没做完就去玩儿了,还得屏蔽一下导师......磨磨蹭蹭、筛筛选选了半天,到最后也没了兴致,懒得发了,在很少人关注的微博里简单发了一条。
正式备战考研后,朋友圈变得更像是我的“情绪炸弹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仿佛抽走了我的“灵魂”,我知道这是我自己想走的路,也是我必须经历的路,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每次做好心理建设之后打开朋友圈,看着国外留学的朋友们的生活,在外实习被公司请喝奶茶聚餐的朋友们的满足,甚至跟我差不多大的发小已经开始分享的快乐亲子时光(呜呜呜)
什么心理建设都没用了,本来就背不下来的书看着更加“面目可憎”
我开始选择性的屏蔽几个朋友的朋友圈,我理解自己怎么了,但是我依然控制不住我自己的情绪,不如就先这样吧,等我考完研就取消屏蔽......
最终让我彻底关闭朋友圈的大概是考研人都懂的痛:9月底,开始有人保研成功了本来心情平稳地学了一下午,开开心心和室友一起去食堂吃饭,坐在饭桌上,室友边看手机边突然来了一句”哇,xxx保研了(同班同学),南开大学!“我顿时饭也不香了,几乎是夺过她手中的手机拿过来看,然后半羡慕半嫉妒(不嫉妒是假的
地感叹道:真好啊,好牛啊,我也想啊......
这只是一个开端,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朋友圈最“飞黄腾达”的一个时期:他复旦,她厦大,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就我继续在大海里继续裸泳,看不到岸
。刷朋友圈开始变得就像“排雷游戏”,每天战战兢兢,在看到多年没联系但小学特好的一个朋友也保研成功了之后,为了让自己喘口气,心态回归正常,我决定!关掉朋友圈!

这一关,没想到就竟然关了这么久,一开始以为会很不适应,没想到我开始享受这种回归真实、排除“展示感”和“比较感”的生活,真正关心我的人、亲密的朋友都会保持私聊密切联系着,其他人和其他信息好像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重要?真爽啊......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社交倦怠”
虽然在备考阶段也学习过社交倦怠,但有了这段时期的亲身感受和上岸后在专业上的深入学习,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认知,原来不是我太“封闭”了,我只是"社交倦怠”了而已

 01
到底什么是“社交倦怠”?

社交倦怠指的是社交媒体用户由于信息过载、过度分享、过多好友,以及用以维持社交关系而花费过多时间等因素,从而对社交网络产生厌倦感,担心隐私暴露,并希望从社交媒体退出的意愿及趋势。其中,个体的外向程度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最大。

朋友圈泛化下语境消解的焦虑、印象管理的疲惫和社交绑架的压力导致使用者的自我认识模糊、理性精神丧失,并由此产生孤独感和自我怀疑,从而不得不尝试通过 “逃离”来缓解这种压迫感。简单一句话就是:我在网上“卷”累了,会儿......
 02
为什么这几年“社交倦怠”越来越频繁?

1、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越来越复杂

社交媒体改变了社会互动与人际交往方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出于职场形象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人们会对社交网络中发布自拍照加上滤镜,以塑造“理想视觉形象”、以期给他人留下“理想印象”。这样在目标受众面前建构、呈现出一个“理想自我”,是现代人在社会交往中常用的交际策略。

社交媒体用户受他人评价及自我身份确认的影响,在是否发表动态、是否点赞评论的抉择中选择呈现自我的方式,形塑自传式自我。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这种强关系互动社区,还是微博这种弱关系交流平台,每个账号个体都不仅是表达分享,而是在不可避免地“展演”自己,“装饰”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人设”,为获取社会资本而“投资”,这种投资行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2、部落边界的收缩与隐私保护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从以前的中心化,发展到了现在的多中心化,“部落”时代已然来临。什么是部落?部落是一个兴趣聚合的社交生态系统,一群人基于一个共同的兴趣标签扎堆讨论。用户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呈现以地缘、趣缘、业缘等为基础的圈层化特征,社交媒体上的大多数部落都是相互隔绝的,而且部落的边界范围在不断收缩或重新调整。

最后,人际关系由强连接的家人、亲密朋友向弱连接的同事、合作伙伴等泛关系转变,也增加了被人恶意截屏、转发、评论的风险,于是朋友圈都变成了三天可见。总而言之,个人生活暴露在社交媒体中所获得的自尊、自信等收益越小时,越倾向于产生社交媒体倦怠。

3、过度连接导致的感知过载

感知过载指用户主观感知到的社交媒体内容超过个人所能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交过载、信息过载、系统功能过载三个方面。
个人最多能交几个朋友?关于这个问题,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提出过“150定律”:人类智力/资源允许TA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接近150人,而毫无保留,属于亲密支持的朋友仅仅5人。而社交媒体账号上成百上千的朋友,让我们社交过载,疲于应对,必须花大把精力去维持社交关系。
另外,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存在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即低质量信息对高质量的挤出效应),结果导致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内容总体的“价值密度”减小,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在过量的内容中,用户发现有价值内容的成本反而上升。个性化推荐的出现,也只是在类型上缩减阵线,并未在量上解决过载。
最后是服务过载,社交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学习成本变高,一些过于繁琐的操作,让用户疲于应对。而且有些社交媒体平台以算法推荐、热搜榜等看似客观中立的技术作为营销手段,背后隐藏着经济力量的操控。买热搜、买粉丝、建立虚假账户等行为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消耗了用户的耐心。
 03
如何看待“社交倦怠”?
首先,放轻松,你没有“抑郁”,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倦”了。从“社交上瘾”到“社交倦怠”或许以后还会有社交复苏社交回归等等现象,这些不过都是是社交媒体和人互动关系调试的的必然的过程,面对社交倦怠潮甚至可以乐观地说我们离真正成为社交媒体的掌控者又近了一步。暂时的离开社交媒体,给了我们一个“社交冷静期”,去思考我们与自我、与社交、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倦怠还是他人的倦怠,倦怠之后是否选择回归,都应该“放下劝人情节,尊重他人选择。”坚持“你走,我不远送,你发,我必点赞”的最佳社交态度。

原来你们“背着”我这么快乐呢?

不过,我最后还是打开了,因为我阿婆。
和亲戚们朋友圈问题来回拉扯了几个来回之后,去年刚刚学会玩手机的阿婆坐在旁边说了句:我们也只是想看看你平时都在干什么,忙不忙,我们不会说你的,谁说你我就收拾谁(严肃脸)看她戴着眼镜拿着手机说这话的认真模样👵,我被狠狠可爱到了(被人偏爱的感觉可真好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逃离微信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你的朋友圈点赞数越来越少了?
淡出朋友圈是社交过载下的自我调适
热搜第一!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网友神评:朋友圈不再是朋友的圈,退圈的原因有7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