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考点 | “旧闻”如何变“新闻”?

核心概念辨析

新媒体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新闻的时效性,也让传统媒体陷入了报道滞后的困境,由于信息的边际递减效应,受众不会再选择传统介质阅读同样的内容,“旧闻翻新”就成了传统媒体寻求出路的重要方式。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对新闻的这一定义至今仍然得到新闻界普遍认同。然而纵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并非全部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除此之外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对过去发生事实的报道;对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事实的报道;对过去发生事实的最新进展的报道。由于以上这三类事实并不具备“新闻”的时效性,所以本文可以将这三类报道统称为“旧闻”。

一、旧闻变新闻的条件

1、事件出现最新的进展

事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因而对事实的报道也呈现出一定的过程性。由于有些事实发展缓慢,时隔很久才会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当我们对这一突破性进展进行报道时,这一事件本身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了。

并非所有曾经报道过的事实有了最新的进展都要对其进行跟踪报道,只有当这一事件具备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且最新的进展具有一定突破性时才有跟踪报道的必要性。

2、 具有政治宣传的需要

在我国,为贯彻党中央的政策实施或者宣传党的战略方针,会对时效性不强但与该政策密切相关的事实进行报道。

2017年8月以来各大媒体对塞罕坝地区治理的报道不断,而塞罕坝林场的治理已历时半个多世纪,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报道是因为塞罕坝地区的治理与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密不可分。对该地区治理的报道可以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借鉴。

3、出现合适的报道契机

某些事件可能很久以前就存在并且一直在发生,但从未被报道或在很久以前被报道过,但是当某一具备新闻敏感的记者恰巧发现了该事件的新闻价值,或者这一事件与当前的社会背景契合,这一事件就会成为报道对象。

《湘南有趟“农民免费进城专列”》为例,该篇通讯所报道往返于郴州站和白石渡站的8629/8630次通勤车于2012年就已经开行,之所以2016年12月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是因为临近春运,作者希望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唤起铁路部门以及其他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情怀,引发社会对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思。

4、反映宏观的社会形势

李普曼曾经说过“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眺望者。”要在宏观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形势,需要将具体的事实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将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因而仅靠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难以实现的。

仍以《湘南有趟“农民免费进城专列”》为例,该篇通讯中既有对作者采访时所见所闻的报道也有对该铁路沿线地区过去发展状况的介绍,反映了该地区的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新相亲时代》通过两位红娘接触到的相亲男女情况的介绍反映了当代男女的婚恋观。

二、“旧闻”如何成为“新闻”

旧闻是昨天的新闻,但这不意味着昨天发生的事情就要被封存。历史碎片的重拾,可以看作是重构新闻的一次尝试。“旧闻再报”已经成为我国新闻报道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比如消息中背景资料的运用,新近事实报道中非新闻事实的链接等,都是增强我们对新闻事实与人物的理解的重要方式。

“历史旧闻,它不是一个孤立新生的事物,如果将新闻理解成为一个系列产品,那么历史新闻无疑就是新闻的迭代。”在传统媒体转型的今天,如何利用“旧闻再报”打造“内容精品”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1、旧闻新角度:重拾烂尾新闻,挖掘新闻“盲点”与“冰点”

新闻批量化生产与快餐式消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千篇一律的消息几乎同一时间轰炸受众的手机、电脑,信息龙卷风一波接一波,似乎没有太多的人关注信息的背后与结果,于是烂尾新闻就成了被封存的历史。

“旧闻”变“新闻”的逻辑启发我们应该持续关注这些“烂尾”新闻,当其发生新的变化时就应该及时跟进报道后真相时代,情绪化了的事实已经远远超过对新闻真相的追求,抓住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挖掘事实真相,并将其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来解读,不仅达到了完整信息的告知,更达到了新闻价值功能的发挥。

去年5月份广州“毒跑道”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集中于事件本身报道。风波再起之后却鲜有媒体再聚焦于此事。20多年来跑道建设的标准一直没有得到更新,对于现阶段是否继续适用?投招标制度是否需要得到改进?这些“盲点”都是除了事实报道之外,媒体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系列报道非常善于抓住边缘化事件,像临终关怀、小人物的梦想等都是中青报一直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求新时代下的“慢新闻”的折射。

2、旧闻新感情:追求质感与温度

自人工智能进入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之后,人的功能受到很大的挑战。就新闻传播业来说,机器人新闻根据算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消息报道,新闻记者陷入了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角色转化的焦虑。人机共生的发展理念追求的是一种平衡,这就需要人在机器帮助自身完成数据的检索、组合、生成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之时,发挥人类特有的功能——情感。

新闻写作范式更新迭代,尤其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相较于深度报道,集成报道集做到了去信息碎片化的文本集成、去受众碎片化的认同集成。第2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三北造林记》以文学母题式的主题、电影化描写场景、富有情感张力的故事、冲突的主人公等特征讲述了世界生态建设之最——三北工程的历程,勤劳的三北地区小人物、冲突与辛酸的小故事、改革开放大背景构成了这篇报道,从而完成了信息的集聚和情感的认同。质感和温度的呈现需要记者亲身经历新闻事件,特别是在传统媒体转型之时,利用数据库检索与报道相关的信息,进入到新闻角色当中,这也是传统媒体求新立异的方向之一。

3、旧闻新包装:媒介形式多元应用

从数据引入到精确新闻,再到今天数据驱动新闻,所有的信息都已经成为随时待用的数据,对旧闻的重新唤起意味着它本身就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碎片化的聚合凸显了旧闻的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旧闻新包装虽然讲究媒介形态的多元化,但是媒介的适用性、旧闻内容的详实性、旧闻与新闻的联系性同样需要考虑,以免仅仅给旧闻扣上一个外壳。

综上所述,“内容为王”是一个不死之神,传统媒体转型不可避免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来优化新闻边界,在注重产品运营的同时,更要注重优秀作品的创作,不盲目追新但要求新,不追逐热点但要深挖热点,这样的转型才会给传统媒体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用户。

相关论文拓展

  1. 吴兴博——且从旧闻做新闻《记者摇篮》(简要阅读)

  2. 邹诗鹏——后真相世界的民粹化现象及其治理《探索与争鸣》(简要阅读)

  3. 张立伟——从深度报道到集成报道——去碎片化的主流新闻范式《新闻记者》(集成报道是去年提出的一个新词儿,对于新闻创作意义重大,建议仔细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说我听:自嗨的自媒体,错过才好
赵云泽&黄圣淳:消解在互联网语境中的“深度报道”
如何得体优雅地参与热点讨论?
领导干部如何把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
浅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人心叵测,人心叵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