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题精讲 | 第8期:微信朋友圈传播,这样组织答案才能拿高分

新浪微博:@木铎考研

「好的答案总有它的道理」

从2018年6月开始,木铎考研团队将联合人大、武大、复旦、中传等高校的学长学姐一起,在「木铎考研」(ID:mueduoedu)微信公众号上,每周为大家推出一篇「真题精讲」。内容全部来自【高分集训班】作业点评。涵盖考点分析、解题策略、答题套路、高分答案点评等,帮助各位同学拨开迷雾,掌握答题技巧。

内容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分析:着重分析每道题目出题背景、出题思路、隐藏考点以及出题老师想让你回答的内容。

解题策略:教你如何将一道题目一字一句剖开分析,精准把握出题意图,巧妙构思答案布局。

答题套路:差的答案总是离谱得各式各样,好的答案总是有相同的闪光点。掌握答题套路,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高分答案点评:已经考上的高分学长学姐写的答案就是一份最好的借鉴,可以告诉你好的答案该是什么样子,与自己的回答进行比对和总结,你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开始今天的「真题精讲」!

评分规则:

■ 绿色字体代表亮点,红色字体代表欠缺点,括号内为具体点评内容。

■ 错字别字病句每处扣0.5分,但每篇扣分总计不得超过1分。

■ 语言不顺不鲜活,视情况扣1-2分。

■ 考点不足不充分,视情况扣1-4分。

■ 其它情况,具体见文中分析。

点评题目

请简要谈谈人际传播的特点,并结合人际传播的特点谈谈你对微信朋友圈传播方式的理解。(30分)【建议作答时间30分钟】

1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人际传播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自发性的信息传播活动。与大众传播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同,人际传播是出于自发的获取信息、调节情绪、整合人际等需要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由于人际传播的传受双方和传播渠道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是固定的,因此传者发出信息后,受者能够较为迅速的接受信息,并且进行及时的反馈。

(三)受传播情景影响大。人际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不同的情景制约着人的交往行为。如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们在不同的舞台上依据不同的剧本进行特定的表演行为。

(四)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组合使用传统条件下,传受双方大多数是面对面,以语言符号为主,辅之以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人际传播。尤其是表情、肢体动作、眼神、语调、语音等非语言符号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

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有谈话、写信、打电话等,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诸如微信、微博、SNSS、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多样化的人际传播渠道。而微信自诞生以来,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人际传播必不可少的媒介。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理解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微信朋友圈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每个用户分享的信息可以发送给所有好友,所有好友分享的内容在用户的个人账号中以时间为序呈线性排列。

(二)微信朋友圈分组功能下的不同情景。微信朋友圈实际上来说是一种虚拟空间,而根据不同的分组,将虚拟空间人为划分为不同的几个虚拟情景,在不同的情境下,分享不同的信息内容。例如:面对所有的微信好友时,各种不同的情景混合,人们会不知所措。因此,将朋友、家人、同事分为不同的小组,有针对性地发送不同的信息。

(三)微信朋友圈以强关系为主的封闭传播微信朋友圈主要是由家人、同学、朋友、同事等较为亲密关系构成的“小圈子”,圈子内部实现信息流动。虽然每个“小圈子”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各个圈子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与外界隔离。(都分析到这一步了,可以谈一下“回音壁效应”)

(四)微信朋友圈传播效果明显微信朋友圈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封闭性,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和“维稳”的氛围,并且传受双方关系紧密,信息容易使人信服(仔细结合自身思考一下,这两句的因果关系其实很容易被推翻)。例如,微信朋友圈中广泛存在的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

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是互联网时代特殊的人际传播方式。它因其自身的优越性不断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人际传播渠道。但是,微信朋友圈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应值得人们警惕。例如,谣言和“鸡汤文”的泛滥、畸形朋友圈心理等。(稍微辩证分析了一下,不错!但可以稍微给一两条问题的解决措施哈)

(作者:Or so fresh)

答案点评:总体来说是一篇不错的答案!人际传播的定义是有点简单了,但是特点和朋友圈传播方式的分析都很好!总述写的也不错,能有辩证分析的意识很棒,但总感觉没有写完,所以自己写完答案后要顺一遍,以防答案出现头尾不齐的情况!

综合打分:28分!

2

人际传播一般是指两个人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借助简单的媒介工具(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人际交流活动。库利认为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人社会化的基础。其次,人际传播也是群体传播的基础,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英尼斯对媒介时空性的限制,使人际传播的面更加宽广,人际传播也不只局限于初级群体,网络将更多互不相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连接了起来,人际传播作用和效果得到加强。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媒体逐渐进入生活,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在人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段写的很好!)此处,以微信朋友圈内容的传播来讨论人际传播的特点。

一 、多种信息形式 社交线索丰富

人际传播有着多种信息形式,比如面对面交谈中,我们可以借助说话交流,也可以借助手势、表情进行交流,甚至说话的语气、快慢都有着极强的信息量。(建议删!)随着技术人性化的发展,在朋友圈中,人们虽然无法面对面交流,但也能通过细节来表现感情和潜台词。比如点赞就是一项成本极低的社交互动,双方通过对对方内容的点赞,即可告知对彼此的关注,也可表达对对方发表内容的态度。其次大量表情包的创作也可以之间表达一定的潜含义。但际传播成公的关键在于交流双方具有相同的意义空间,如笑脸表情在年轻人群体中往往意味着对话题不感兴趣,而在中老年群体中意为着欣赏和友善。这其中就包括了施拉姆对人际传播中编码解码的关注。由此,在人际传播中因该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来进可能减少干扰,提高效果。

二 、及时获得大量反馈

人际传播相比于其它更复杂传播形式,有着高效的反馈反馈的概念来自维纳的控制论,从信息发布角度说就是可以信息接受着将接受信息后的态度、结果再次传送给发出者,以此来调整传播方式,达到制约的目的。而我们发现,(删!)朋友圈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着极强的反馈信息发布者会根据朋友的评论来改变自己的发布内容和方式。(一般不会吧,首先是先发布再有反馈,朋友圈没有再编辑的功能;其次一般朋友不会直接评论不好的内容,即便评论了,发布者更多的是选择屏蔽他而不是直接为其改变)调查发现,人们总是希望将自己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以此满足心理需求。所以,大多数朋友圈发布者对于他人的评价有一定关注度朋友圈也相应的变成了我们在网络世界的第二层皮肤。

三、 双发共同负责 传授角色互换

人际传播的二人性,使得对讯息的发布、接受及评价都由两人共同承担责任。传授双方传播与接收角色也是随时互换的,在传播关系上有一定的平等性,但非绝对平等。如果只是一方发布信息,人际传播是不能构成的。在朋友圈中,一方通过转发或自我创作发表内容,是一定信息和情感态度的表达,而另一方对于内容的评价,也是一次新的信息内容的创作,这种双向互动性是交流得意进行的保证。相比于微博模式的弱链接作用,微信朋友圈属于一款强链接媒介,互加微信的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人或生活圈子相同的人。(很好!)因此比微博而言,微信的互动性更强;比起微博主要承担信息发布的功能而言,微信朋友圈更加强调社交性,因此好的传播效果是双方共同负责产生的。

四 、目的的意义在于共享

巴赫金曾在解读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他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自我定位,自我封闭的个体是无法存在的。而人际传播的重要作用正是跟他人的对话,其终目的是意义的共享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提供了更广的机会,人们在进行朋友圈内容创作时,主要目的在于意义的分享。而这种分享也是一种选择后的产物,正如戈夫曼的拟剧论所言的那样,我们在朋友圈中是在展现我们“表演”的角色,并非真实的自己。这种共享跟多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及他人的认同。

人际传播在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社会化的途径,也直接构建了人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传播过程中,人们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及心灵技巧,以让传播能高效顺利进行。步入社交媒体化的今天,社交媒体重构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却没有改变人际传播这个本质,社交媒体赋权于大众进行内容生产,也进一步扩大了人际传播的渠道,朋友圈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者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正如扎克伯格所言的那样,社交媒体不仅是我们展示自己的窗户,也是我们的又一层社会化的皮肤。(最后一段总述写的非常好!)

(作者:袁怡)

答案点评:首先要夸一下作者对传播学基础和课外知识掌握之牢、运用之好,这篇答案用结合朋友圈对人际传播特点进行分析的方式展开的,理论和措辞也几乎完美。但必须指出来的是,这并不是一篇好的“应试”答案。或许这样说有些死板,但还是要指出来:首先是字数问题,30分的题写1600+是没有必要的,考场上你的时间有限。其次是,题目要求表达的也很直接,它就是需要你把“人际传播的定义和书上给的几个特点”写出来,但是你没有写出特点,后面你结合朋友圈分析的再好也是不全的。而且在后面的分析中,每段都有一到两个理论知识,这是没有必要的,写答案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带上某个传播学理论,一不下心写出来的就会很啰嗦。真正的好答案不是写的多而是适合!

综合打分:26分!

3

人际传播的特点:第一,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第二,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景,产生新的意义。第三,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它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第四,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愿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介绍人际传播的特点之前,应该先答人际传播的定义)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APP的一项基本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发的照片等进行“评论”或“赞”,而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用户能够借助朋友圈这一媒介,并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与信息的接收。而朋友圈依附于网络,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人面对面交流,网络流行语,网络表情包等等使得传递的信息的意义更丰富有趣同时,用户通过朋友圈的“评论”与“点赞”来表达自身对于这一信息的看法,与自己的朋友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项基本功能,我们可以使用它,也可以不使用它;或对我们不愿与之交流的某些人,我们可以选择“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或“不看他的朋友圈”。而“评论”与“点赞”也随自己意愿,朋友双方进行着自由平等的交流传播(仅仅是在描述自己使用朋友圈的一些感性的感受,而没有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建议从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效果、接收者五个方面去考虑,更加具有逻辑性,也更加容易思考全面。这边提示一些关键点,比如传受关系模糊、信息内容具有传播价值、强关系链传播、传播接受度和传播效果大大提升、双向性强具有灵活的反馈渠道等等,也可以提到口碑传播和回音室效应等。)

(作者:青木DALLL)

答案点评:答案总体来说问题比较大,问题是“结合人际传播的特点谈谈你对微信朋友圈传播方式的理解”,而你在答案里只是泛泛描述了朋友圈的传播现象,没有抽象上升到传播规律层面。

综合打分:19分!

4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基于获得信息、与他人协作、自我认识、获得社会归属感等复杂的动机,人际传播表现出如下特点:(整个特点部分的字数太多,这道题目的重点应该落在朋友圈传播方式的理解,可以考虑精简这部分内容,让答案更精炼。)

1、人际传播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将人内传播的信息编码并外化为符合共同规则的基础传播行为,也是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大范围传播行为发挥作用所不可缺少的传播活动。(对人际传播介绍放在定义里即可!)

2、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意义的复杂性在人际传播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灵活使用,通过预先设立的规则进行融合,配合多种渠道,形成了不同的情境,传达着多种意义。可以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3、反馈及时,双向互动性强。人际传播要求传授双方的高度参与,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相互交换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在信息的输出与反馈的循环中创造共同价值,引发精神交往的共振,更利于说服与沟通感情,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4、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的范围更小,多是由强关系所引发的传播行为,具有一定的私人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显得相对自由与和平。

5、在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一般不借助非自然的物质媒介,以声音传播为主,在信息的多级传播中容易造成失真;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可以依靠多样的物质媒介,听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的融合进行传播,利于保存的同时也存在恶意扭曲和造伪的可能性。(能够结合现在的传播环境提出人际传播的新特征,体现出思考的全面性。)

新媒体时代中媒体的社交化程度逐渐加深,依托于微信平台的朋友圈是其中的翘楚。微信朋友圈是一种一对多的双向传播模式,相互关注的用户所发布的内容在个人账户中呈线性排列。通过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收获好友的点赞或评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搭建起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其传播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自晒,进行信息共享和自我形象塑造晒照片等自我披露的行为不仅是单纯的内容分享,也是进行角色管理的社交策略。一方面,分享的内容将用户身份标签化,放大了用户信息的强度;另一方面,内容成为一种象征性符号,是用户在微信“前台”自我呈现的手段,塑造一个理想形象。但过度自晒也会引发攀比等不良情绪,给他人造成压力。

2、易造成病毒式传播。第一,微信朋友圈的湿性化和强大的用户粘性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长久、稳定的传播空间。美国学者克莱·舍基认为未来的社会中人们主要靠情感进行联系,这与朋友圈中基于强关系的联系是相符合的。第二,朋友圈作为维持和稳定社会关系的线上活动,依然保留了谋求社会回报、发展弱关系的倾向,难以摆脱群体感染,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为病毒式传播提供了群众行动的动力。

 3、相比于微博等开放的大圈子中的传播来说,朋友圈中一般不会形成突出的意见领袖和权力差序格局。(这一观点是整篇回答的亮点,深入思考线上传播的权力差序格局,将线下关系与线上关系进行比较,十分深入)一是因为其朋友圈中的好友大部分是社会关系的线上移植,权力关系主要依托于线下的存在和稳定;二是因为用户往往倾向于维持情感的连接,话语权力所占比重不大。

4、朋友圈中隐去了转发路径,信息在其中的轨迹难以辨识。这既是互为好友才能参与彼此朋友圈的互动的游戏规则,也是“六度分隔”理论在网络时代的体现,有可能促进弱关系的发展 。(“六度分隔”理论的体现并非是直白的情况,更多需要进一步阐释。微信朋友圈更多的是强关系链传播,对弱关系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小,尽量考虑换一个论点进行论述。)

5、碎片化传播。除少数特定情况外,内容彼此间一般不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呈现出割裂、多样、分散的特点,表现出跨时空联系的延伸。

微信朋友圈作为现实关系的再现与延伸,与现实人际传播具有相似性,并在网络技术的融合下不断变化、发展,融合出人际传播的新形态。

(作者:蒋琰琳)

答案点评:字数太多了!对论文《浅析微信朋友圈病毒式传播的特征及成因——以“罗尔事件”为例》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引用,借鉴论文是答题中常用的技巧,但是更多是借鉴专家学者的论文尤其是受到学界更多认可的观点,而不是任何一篇论文中一些概念的借用,例如“微信朋友圈的湿性化”这一概念并非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在答题中尽量不要使用或者进行进一步的解答。回答的框架没有太大问题,做好在详略方面进一步取舍,此外,回答时尽量采用教材或者学者论文中更为广泛认识的观点,一些特殊论文中的学术语言的引用要更慎重或者进行详细解释。

综合打分:24分!

5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为面对面传播,其特点是方法灵活,内容丰富,双向性强,在传播关系上的成立具有自发性和非强制性。(特点可以写的更详细点)

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方式是一种一对多的双向模式每个用户分享的信息可以发送给所有好友,所有好友分享的内容在用户的个人账户中以时间为序呈线性排列。微信朋友圈现已成为交流的常态介质,建构出了全新形式的数字化网络人际传播模式。(非常好!)

(一)方法灵活:多种符号提高用户体验

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谈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况,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作出反应”人们在发送朋友圈时可以使用多种符号,如文字、图片、视频,这能更有效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二)内容丰富:尽情“表演”的“个人舞台”

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出于印象管理的需求,人们会在不同的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人际传播变为人际“表演”的过程,朋友圈变为人们进行“表演”的“前台”。微信朋友圈的“表演”囊括了日常生活、情绪感想、对某个事件的态度等,体现了用户分享与求关注的基本心理需求,在多方共同披露信息的地带的同时,也在呈现自我和构建自我形象。

(三)双向性:互动反馈强化人际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镜中我”理论中认为,个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个人能够察觉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微信朋友圈建立在熟人圈子的基础上,评论、点赞与@好友,共同好友均可见,并且其分组功能可以使用户仅向希望看到某条信息的特定用户开放。因此,在这样的强关系、高熟识、私密性的传播环境里,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展示自我形象,也可以实现传授双方的亲密互动。

(四)传播关系:自发性、非强制性

根据CN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16年这个时间点有些尴尬,如果17年的没有提及这个只能用16年的话,那就把年份抹去),网民在微信中的联系人对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同学、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亲人或亲戚。这一调查表明,微信朋友圈主要是由强关系构成的,这种强关系说明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传播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借助表情、眼神、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网络人际传播中,这种非文字符号的情感被弱化,信息的保真度与灵活性也有所降低。加之网络传播信息具有一定延迟性,因而并不能保证传播主体间彼此都保持着较高的注意力,这也会导致双方在编码与解码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流失。(辩证观点,很好!)

如今,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的边界,人际传播已不受物理场景的限制。但我们需要保持警醒,不能让自己陷入一个封闭的信息空间,面对面的传播带给我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是任何电子媒介都不能取代的。正如电影《头号玩家》最后那句台词:现实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

(作者:Frankie)

答案点评:是一篇非常完整优秀的答案,思路清晰。逻辑顺畅且内容非常详实,虽也以多个理论作为引子但都恰到好处,分析的也很棒!答案最后还做了辩证分析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好!

综合打分:29分!

【参考答案】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参见教材内容)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 传递和接受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三、朋友圈传播方式的特点【要点提示】

1、受众与传者的身份有效转换

朋友圈传播模式不同于拉斯韦尔的“5W”这种直线单向传播模式,而是类似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的社会互动传播过程,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受众接收信息后,又可以转换为传者继续传播信息,达到信息高效传播的效果。每一位转发文章的微信用户是传播者,他们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希望微信好友能看到;但他们同样是受众,他们先是接收了文章传播的内容,才会产生二次传播的动机。

2、信息内容具有传播价值

朋友圈传播的信息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传播价值,或者是受众感兴趣、搞笑猎奇的话题,或者是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讯息,或是与受众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必定要刺激人们主动、多次复制转发,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

3、强关系链传播

微信的社交功能其实是人际传播,微信中的好友圈子是基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形成的,因此通过微信在网络空间的沟通交流也基本延续了现实社会中的粘性关系。而朋友圈作为微信的功能之一,朋友圈用户也基本上由微信好友延伸而来,同样的,微信朋友圈传播空间也维持着强关系化。

传者自发地通过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的方式,将信息内容传播给与之有一定联系的人或群体,确保信息的有效接收。而微信朋友圈用户多为自己的好友、亲人、同学同事等,在这种强关系情感纽带的作用下,他们主动地参与转发使传播内容的扩散速度像病毒一样呈倍数复制、几何性增长,出现瘟疫式病毒的传播速度与效果,导致所谓的朋友圈被同一内容刷屏现象的出现。

4、传播接受度和传播效果大幅提升

人际传播中,传播过程更有针对性,并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受双方处于自愿的基础进行信息的,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传播接受度会大幅提升。同时利用熟人心理,身处朋友圈这个群体的受众会更加主动接收信息,参与转发的积极性会得到提升,从而也能更接近传者预想的传播效果。

5、社交传播的“回音室效应”

相对于大众媒体,微信朋友圈传播是基于现实社会强关系的社交传播。在朋友圈里,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被不断重复(“刷屏”),并以夸张或其他二次评论形式再现。这种现象让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二次重现的言论就是事实的全部。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应用,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回音室”这个现象更加明显。

【答案点评】

这类型的题目不能想的太复杂。题目问的非常清楚,它首先考察你对“人际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其次考察你对‘朋友圈传播方式’的理解,二者缺一不可。很多同学要么漏掉定义或特点,要么选择把特点融在对朋友圈传播方式的分析中来写,后者是可以的,但你的点一定要一条条清晰列出来,不然就很难看出你对人际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

如上五篇答案可以看出来,大家在此题作答的都不差,各种传播理论和分析都写的很好,但也要忌堆砌知识点,让答案没个重点,还是那句话:好答案在合适不在字数多。(元元学姐)

第7期真题精讲作业:

本期题目:根据你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请简述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30分)【建议作答时间30分钟】

作业请于8月19号(本周日)晚24:00前发至「真题精讲」栏目邮箱📮zhenti@muduoedu.com。

学长学姐将会从中精选出5篇作业,在下周三的「真题精讲」微信上公布,且附上详细评阅,大家可对照自己所写作业,学习优点,查找不足,共同进步。

难得的训练机会,赶快发来作业吧!

2019木铎考研【真题精讲】精华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微信热”与小众化传播
弱连接和强关系:浅析点赞社交的动机与维系
教你如何在朋友圈做营销
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诱因
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用户共鸣?
地产新媒体营销该怎么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