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题精讲 | 第9期:不是写的字数多就能得高分,答案要有框架!

新浪微博:@木铎考研

「好的答案总有它的道理」

从2018年6月开始,木铎考研团队将联合人大、武大、复旦、中传等高校的学长学姐一起,在「木铎考研」(ID:mueduoedu)微信公众号上,每周为大家推出一篇「真题精讲」。内容全部来自【高分集训班】作业点评。涵盖考点分析、解题策略、答题套路、高分答案点评等,帮助各位同学拨开迷雾,掌握答题技巧。

内容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分析:着重分析每道题目出题背景、出题思路、隐藏考点以及出题老师想让你回答的内容。

解题策略:教你如何将一道题目一字一句剖开分析,精准把握出题意图,巧妙构思答案布局。

答题套路:差的答案总是离谱得各式各样,好的答案总是有相同的闪光点。掌握答题套路,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高分答案点评:已经考上的高分学长学姐写的答案就是一份最好的借鉴,可以告诉你好的答案该是什么样子,与自己的回答进行比对和总结,你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开始今天的「真题精讲」!

评分规则:

绿色字体代表亮点,红色字体代表欠缺点,括号内为具体点评内容。

■ 错字别字病句每处扣0.5分,但每篇扣分总计不得超过1分。

■ 语言不顺不鲜活,视情况扣1-2分。

■ 考点不足不充分,视情况扣1-4分。

■ 其它情况,具体见文中分析。

上期真题精讲:真题精讲 | 第8期:微信朋友圈传播,这样组织答案才能拿高分

本期题目

根据你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请简述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30分)【建议作答时间30分钟】

1

“涵化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格伯纳系统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涵化理论的观点认为,大众传媒在传播各种符号的同时,对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涵化”过程。由于受众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个被媒介“涵化”的社会里,受众心中的主观现实是由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同时,受众的这种“主观现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受众的现实表现。并且(删!)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较之传统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因此涵化理论也衍生出了新的模式和内涵。(过渡不错!)

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受众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等特点,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化等特点,新媒体下的涵化模式是动态的、多元的、分化的。

(一、)媒介互动性与受众个性的融合。“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一个双向涵化、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性,受众可以亲自参与到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媒介内容和展现方式会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时代是“受众决定媒介”。例如,淘宝的个性化推送,就是平台根据受众平时的购买情况和浏览情况进行的按需推送。(能想到举例子非常好,但是这个例子不合适,这个例子强调的更是商家如何把控买家的兴趣爱好进而“操控”其选择,和你提的受众有更多主动性不符合哈)

(二、)媒介破坏性与结构性并存。“媒介涵化受众”具有破坏性、结构性。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与个性化,受众很容易在线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或者与网络中的好友过多接触而忽略了与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交流,破坏人们之间的现实亲密关系。(这个解释的太含糊了,应该是自己也没太理解)

(三、)“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实现了多时空、多维度、多方面和实时性的涵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实时,互动,网状传播。受众只是一个节点,人人都是自媒体。各种社会因素的不自觉介入彻底改变了传统涵化模式的正相关关系。(不错!)

(四、)自我涵化的循环过程。“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一个不断循环、相互影响的自我涵化过程。网络媒介可以通过精准分析大众的需求而进行推送,这是对受众涵化的过程,但同时受众也可以重新建构网络内容,大数据时代整个涵化过程就是受众本身以自我为中心不断进行被媒介涵化以及自我涵化的过程。

(作者:herry)

答案点评:这篇答案首先字数有些不达标哈,30分的题目只写了八百字左右,根据答案内容完全有可拓展空间,如你第二部分内容解释的不是很清楚,以及其他三部分可以和第一部分一样举个小例子让答案更饱满生动。其他的,如对理论的理解没啥问题,第一段的理论解释和过渡写的不错!但是建议多读点论文做积累,整篇答案核心内容还是有些单薄,反复在说“媒介涵化受众和受众涵化媒介”这一个知识点,多次出现后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了,印象分就会受影响。

综合打分:25分!

2

涵化理论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格伯纳系统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涵化理论的观点认为,大众传媒在传播各种符号的同时,对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涵化过程。(这个理论内容可以多介绍一点,一句话太少了)伴随着互联网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媒体构筑的拟态环境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然而,诞生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涵化理论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新媒体时代给涵化理论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很好!)

1、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以及参与性增强,涵化理论的效果受到冲击

个性化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性提高,多于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受众并非全盘接受,会进行选择性的接触,而对于选择的的媒体内容,由于受众的主动性解放,对媒介的解读也就呈现多元化,受众所解码的意义并非编码者所要传递的意义,严重削弱涵化效果。从媒介素养这方面来说,新时代的受众批判意识增强,媒介营造的“象征世界”未必会对受众的“主观世界”产生影响,从而媒介的涵化效果减弱甚至是无效果(这句删去,尽量不要绝对化表述)。

2、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多时空、多维度、多方面和实时性推送的精准涵化。

电视构建了一个连贯的内容系统,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媒介有选择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将话题限制在某一领域,可以培养出公众对某方面的兴趣。而新媒体内容多样、选择权大,用户自主选择某些特定话题的条件下,无形的涵化效果更强。同时通过网络监测受众需求,为受众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产品,实现对受众的精准涵化。这种机制会让受众偏向于选择与既有观点或偏见相似的信息,把自己置于一种自我观念强化的框架内,也就是一种信息茧房效应。尤其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新闻应用,更是加强了这种效应。

3、 由单向涵化转化为“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的双向涵化

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向,以往服膺于宰制性大众媒体的受众,已经慢慢开始积极与媒介互动,甚至以“公民新闻”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来。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大量流失,为了获取受众的注意力媒介内容和展现方式会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这正是“受众涵化媒介”的体现。另外,“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实则是一个不断循环、互相影响的自我涵化过程。媒介可以首先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喜好调整生产发布内容,受众收阅之后又会发出反馈性信息甚至直接参与到网络媒体内容的生产中去,整个过程中交织着多向度的涵化进程。

4、新媒体环境下的自我涵化

如果媒体的选择性造成了象征性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偏差,受众的选择性造成了观念环境与象征性环境的偏差的话,那么搜索引擎帮助创造了一个与社会环境差异巨大的营造环境。当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时,我们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的寻求信息,这使得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按照自己的需求呈现出来,长此以往受众对自己进行了自我涵化。同时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大众的需求而进行推送的机制加固了这种涵化效果,而大数据时代整个涵化过程就是受众本身以自我为中心点不断进行被媒介涵化以及自我涵化的过程。

应该明确的是,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无论凯文·凯利笔下的“技术元素”如何重构我们的信息传播生态,新闻媒介对“世界图景”的建构作用仍是不可否认的。而公民应该着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积极参与开放性媒介伦理的能力,对一切话语霸权与宰制性力量保持批判与质疑,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者:jhj)

答案点评: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关于汉化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变化的答案。除了少许措辞和开头关于传统涵化理论的描述过于简短外,几乎挑不出毛病。话术专业、分析详实且准确、旁征博引,但正是越看到最后越觉得不对劲,实在太过专业了。这篇答案里的很多研究角度和话术是非专业学者很难达到的水平。考试的时候能写出这样的答案满分给满分都没问题,但如果不能,或许我们更想看到学生自己稍显稚嫩的表述,这样才能给出有针对性批注,得以进步。

综合打分:29分!

3

一、涵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回答题目不需要答数学题一样,在每大段落前加123,这个问题强调很多次了,每期推的点评还是希望大家能认真看哈)

20 世纪60 年代,格伯纳教授等学者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一项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通过分析暴力片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探究大众传播对建构社会现实及形成受众社会共识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涵化理论中心内容: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观念,这一倾向在收看电视较多的人中比收看较少的人中更为明显。

后来,格伯纳又在此理论基础上增添了两项:1,“主流化过程”即收看电视较多的人,尽管个体存在差异,但是会共享某些观点。2,“共振过程”即电视情景与现实情景重合会增加培养效果。(关于传统涵化理论的表述字数不算多,所以不苛求。问题在于你的表达有很大问题,回答简答论述题,尽量不要用这种跟写算术题样的答题方式,以往我们推的优秀答案和答案示例的答案排版是很好的范例,有逻辑,成段落即可)

二、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数字交互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触摸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逐渐出现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这类新媒体形式集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传播优势。与以往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线性传播为主的时代相比,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打破了线性传播模式下受时间限制的传播特性, 形成了“以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的传播特点。具体来说, 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表现特征。

(一)单项传播的突破。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可参与性增加了涵化效果的可变因素,电视强效果减弱。

基于大数据的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涵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转变的机会。由于受众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从单一的电视到观众的线性涵化, 转变为双向互动, 受众也可以涵化媒介。利用大数据追踪用户和精准投放, 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 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大数据的便捷性, 同样可以对不同受众进行定位, 使媒体“涵化”的效果更加多元和分散。

 (二)网络视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分流了大批电视观众,观看电视的受众数量减少,时间也相应缩短。(只说个现象没有分析,建议删去)

 (三)新媒提供的多渠道使电视的权威被分散,受众会主动寻求更多不一样的观点,甚至是向主流媒体挑战的观点。

 (四)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不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是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对电视内容的解释也不再是单纯接受,而是有条件、有选择性的接受。

(五)碎片化的传播语境难以形成共识。

三、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适用性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提高弱化了传统的以电视媒体为主导所构建的符号现实。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电视媒体的涵化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拓展出诸如移动电视、网络电视、交互电视等新的电视媒介形式,这样一来, 致力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的涵化理论必然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涵化意义。(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你要说出为何不能完全适应)

尽管如此, 早期涵化理论的阐释力在现如今仍然有一些方面是适用的, 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由各种媒介符号所建构的符号环境中。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由传统媒体所构建的虚拟世界, 但是涵化理论的某些潜在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是适用的。因为受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传媒所建构的“第二手真实”当中。对于涵化理论来说, 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框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实践。

(作者:王晴月)

答案点评:整个答案看起来太散了!主要是你的答案排版问题,考试这样写也很不好看的。正常回答论述简答题就一段一段顺下来就好了,你只要思路清晰没有逻辑问题,批卷老师都能看懂的,不用你一点点给指出来自己在说啥。分析的新特征的五点尤其的散,没有分析的话你就给概括成一段,有分析的话就给加上。理论运用和表达这块儿问题不是很大,大部分关键点都说出来了,主要就是先把格式给改过来哈。

综合打分:25分!

4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格伯纳等人通过就电视的接触量与人们对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和分析得出,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使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一研究被称为“涵化理论”,也被称为“培养理论”。(概括不错!)

在早期的“涵化理论”观点中,以电视为主体的涵化作用是单向的、绝对的。电视将视听手段结合,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只要受众收看了电视,就一定会受到涵化作用;且观看时间越长,作用越显著。

但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打破了线性传播模式下受时间限制的传播特性,形成了“以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的传播特点。在如此时代背景下,“涵化理论”出现了以下新的发展:(很好!)

一、涵化作用呈现出双向性、交互性。并不是大众媒介单方面的“涵化”受众,受众也在对媒介产生涵化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对于传播活动的反馈具有即时性、互动性,使大众媒介能短时间内了解到传播的效果,根据受众的需求做出调整并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二、发挥涵化作用的媒介主体愈发多元化。早期“涵化理论”尤其强调了电视媒介的作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也确实具有其他媒介无法相较的独特优势。但在新媒体时代,覆盖生活的网络技术以多样的平台和方式全方面地塑造着我们的现实观。

三、涵化效果变得难以控制。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接受信息、开展娱乐的渠道愈发多样,媒介有目的的设置进行培养的内容,其受众群体不再具有稳定性。多途径的传播活动使受众受涵化作用影响的效果有所下降,不像早期理论中认为的长期且潜移默化的涵化作用一定会产生有力的“培养”效果。

但是“涵化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有所减弱还是增强很难一概而论。虽然新媒体打破了较单一的“培养环境”,为受众提供更多体验、经历世界的平台,这或许会减弱涵化理论的功能。但是,从对“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这三方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价值倾向性、主流社会观和现实观等种种因素,新媒体依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地培养着人们关于世界的共同印象。

(作者:味增)

答案点评:是一篇很棒的答案哈!答出来的部分没啥可挑剔的点,只是关于新发展的分析可以更多一点,除了这三点再思考一下还有啥……最后一段总述非常棒!一如既往优秀,加油啦!

综合打分:29分!

5

涵化理论由格伯纳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背景介绍的太少了,简洁不是这个简洁法哈~掌握适度原则!)

涵化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出现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在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涵化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种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基础,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2、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3、电视媒介在“涵化”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原因在于它拥有最多的受众、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任何印刷必须的识字能力、结合试听觉手段、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等。

然而到了具有海量、互动、及时、融合等特点的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

1、施加“涵化”影响的主体更加多元。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受众接受“涵化”媒介主要集中在报纸、电视、广播之上,尤其是电视凭借其独特的优越性,对受众“涵化”作用十分强大,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不断传递的信息所构筑的信息环境也可以对受众产生涵化作用。

2、涵化作用产生效果的媒介载体发生转移(表述不是很准确,而且后面的分析也不是很相关,虽然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就不发挥效果了吗?)。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电视由于其拥有众多受众且媒介接触时间长、试听觉冲击力强等特点,为“涵化”受众创造良好环境。而新媒体具有门槛低、融合、互动等特点,结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更容易产生涵化效果。

3、涵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互联网构筑的信息环境更加多元,所以涵化的不仅是人们的社会共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还包括行为习惯、个人性格等。(这俩可以调一下,不仅是个人性格……也是社会共识、价值观念……)

4、涵化的效果不能确定。由于新媒体的技术赋权,人人都有了发声的平台,所以使得话语权不再单独的掌握在大众媒介手中,受众可以能动地在海量信息中进行自由选择,所以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对于受众涵化的效果很难把握。

5、新旧媒体间“涵化”双向互动。虽然“涵化”产生作用的效果的媒介载体向互联网转移,但传统媒体在社会共识、主流价值观的培养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旧媒体间的双向互动构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涵化模式。(最后加两句总结会更好哟!)

(作者:王雨竹)

答案点评:总体来说还不错!思路是正确的,答题逻辑也很顺畅,基本该说的内容都说的,棒!但是关于新发展的分析还有点小瑕疵,文中基本标注出来了!继续加油~

综合打分:27分


【参考答案】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是格伯纳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的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客观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简要答出理论概要)

一、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

早期的涵化理论的线性模式具有以下基本内涵:一是受众的涵化效果与他们观看电视的数量呈正相关,观看数量越多,涵化效果越明显;二是电视对受众的涵化作用是单向的、整体的,受众只要观看电视,就会产生一定的涵化作用;三是受众观看电视的数量与观众认知之间是单向的、整体的。

新的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电视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性,如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等。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受众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等特点,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对受众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化等特点。观众对电视的反涵化作用可以通过调查观众后续的情感表达、认知态度和自主活动等表现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不自觉介入彻底改变了传统涵化模式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交互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电视、触摸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逐渐出现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类新媒体形式集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传播优势。与以往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线性传播为主的时代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打破了线性传播模式下受时间限制的传播特性,形成了“以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的传播特点。具体来说,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特征。(过渡段落可以简明扼要,不需要这么详细。)

(一)传播渠道广泛多元,冲击了传统的单向传播

在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环境之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受制于以电视为核心的文化符号的传播范围之内。涵化理论的假设正是着眼于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与价值观的倾向来自于电视所构筑的“符号现实”的影响。在当时的传播环境之下,由于电视媒体传播的核心优势,其所反映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观看电视的受众来说,正是这种统一的传播介质培育了人们相似的认知。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的传播渠道与方式,形成以网络为介质的多维度、多角度、超快捷的传播特性,如此一来,便打破了“客厅电视”下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意味着电视不再是影响人们对于现实世界认知与体会的主要渠道,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络端口自由选择频道和节目,这表明了人们对以往的传播渠道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涵化理论所提出的观看电视时间量的多少与观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的正向性关系需要重新审视。

(二)网络交互性增强,赋予受众参与权

当下,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我们建构了立体的网状传播结构。“任何一个网状都能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状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在新的传播环境之下,受众由传统的接收信息的主体转变成为传播信息的主体。与此同时,普通的受众获得了话语权——可以随时随地以多元的渠道传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传统的传播格局下,电视这一媒介形式处于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受众在固定的收视时间接受特定的收视体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拥有信息传播与发布权的新型受众,由此必然会导致权力的分散化,受众在整个过程中享受到自我赋权的传播体验。除此之外,文化精英以及由此崛起的草根阶层,将会大大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这样一来,便与处于统治地位的传统精英展开了权利博弈。此外,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寻找不同的声音以与传统的电视传播所传达的观点相比较与抗衡。这样看来,传统的涵化理论中所认为的电视通过主流化的培养过程使人们所形成的对于现实世界的趋于一致的认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三)新的传播格局,新的发展思考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人们使用媒介的传播形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的兴起与普及,满足了受众参与网络对于大众传播环境的构建。在此种传播形式之下,普通受众的传播主体权利得到了回归,较之其之前一味地迎合大众传播时代电视媒体的所构建的媒介现实,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加入或创办各种虚拟网络社区。

早期涵化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人们,是单向度的个体。人们往往通过由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其思想行为植根于由电视符号传播所构筑的世界。而如今人们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已经使得网络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纽带,早期涵化理论中的传统媒体主导受众的现象已大大改观,由受众自主确立的传播新形式和框架得以确立。

三、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适用性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提高弱化了传统的以电视媒体为主导所构建的符号现实。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电视媒体的涵化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拓展出诸如移动电视、网络电视、交互电视等新的电视媒介形式,这样一来,致力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的涵化理论必然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涵化意义。尽管如此,早期涵化理论的阐释力在现如今仍然有一些方面是适用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由各种媒介符号所建构的符号环境中。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由传统媒体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但是涵化理论的某些潜在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是适用的。因为受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传媒所建构的“第二手真实”当中。对于涵化理论来说,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框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实践。

【答案点评】

此题也是近年来关于传播效果理论的常考题型,主要是结合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变化,考查学生对传统传播理论的理解。复习的时候,单纯的记忆书本 理论肯定是答不出来这道题的,既要理解“涵化理论”实质,又要掌握新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具体答题思路:

第一步:既然是问了“涵化理论”,那肯定要简要概括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组织自己的答题框架,这里的难点就是在于“新发展”包含哪几个方面,需要学生高度概括,这种概括能力在大量看论文的基础上,慢慢培养起来。所以这道题的参考答案里,就概括出了三个大方面:一、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二、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三、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适用性。(墨墨学长)

第9期真题精讲作业:

本期题目:请简述:何为网红经济?及网红盛行的原因和带来的社会影响(30分)【建议作答时间30分钟】

作业请于8月24号(本周五)晚24:00前发至「真题精讲」栏目邮箱📮zhenti@muduoedu.com。

学长学姐将会从中精选出5篇作业,在下周三的「真题精讲」微信上公布,且附上详细评阅,大家可对照自己所写作业,学习优点,查找不足,共同进步。

难得的训练机会,赶快发来作业吧!

2019木铎考研【真题精讲】精华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新媒体环境视野下涵化理论的发展性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的电影营销手段探究
论文: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受众流变及融合研究
【播音主持论文】构建电视播音主持人核心竞争力浅析(共4954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