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传拓展书很多!重点推荐这6本!(附金句摘录+超细讲解)
不管是2021届正在准备初始的考研崽,还是2020届正在准备复试的考研崽,新传拓展书对于你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初试看拓展书可以拓展学科视野,对于拿高分非常有利!而复试的崽崽们准备几本课外书又是应对复试时官苛刻面试官的必备!

不管是准备初试的考研崽还是准备复试的考研崽都建议了解书本核心含义,拿出本本积累下为你列出的金句,今天学姐手把手教你们如何用书中观点联系实践,如何根据拓展书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

1
《消失的地域》
1
简介

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a Meyrowitz):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梅罗维茨站在“巨人”肩膀上所作,但他不囿于戈夫曼“场景论”对于社会角色的“拟剧化”隐喻,且发现了麦克卢汉在媒介技术研究中对于面对面交往结构特征的忽略。

他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继续建起高楼,剖析媒介、场景、行为三者的真正联系,在书中,他主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考察媒介技术不断演化过程中社会场景的变化,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关于人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变化及其影响。

2
书中主要观点
1、每种独特的行为都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种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而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情境的重叠或混淆则会引起行为的错乱,社会角色就会随之变化,面对混乱的角色特点,人们会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因此,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
2、信息流动模式是决定社会交往性质的核心
梅罗维茨提出,“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即,信息流动模式的改变是地域逐渐变化甚至消失的核心原因。场景定义的讨论可由直接物质现实问题完全转向只关注信息渠道。
3、信息场景的融合

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场所的分隔不再取决于物理空间,打破了不同地域中信息群体系统的分离状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梅洛维茨提供了一个思考媒介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架构:“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

对于经历了媒介技术从印刷到电子转型的群体而言,他们的行为变化是由于电子媒介带来的场景融合。原本处于不同隔离地域的人群有机会进入同一媒介场景,在接触了同一信息流之后,更容易形成趋同的价值观,采取同样的行为。

4、权威与后台行为

在印刷媒介时代,许多高权威者必须严格把控自己的形象,等级制度中的角色同时涉及了神秘和神秘化。在神秘化的过程中,等级角色需要把后台行为列为隐私,且要否认后台的存在。

为了不被迫呈现后台行为,政治传播中开创了两种公开的方式,一是“私下—公开”,即在某个具体的地点召开记者招待会,通过私下与媒体的沟通来完成公开;二是 “公开—公开”,即在公开的传播场景中及时公开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完全隐藏的深后台行为依旧有被深扒的可能,合理的后台公开行为是保持权威公信力的手段之一。

  • 观点运用

在新社交平台和新社交方式出现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应用、关注,并对这些新型是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大环境中,社交网络变得极为活跃;故事化的新闻叙事方式、网络新闻的全息呈现方式,新闻文体或叙事方式的改变似乎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追捧”,报道加强了对细节的呈现与强调,这也是人们日益表现出的信息获取习惯,原本注重对事实本身了解的精力转移到了对猎奇性的细节获知上。这可以与观点二联系起来。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获取同类信息,观看同样的电视节目,这其实也形成了一种“公共领域”,大家获取了同样的信息,可能就会对同一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而这,不受地域或是身份的限制。这便是信息场景的融合。
领导人、严肃的新闻主播通过Vlog或者新媒体的一些报道形式,展现出其背后可爱、风趣、与荧幕中完全不同的一面;或者明星遭遇人设危机引发公众热议等社会事件,都可以与观点四中后台行为的呈现相联系,后台行为的“暴露”使得笼罩在权威身上的神秘光环消失,权威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而生动,远方的神话也从神坛走进众生之中。
3
金句摘录
  1. 地点并不是真正区分前后区的标志,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
  2. 新媒介通过改变各类社会人群所接触的场景类型,改变了我们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
  3. 从许多方面看,排除其他因素,仅讨论单一变量所引起的普遍的社会影响是荒谬的。
  4. 人口中不同成员可获取信息明确程度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即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内容没有其他变化。
  5. 看似广泛的、动荡不定的社会变化,就其行为模式以适应电子媒介所创造出的新的社会场景来看,其部分却可能是有秩序的且易于理解的。
  6. 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多地将个人的私下领地投进了公共场所。
  7. 电子场景的三个主要特征:公共场景的融合、后区的暴露、相关地点的逐步削弱.
  8. 媒介越是无需花大力气简单地就能“捕捉”到一个场景内所发生的事情,则讯息越能真实地反映行为。讯息与真实的行为和事件联系得越紧密,它们就越不易被操纵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缓慢而有阻隔的媒介有着“前区偏向”,而快的、没有阻隔的媒介具有“后区偏向”。
2
《作为文化的传播》

1
简介
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1934-2006)美国《传播》杂志主编、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美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他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考察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2
书中主要观点
1、两种不同的传播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它指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通常用“传授”、“发送”、“传送”或“把信息传给他人”来定义传播。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凯瑞认为传播一次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他认为这一定义反映了“共性”“共有”“共享”与“沟通”。

在凯瑞看来,报纸更多地不是把读报视为发送或获取信息,而是将其视为好比参加一次“弥撒”仪式。在那种场合下,“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

2、语言(即传播)是一种行为方式

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再现或描述,事实上它是对世界的塑形与建构。传播是社会实践的一个整体,它以概念、表达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切入口。这些实践建构了现实,或是否定、改变了现实,或是用仪式展现了现实。

  •  观点运用 

电子媒介的兴起,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对这个多样化的世界的描述,它通过对现实的呈现,从而使得人们得到戏剧性的满足感。而人们使用这些新媒体就是一个仪式化的行为,它无时无刻吸引着人们不自觉的去强化自身的世界观。
再思考一下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本身就具有意义符号的内涵,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被解构、弥合。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力点,即重塑中国文化认同。传播的仪式观不是加剧现代文化之乱,而是重塑我们的文化共享信仰,这与新时代我国提倡的文化自信正可谓不谋而合。
提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更好的提升中国文化认同,都可以结合一下前面提到的俩观点。
3
金句摘录
  1. 如果说,传递观中传播一次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中传播一次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它源自这样一种宗教观——它并不看重布道、说教和教诲的作用,为的是强调祷告者、圣歌及典礼的重要性。
  2. 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成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于是其典型的情形是:对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传播的人说,传播是仪式和神话;对那些从文学批评和历史角度涉及传播的人来说,传播就是艺术和文学。
  3. 如果说传播的传递观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4. 技术的延伸与文化的重置永远不可能承载流传于历史记载之外的古老直觉与需求,结果只残留了一些我们已经不再完整拥有的东西:在严格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仪式和叙事。
  5. 如今大众媒介让我们无处藏身,人们离了冗长的新闻或娱乐就觉得生活中像是少了些什么。现代传播手段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体验与意识,改变了人们兴趣和感觉的构成,改变了通常人们对活着与对所处的社会关系的认识。
  6. 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一种再现系统,说话比印刷纸这样的静态形象能更好地捕捉这一行为语言作为―种行为装置,它并不履行再现功能。用威廉·詹姆斯的话来说“真相就是我们更容易相信的东西”,对真相这一命题的检验视其是否足以适合我们的意图。
3
《传播的偏向》

1
简介
哈罗德·伊尼斯: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帕克。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人,与麦克卢汉并称为“多伦多双星”。
《传播的偏向》是伊尼斯传播学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其实是伊尼斯在1948-1950年期间8次演讲稿的汇总,开创了“媒介决定论”的先河。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从媒介与历史的前行中论证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时空的媒介对民族性格甚至历史的影响。
2
书中主要观点

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

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每一种媒介并不存有绝对的偏向,更多是受到自身特性与被利用方式的制约。

历史的演进需要理性与高效,因此,每种媒介的偏向由于媒介利用者的利益而被决定下来。

现代社会知识垄断并没有消失,而以更隐蔽的形式存在着。

  •  观点运用 

我们来思考一下大热的网络直播,海量的内容和同步获知的速度注定这一媒介形态并不利于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但直播的意义和优势恰好就在于它的同步实时性,这是对“当下时间”的强调。然而过分关注当下时间,却忽视了对时间的长久性、延续性关注,会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严重影响,“快消”文化的利弊还需要根据内容予以衡量。
商业主义的盛行对时间偏向影响巨大,一个能够带来巨大广告收益的娱乐节目要比关注度较低的文化节目更受传媒企业的重视,尽管实现信息和知识的长时间保存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由于媒介呈现的信息多为冗余信息或垃圾信息,内容本身失去了传播的价值,现下之信息于未来便无意义,又何谈在更久的时间里去传播呢?一些由于经济利益和商业主义而出现的传播形式可联系到时间偏向观,观点一、二都可运用。
3
金句摘录
  1. 当我们把其他文化作为镜子观照自己的文化时,却受到自己的“散光”和“镜子”本身缺陷的影响,结果,我们很容易看不见其他文化的长处,而只看见自己文化的优点。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一种文明都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它比其他文明优越。
  2. 有组织力量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技术进步。
  3. 由于组织力量对他们的保护减弱,文人学士更加努力。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文化的繁荣出现在崩溃的前夕。 
  4. 长期的报界垄断,引起其他媒体的竞争。新闻自由是这种垄断的组成部分,它抹杀了垄断的特征。技术发明,是为了适应传播垄断的保守传统,其后果是公共舆论和政治组织造成动荡。
  5. 宗教组织倚重时间,政治组织倚重空间。在这两者之间求得相对平衡的帝国,却受制于技术变迁而引起的动荡。
4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
简介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
2
书中主要观点

新闻界应该不受干涉的运作、自由地采集与发布新闻,新闻界应采取商业模式。担心政府一旦干涉其中,政府便失去了被批评的机会。

新闻报刊可以自由的发布消息,但是要在责任的约束下进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重要的职责,发布新闻时要确保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为社会提供可靠的消息。

新闻自由包含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新闻界必须享有免于无论来自何方的外界强制力威胁的自由。

  •  观点运用 

这本书针对的是美国的新闻业提出的,学姐提醒,要特别注意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新闻观和新闻环境存在差异,在探讨自由与责任的平衡时,应有一定的倾向性,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闻传播的国家需求。

在我国,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就我国大众传媒而言,它们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责任论中强调的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值得借鉴,但是更应该站在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视角去衡量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3
金句摘录
  1.   社会需要对当日事件进行准确而真实的报道。
  2.  这意味着新闻界还必须是可以问责的。它必须对社会负有如下责任:满足公众需求,维护公民权利以及那些没有任何报刊代言、几乎被遗忘的演说者的权利。
  3. 负责人的表现就意味着,被重复和强调的形象应该是这些社会群体真实而典型的形象。
  4. 大众传播机构所服务的需求并非静止不变。年复一年,它们在增强和改变着公众的情趣。它们有责任提升而不是降低公众情趣。
  5. 表达自由绝不能通过束缚带有敌意的回应而被赋予无代价的免疫力,因为回应也是表达。
5
《谣言》

1
简介
卡斯·R·桑斯坦,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称其为“我们的时代最顶尖的、涉猎领域最广的、被引用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法学家”。
谣言因何而生,生于何人之口,如何消除谣言的负面效应呢?这便是当时任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的桑斯坦写作本书的中心议题。这本书中记录了桑斯坦大量有趣的实验,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清晰的了解了谣言复杂的传播机制。
2
书中主要观点

事实经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谣言有三大传播机制: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

信息流瀑:一旦一部分人开始相信一则谣言,其他人就会很容易相信,除非他们有更好的理由相信这则谣言是虚假的。人们选择接受他人的信念,是因为对于谣言所涉及的话题缺乏直接经验或认知。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意见领袖”的言行时,流瀑效应就会产生。

群体极化:具有相似信念的人聚在一起讨论通常会强化谣言。

偏颇吸收:人们都会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吸收和消化信息,按照自己的偏好处理信息。

想要防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只有深入了解谣言传播者的动机和谣言的传播机制,再辅以法律监管和文化规范等手段,才有可能在源头上削弱谣言的负面影响力。

  •  观点运用 

人人麦克风?人人出版社?谣言满天飞?爹妈二舅舅三姥爷七大姑八大姨经常转发在家庭微信群里的链接文章除了标题党,就剩下胡诌八扯的谣言了。新媒体、自媒体高度便捷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也在不经意间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谣言的起因、传播机制和防止谣言传播,这本书中讲的明明白白。再结合一下《传播学教程》中谣言公式,初试和复试场上遇到谣言类的题目,答起来有思路了吗?
时下,不乏时常听到一些关于武汉疫情相关的谣言,为流量而不惜以社会安全为赌注,那些引起社会大众心理恐慌的论断,那些经过处理的音频、图片,所造成的社会创伤远比疫情本身更难以恢复。被经济利益左右的自媒体,应当晓得发声权利背后的社会责任。再观之主流媒体的表现,如何在疫情当前担当作为,如何紧抓时机慎重发声,可应用为切断谣言传播的正面典例。
3
金句摘录
  1. 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既有观点,最好的做法不是给他们看对手和敌人的信念,而是给他们看那些与他们的立场相近的人的观点。一个压制谣言的好方法就是去证明那些本该相信谣言的人实际上并不相信那些谣言。
  2.  自由表达通常可以发挥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提供正确的信息。人们的情绪也可能成为寻找真相的障碍。
  3.   在博客、微博当道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6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1
简介

麦克卢汉: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的代表作,“媒介是人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媒介即讯息”等观点影响了无数研究者。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麦克卢汉提出了他的理论观点,并以大量的例子加以阐述;第二部分则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在他的笔下,凡是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媒介。

2
书中主要观点

媒介即讯息

媒介才是真正的信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比如说印刷、任何机械、电光等等这些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本身就代表着重要的信息。

媒介是人的延伸

通过媒介,我们每个人也好像都有了不同以往的表达能力,只要愿意,你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和地球另一端的人交流。

  •  观点运用 

人工智能时代,麦克卢汉的两个观点依然发挥着其有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智能新闻写作浪潮,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的媒介,其所承载的内容与传统媒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仅在媒介本身上表现出巨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意味着人从重复和机械的简单写作张解放出来,意味着智能语义分析技术、机器深度学习基础上的人工智能思维,为人塑造了新的媒体体验、新的传播模式、新的环境,这是媒介内容所无法提供的。

通过体感技术和人机交互打造出的智能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和无人机等,体现着对人肢体的延伸;运用生物技术、体感识别、人机交互等理念打造出的可穿戴设备、AR、VR、智能家居等应用,如VR在新闻领域可以模拟重建事件现场,多维度呈现新闻内容,体现着对人类感官的延伸;

以数据挖掘为基础、运用文本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声音合成等机器学习技术,模拟人的神经网络,打造个人智能助手等应用,全方位精准辅助人们获取信息,体现了人工智能对人脑的延伸。

3
金句摘录
  1. 正如任何信息媒介一样,任何游戏都是个人或群体的延伸。它对群体或个人的影响,是使群体或个人尚未如此延伸的部分实现重构。
  2. 一切技术都具有弥达斯那种点物成金的魔力。当一种商品生发某种自我延伸的时,它就趋向于使其它一切功能都适应那种延伸。
  3.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释放出来一样。
  4. 如果我们想在自己的文化中认清方向,就有必要与某一种技术形式所产生的偏颇和压力保持距离。
  5. 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6.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空分离或时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身故后越来越受到远处事物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
  7. 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

好啦,今天的好书分享也结束了。观点金句千千万,灵活运用最关键!在吸收经典读物、大佬金句的同时,崽崽们要多多联系热点事件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把理论观点吃透!

另外,望准备初试的考研崽们对上述观点多思考,多翻阅,望准备复试的考研崽们要更加认真,争取妥妥哉!

编辑|胖鱼学姐

策划|西蒙学姐

主编|西蒙学姐

总编|墨墨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泉灵:我对网上舆论传播的十个基本看法
论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障碍因素
《国际新闻界》第5期谈“传播的偏向”等| 学刊速览(40)
多伦多的传播学双星
重读传播学之快速搞定三大学派的背诵版 | 神经末梢疏通课
安徽事业单位申论技巧:提高语言生动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