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学辉:学习牧原,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

导语:作为一个“平凡事,做出非凡成就”的典型案例,牧原股份更值得广大创业者学习。

刘学辉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文章,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养25头猪而致富的故事。

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农村少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启发,也希望通过养猪来改善穷苦家境。在他的鼓动下,父亲用辛苦赚来的800元建了养猪场,买来20头小猪仔。不曾想,一场瘟疫让这些猪仔毁于一空。

这位农村少年就是后来成为“世界猪王”的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

秦英林当时自责不已,内心许下志向,“未来上大学一定要学习畜牧养殖技术!”之后,他毅然放弃了大学保送机会,通过高考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营肉联厂工作。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很多体制内的人才开始“下海”经商。1993年,秦英林也决定追随年少时的初心,辞去“铁饭碗”工作,回到老家河南农村,借钱养了22头生猪。

当时秦英林回农村养猪的事情让父母与乡亲都很不解,引起很多非议。但30年后,秦英林打消了所有质疑,其创建的牧原股份已经成为全球出栏量最大的生猪养殖上市公司。据悉,2022年出栏的生猪数量为6120.1万头,超过德国整个国家的出栏量,接近美国整体数量的二分之一。

根据最近一个交易日数据,牧原股份的市值高达2200亿人民币,秦英林也借此稳居河南首富。另外,除了河南首富,秦英林也还是河南首善,其在公益事业上极为慷慨,仅对西湖大学与母校河南农业大学的捐款,就高达20亿人民币。

养猪能养出如此成功的一家企业,秦英林是如何做到的呢?

2

笔者在对牧原股份这家企业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

首先,是坚守诚信,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在牧原股份的发展过程中有3个极为典型的事例。

第一个是在2000年,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猪价下跌。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瘦肉率,行业内很多猪企都使用瘦肉精。但秦英林坚决不用瘦肉精,他表示,“养猪一定要先养良心,只有良心养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但由于不使用瘦肉精,导致牧原的养殖成本远高于同行,售价也缺乏竞争力。这促使其全身心研究在不用瘦肉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瘦肉产出率的科学养殖方法,最终研究成功,这便让其掌握了核心技术优势。

2006年,上海爆发了瘦肉精事件,一大批养猪企业被波及,但也同时让坚持不使用瘦肉精的牧原受到追捧,《东方时空》还特意对秦英林带领的牧原股份做了专题报道。之后,绿色天然、瘦肉率高的牧原生猪一炮走红,来自全球范围的客户也纷至沓来。

第二个事例是在2006年,当时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国家对不良资产剥离处置。这意味着,牧原当时向银行借的2450万贷款,只需要走一个流程就可以不用再偿还。

但秦英林坚持还这笔贷款,他说,“国家有国家的政策,我有我的主张,银行打包处置,企业不用还,中央政府就得还,中央政府的钱从哪里来?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再这样做下去,会乱了风气,使一些人心生幻想,从贷款的第一天起就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不还这笔贷款,银行还敢贷款吗?我们还敢存款吗?”

就这样,在公司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秦英林依然选择了还款,而这次还款的行为,让牧原赢得了合作银行的信任。他们日后多次为牧原提供无抵押的信用贷款,解决了其后续扩张过程中的庞大资金需求。

第三个事例是2009年夏天,当时牧原所在的河南内乡县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田地的麦子无法及时收割,导致麦粒发芽,无法销售。为了帮农民出售芽麦,时任县长找到秦英林,问牧原的生猪吃不吃芽麦,能不能采购农民的芽麦。

农村出身的秦英林为了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便向县长保证,牧原会按高于当年国家规定的正常收购价来收购芽麦,做成猪饲料。这次善举不仅帮助了受灾农民,还给牧原股份接下来的2010年帮了大忙,当时全国猪饲料价格大涨,牧原从农民那儿收购了大量芽麦做猪饲料,使得生猪养殖成本大幅下降。

其次,是牧原在战略上的一体化与规模化。

笔者在对比很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路径时发现,战略的差异化是决定这些企业不同终局的关键要素。牧原亦是如此,其差异化的战略便是“自育自繁自养”的一体化战略,即自建养殖场,自配饲料、打疫苗、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屠宰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这种战略能够更好地解决疫情防控与食品质量安全两大行业症结,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缺点,即短期难以快速规模化,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资金压力大,抗周期性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行对此望而生畏的原因。

但让人佩服的是,秦英林在打造一体化模式的同时,还解决了规模化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做法便是逆周期扩产能。例如,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下跌,饲料成本上升,多数猪企陷入亏损。牧原公司凭借之前积累的优势,是少数赚钱的企业,这让其在2010年趁机扩大养殖规模,当年年出栏量为35.90万头,到2014年就达到185.90万头。

规模扩大的结果是,牧原的毛利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6月,牧原的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低于15.55元/公斤,是上市猪企中完全成本唯一一家在16元/公斤以下的企业。按百公斤成本计算,牧原可以做到比1200元的行业平均成本低100-150元,这就实现了“其他企业亏钱时牧原能挣钱,别人挣小钱时牧原能挣大钱”。

最后,是牧原始终如一的技术创新。

很多身处传统产业的企业,没有技术追求,只是依赖传统方式进行经营,最终导致企业越来越艰难。但如果在传统产业,一家企业能够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

牧原便是如此,虽然作为一家养殖企业,但其一开始就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养猪事业。目前,牧原已形成育种、营养、兽医、智能化与清洁生产等20大技术,累计申请专利1953项,攻克生物育种、养猪环保、疫病防控等难题,助推养猪产业转型升级。

除了养殖领域的核心技术外,牧原股份最让人惊奇的是其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前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平台。

截至目前,牧原已经研发出各类智能装备技术30余项,累计服务猪群规模超6000万头。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系统与装备的投入,不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减少了人与猪直接接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为猪群提供了清洁的生长环境,一举多得。

秦英林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总结说,“现在养猪已经从过去的小农经济手工劳动,实现工业化生产,正在向智能化迈进。”

3

笔者研究过国内许多优秀的科技企业,但这些企业一定程度上都很难进行复制。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多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一般创业者都很难涉足。但作为一个“平凡事,做出非凡成绩”的典型案例,从事生猪养殖业务的牧原股份其实更值得大多数企业学习。

总结来看,牧原股份的成功经验并不复杂。第一,坚持诚信。第二,找到行业的关键症结,通过差异化的战略与策略来实现行业突围。第三,任何企业走到最后一定都是科技企业,要坚定地实施技术致胜战略。

只要能做到上述三点,笔者相信任何产业中的企业,都有望复制牧原的成功路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河南首富,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河南新首富火了!17岁立志养猪,如今,比2个李彦宏、2个刘强东都富!
从22头猪成长起来的上市企业 ——解读“牧原”发展壮大的“DNA”
他立志养猪,放弃铁饭碗,用23年做出市值120亿的上市企业
河南最有钱的一家人:从22头猪起家到年赚百亿,三次登上首富!
秦英林:17岁立志养猪,从0做到300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