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元节 |七月十五当祭祖

明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趁此时机,于是我们来聊聊这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鬼节”。

我们知道,中元节时,有在水中放灯的习俗,是为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超度,照亮其前行的路途。

在中国,古代中元节亦称之为“孟兰盆会”,“盂兰,是梵文Ulambana 的音译,意思是'解救倒悬’;盆是汉语,为盛供品的器皿”。

(请横屏观看)

佚名 敦煌遗书P.2055佛说盂兰盆经(局部)

纸本墨笔 26.1cm×7326cm

法国国家图书馆

这一称呼来源于西晋时佛教《孟兰盆经》的传入,据载,佛祖的弟子目犍在得道之后用法眼看到自己的母亲堕入了饿鬼道,便用钵盛饭给母亲吃,但是饭未送到嘴边便变成了木炭。

目犍十分痛心,便求佛祖救度,佛祖告诉他他的母亲生时所犯罪过众多,仅凭他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他的母亲,需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召集众僧用孟兰盆盛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犍照这个办法去做,果然使其母得以解脱。

之后佛教徒便把该仪式延续下来,成为了“孟兰盆会”,演化到后来便有了水陆道场、放水灯、放焰口等活动。中国佛教中的水灯文化由此而来。

放河灯

“中元”的名称来源于道教,与道教中的“三官”和“三元”相联系。“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分管天界、地下和水中,分别为人间赐福、赦罪和解厄,他们执行职责的日子为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道教亦把这三天称之为“三元”:上元、中元和下元。

七月十五即中元,是地官为众鬼赦罪的日子,人们为使已逝亲人和祖先免受责罚,会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鬼门大开,一些孤魂野鬼无处可去,放水灯可以帮助他们依附在水灯之上从而得以救赎,以免他们流落人间危害四方。水灯文化也由此产生。

宋代 马麟 三官出巡图 

绢本设色 174.2cmx12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道家经典《修行记》中有记载:“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在道教文化中,中元节主要是为了传播道德伦理,提倡人们注重修德。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有说:“在中国,不管哪一个岁时节日,他们的形成,都有两项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 动。这种民俗活动年年重复、代代相传。”

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所以除了放灯这一活动之外,另一项重要的活动便是祭祀。

据《武林旧事》记载:“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可以发现,中元节是以家庭为主题的,节日氛围是庄重肃穆。

宋代 佚名 敦煌遗画MG.17662被帽地藏菩萨并十王图

983年  彩绘绢本  229cm×159cm

吉美博物馆

中元节并没有全国较为统一的习俗活动,根据地理位置不同,中元节的习俗也不太相同。

如浙江、福建一带有“施食”这一节俗,这是受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在这一天祭祀孤魂野鬼。

送羊是河北山西一带的中元习俗,传说中二郎神为修复与外甥的关系,借“杨”姓 的谐音,每年中元节都送沉香一对活羊,因此当地人也借此习俗联络血脉亲情。

山西的牧羊人家会在这一天屠羊祭神以求富庶。而山东齐东一带的中元古俗为举办瓜节。

宋代 佚名 地官图轴

绢本设色  125.5cm×55.10cm

波士顿美术馆

“当节日把时间的河流加以结构化和节奏化后,它就创立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时间秩序,日常生活在这种秩序中才得到了自己的位置。”

               ——德国著名学者扬 · 阿斯曼

中国的传统节日储存着本民族的文化记忆,储存着每一位人民百姓所寄予的情谊。由此,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灵魂观念

古时的人,发现自己睡着后做梦,在梦里仍然可以和清醒时一样与自己的亲人或其他群体发生各种社会关系,甚至比真实经历过的生活还要精彩奇妙。

因此他们断定除了肉体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灵魂的自我,肉体的自我可以死亡,但灵魂的自我可以永存。灵魂的处所在哪里呢?那便是人死后到达的阴间。

宋代 李嵩 骷髅幻戏图

绢本设色  27cm×26.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说:

在远古时代, 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 于是产生一种观念: 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 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考虑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 那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 这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于是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求助于生前养育、赐福和保佑自己的祖先。

祖先崇拜

中元节表现出来的对祖先的崇敬和依赖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在漫长的历史时朔中演变的结果, 是祖先崇拜在文明社会的遗存。原始宗教, 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天神崇拜等 , 起源于原始社会。

元代 陆仲渊 十王图1

绢本设色 85.9cmx50.8cm

原始时期,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完全依赖于自然的供给,这是自然崇拜的起点。

到了氏族社会,氏族领袖带领全族成员采集食物,养育后代,抵御外侵,是整个氏族群体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子,于是成员们生出依赖与仰慕之情。且由于灵魂观念的影响,他们相信族长死去后灵魂依旧存在,并继续庇佑他们。

元代 陆仲渊 十王图2

绢本设色 85.9cmx50.8cm

奴隶社会,祖先崇拜强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增加,死者死后会将生前喜爱的器物,甚至奴隶作为殉葬品,这正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地方以灵魂的形式存在。

元代 陆仲渊 十王图3

绢本设色 85.9cmx50.8cm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维形式由直观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宗教信仰由自然宗教转向人为宗教,于是,原来的祖先崇拜意识与后来的儒学的忠孝仁义思想结合起来,再融合道家的禳灾除难,佛家的超度亡魂等思想,汇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祀祖科律,而后在一年又一年有关的时令和节日活动中固定下来,从而成为后来的民俗节日。

追根溯源

看看我们的历史,“世家”“列传”“府志”“县志”所记述的生平事迹不胜枚举。可见中国各族人民历来有一种追溯自己家庭、身世、历史本源的好奇心。

了解家庭兴衰发展的历史,了解历代祖先的名讳、代序、根源,被认为是不忘根本的表现,同时也是孝的体现。中元节的产生,同这种追本溯源的心态是紧密相关的。

(请横屏观看)

元代 颜庚 钟馗嫁妹图(局部)

绢本墨笔 24.4cmx253.4cm

死亡不是永别,遗忘才是。《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死而不亡者寿”。

即: 一个人死了,但他的名声、精神、人格没有在人世消亡,这才是真正的长寿。它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古人对生与死的感悟。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死亡是每个人必不可免的最终归宿,祭奠故去先人的魂魄,不止是对祖先的慰藉,也是对自己的慰藉。

在中元节的这一天,去认识死亡,了解死亡,且敬重死亡。体会过恐惧、悔恨和感恩,以此对生命事件进行重新排序,然后我们会恍然发现,在向死而生的路途间,我们忽然变得真实、勇敢、热烈,生命的飓风将就此掀起。

参考文献:

[1] 张浩,王奕祯.试论中西鬼节的节俗文化内涵及传播发展现状[J].文化与传播,2020905):35—39.

[2] 张方颖,毛海莹.中元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文学教育,202209):181—183.

[3] 杨思民.论中元节的形成、 发展及文化价值[J].贵州文史丛刊,199102):127—13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差异研究
在原始社会,信仰、崇拜、祭祀、宗教是如何产生的?
为何崇拜祖先,都有哪些国家崇拜先祖
一起涨知识:人类宗教观念的形成(图腾崇拜)|世界文化
《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