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花鸟画,在何时达到顶峰,答案毋庸置疑:大宋。

大宋花鸟画之火爆程度,是前朝所不能比拟的。为何这样说,据官方资料显示,当时宫廷藏画6396幅,花鸟画便占去了半壁江山。

南宋 佚名 驯禽俯啄图  绢本设色 25.7cm×2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重文艺,宋初便建立了绘画最高学府:翰林书画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院,广集各地名画手于此。花鸟画名手徐黄两家便是此时入帝都开封,开始了一段艺术史上无法忽视的传奇之旅。

竹树训雀图  绢本设色  24.8cmx2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造就徐黄二派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一派重彩钩填,华丽精致,一派用笔粗犷,自然野逸。那么,究竟谁才是画院的C位?谁才代表最高等皇家审美标准?

皇家斩钉截铁地给出了答案:黄氏一派。

走花(鸟)路吧!

好吧,You win !

官家将这一票投给了黄氏一派,预示着画院从此要以黄家的画法为“标准”,这种规则甚至一度波及院外,“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

黄家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般。有一词形容黄家绘画之风格,即“黄家富贵”。

光听名字,就喜庆,怪不得受到帝王的欢喜。

宋徽宗 梅花绣眼图 绢本设色 24.5cm x 2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家的黄筌是这一派的掌门人,原是五代时期四川画院的画家,人13岁便跟随绘画大师刁光胤、滕昌佑、孙位等习画,17岁便成了前蜀的宫廷画手,先后在宫廷供职53年。

五代亡后,黄筌如此闪亮的履历自然得到宋王朝的青睐,招致宫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陪伴太子读书的学官)。

据宋官方统计,时宫廷藏黄筌作品达349件。但流传至今,确定为其真迹的仅一件:《写生珍禽图》。

写生珍禽图  绢本设色 41.5cm x 7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黄家富贵”的标志性代表作品。描绘了24只禽鸟龟虫,大小间杂,姿态生动。

乌龟甲壳的坚硬、蝉翼的透明、麻雀展翅欲飞的动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黄派花鸟画风格特色便是:写生求实,细腻逼真

黄居寀  (传)杏花鹦鹉图 绢本设色 24cmx23.6cm 

©波士顿美术馆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效果的呢?

先用极细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墨染、填彩,被称“勾勒填彩,旨趣浓艳。

这种造型逼真、色彩浓丽、气象富贵的画风,成功抓住了官家的“胃口”:就是它了。

黄筌子黄居寀秉承父艺,紧紧捍卫着“黄家富贵”在宫廷中的主流地位,左右着花鸟画坛。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绢本设色  97cm x 53.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现藏台北故宫,是黄居寀唯一的传世真迹。从画法上可看出其与《写生珍禽图》之相似,用笔沉稳工致,设色精细富丽,但技法更为成熟洗练,动物的生动程度亦更胜一筹。

黄氏画风独霸宋朝宫廷花鸟画坛百余年,地位可谓坚不可摧,人人得而习之。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标准慢慢程序化,愈发缺少创新,甚至趋于板滞。

恰是此时,崔白、赵昌、吴元瑜为代表的一批花鸟画家出现了,预示新的花鸟画风诞生,终于宫廷花鸟画不再围着黄家为中心了。

“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

宋代花鸟画家有一个特点,注重写生。

画家们为了达到写生之目的,有多夸张呢?自种花果,自凿池沼,然后在里面养鱼虾,时时观察。

代表人物赵昌,自称“写生赵昌”,这人有多拼呢,每天清晨,到花园对花写照。古人评价,画之逼真程度,无人能及。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写生蛱蝶图 纸本设色 27.7cm×9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赵昌的写生代表作,通过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蛱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不难看出,其扎实、深厚、令人叹服的写生功底。

赵昌 杏花图 绢本设色 25.2cmx2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易元吉看到赵昌对花写照的场景,深受启发,不辞辛劳,进入深山老林,细细观察山中猿猴獐鹿一举一动。

易元吉(传)猿鹭图页 24.1cm×22.9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作表现了山野古松上,猿猴振臂而挥,惊得上面白鹭啼叫而逃。对于瞬间冲突的情节着重刻划,艺术处理十分神妙。

要说表现瞬间冲突的情节,不得不提崔白大师。一幅《双喜图》,注定了崔大师会为艺术史所铭记。

崔白 双喜图  绢本设色 193.7cm×103.4cm  1061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喜鹊在上,野兔在下,一高一低,一上一下,相互呼应。

野兔的突至,引来喜鹊的警觉,据枝的喜鹊展翅俯鸣,显示自己的不满。画面最上,一只腾空前来助阵。突然的鸣叫,引得野兔驻足回首张望,周围树木枝叶、竹、草受风而动。动植物之间的动态与呼应关系,使画面巧妙的构成“S”型之律动感。

这时的花鸟画,注重写生,注意观察自然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更多地倾注了对野景野趣的描绘。

厉害就厉害在这里,这种对自然野景的描绘,是如此地自然……额,就好似一个个画家手里拿的不是画笔,而是照相机。他们摇身一变,成了自然界最棒的摄影师,将自然界最为有趣的一幕“抓拍”下来是他们的绝活。

李迪  枫鹰雉鸡图 绢本设色  189.4cmx21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完全看不出有人干涉的样子,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

此时的画家追求的是一种简淡、野逸、天真之趣,比起画院中一味沿袭“黄体”的花鸟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尤其是作为宫廷画师的崔白,他在花鸟画方面的贡献可谓划时代。此时,他在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上,进入新的自觉阶段,代替了流传近百年的黄筌画派的一统格局,艺术史有充足地理由记下他的名字。

顶级“平面设计”,看这里!

南宋隅居临安(杭州),地理位置的改变,带来花鸟画发展也出现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布局上。要说画面布局,还数宋人,尤其南宋,因深暗绘画布局之道,马远在山水成就上被称“马一角”,对待花鸟画布局更有自己的一套。

梅石溪凫图 绢本设色  26.7cmx28.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山水花鸟融为一体的作品,构图剪裁十分轻巧。画面侧崖石一角、春水一湾,显示出清幽的环境,向下探出的梅花枝,与岩石相互呼应。

水中三五成群、自由自在的野鸭,情态优美生动,好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

作为南宋画院待诏,从马远的花鸟画中,很明显看出一些不同,细密用笔画野鸭,粗笔写树石。工细和粗放相结合的笔法,来描绘不同对象的神情,正是南宋花鸟画的特色之一。

且注意到了花枝穿插于空间的关系,就如上图中的梅枝,丰富了画面层次,拉深了画面纵深。

马远 倚云仙杏图  绢本设色 25.8cmx2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折枝花卉在南宋异军突起,伴随这种形式流行起来的是纨扇、册页小幅画的兴起。

 南宋 佚名 红蓼水禽图 绢本设色  25.2cm×2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描绘精密,风格各有千秋。

宋代花鸟画,影响深远。无与伦比的魅力,令日本为其“疯狂”。

确切的说,其实是为南宋法常的花鸟画而“疯狂”。

法常,本姓李,号牧溪。作为僧人,习画也以僧人为师,石恪、梁楷的画法是法常所推崇的。他的《水墨写生图》,纯用水墨勾然,不着色彩,俨然若生。

 上下滑动~欣赏全卷


水墨写生图  纸本墨笔  47.3cmx81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种极具创造性的绘画,为后世写意花卉开了先河,更为日本所追捧,南宋时便有十余件作品流入日本。现藏在东京大德寺的《观音图》《猿图》《鹤图》被日本视为“国宝”。有一段时期,收藏家甚至以有无牧溪画作为衡量的标准。

两宋花鸟画成为后世楷模。

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均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后世元明清大多不出此范围。

最后,借用一句佛语结束本文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好风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以精心,出以妙笔,宋代院体花鸟画,你都了解多少?
尺素乾坤:宋代小品画略论
北宋-崔白绘画作品欣赏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与演变
鹅、蝉、雀三绝的宋代画坛革新大师
吕纪院体花鸟画的两种形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