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考研答疑解惑第三期

心理学考研答疑解惑:内容精选自心理学考研内部报班学员答疑内容,是心理学考研易错知识点。

21考研倒计时:181天

干货内容过多,建议先收藏后阅读哦

(以下内容皆为:文都比邻教研老师十一老师答疑内容。十一老师还负责咱们直通车学员的手把手带学哦~)


【普心部分】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第七章 思维】

第14题,书上只说了知识数量和知识组织方式的差异,CD如何判断?
第18题,孙悟空有原型,为什么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有什么区别?
       

十一老师答疑:

14题 从知识角度来讲,根据记忆那一章的内容可知工作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主要不受经验影响。从做题角度来讲,可以用排除法,“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及组织方式上的差别,可能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见AB两点正是在解释为什么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效率不同。

18题 这里的再造不是对外的再创造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词的表述或条件的描绘(图样、 图解、 说明书等), 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就只是在头脑中“再造”,没有付诸外在行动。文学作品的很多角色虽然都有现实原型,但属于被做着外化创造出来的全新角色。
 
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普心】【第04章 知觉】错觉产生的原因中:常性误用说怎么理解?
十一老师答疑:

首先,如果你院校指定的参考书是彭聃龄最新版即2019年第5版的普心,那可以很开心告诉你这部分内容不会考,因为新版删除了这部分内容,书本给出的说明是“原教材列出了5 种理论,但都不能解释所有的错觉现象,让初学者无所依从,修订时删去了这些理论,只保留了 人为什么会有错觉”。由此也足可见这部分内容将不再会是重点,不必求甚解。

其次,大小恒常性是由于我们对深度知觉的感知结合视网膜投影这两个信息做到的,常性误用指的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当深度知觉的线索 改 变 ,而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 保持恒定时,我们就会觉得物体大小变了,而实际没变。

3.【普通心理学】【阿范题】【普心】【第九章 情绪】PartA 单选第7题 P70。
在只看见客观的半杯水是体现主观性。
如果一个人看到从没水到半杯水。另一个人看到从满水到半杯水。两个人情绪反应不同。这样是体现情景性吗?

十一老师答疑:

同学你好,在你描述的例子中并没有凸显出情境背景的不同,更为凸显的还是主观体验上的差异。情境性例子比如还是这个乙独自在沙漠里行走数日,很绝望,这时候看到杯中只剩下半杯水了觉得很痛苦,但是这时候忽然看到远方自己心仪已久的女神/男神也在沙漠中找寻出路(已经完全断水了),但忽然内心充满希望,看看杯中剩下的半杯水,心想,还有半杯水,真好,(可以跟ta分着喝)。主要是凸显在不同情境中,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
 
4.【普通心理学】【阿范题】【普心】【第五章 知觉】P33
第5题:对不了解的事物加工方式不是自下而上吗?
       
 
十一老师答疑:

同学要回归概念,抓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本质哦,同时还要仔细审题,“对不了解的事物加工”并不是关键,我们如何加工不了解的事物两种方式都有可能,要看具体情况,题目中强调的是预期的影响,这是属于“上”的部分,所以是自上而下;如果是说小张看到了这个陌生客人,仔细观察他的长相穿着等,这才是自下而上

5.【普通心理学】【彭聃龄】【普心第六版】【第九章动机,动机理论部分,大表哥还有教材】
 
问题一:自我功效论的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成绩目标理论的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这两个定义和区分我有点混乱。求解答。
 
问题二: 大表哥里关于动机理论部分表10-2/3和第六版内容有出入,多了很多代表人物还有观点, 我准备的天大备考参考书目是第五版,那我可以按第六版教材的内容来整理么?

十一老师答疑:

结果期待:指的是做了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效果期待:我能不能做好这件事。
注意这两个术语的对应解释仅限于班杜拉的理论。
 
掌握目标就是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本身;
成绩目标也叫表现目标,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争强好胜。
关于版本问题,彭聃龄老师2019年的《普通心理学》第5版已经是最新版了,目前还不存在第六版。关于动机部分内容,在教育心理学也有大篇幅相关内容,(如果考教心的话),可以结合一起来看,另外上面问题一的相关理论在教心里也有更详细的说明。
 
6.【普通心理学】小何今天少吃一点了吗 提问:【彭聃龄】【普心】遗觉象、表象、后像,有什么关系,之间有什么区别?
  十一老师答疑:
后像属于表象,遗觉象可以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后像

【社心部分】

1.【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社会心理学】第396页
为何行动者的着眼点是外在的情景,反而把成功归因于个人,观察者正好相反?不应该着眼点是谁,成功归因也是谁吗?

十一老师答疑:

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知识精讲这一部分内容是参照金盛华版的《社会心理学》,考虑了更复杂的情况,但容易造成同学们的误解。之后会重新优化,目前在理解过程中删去“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 失 败 归 因 于 情 境 ;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这句。将活动者-观察者效应理解为观察者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于内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于外因。

有时候会出现行动者把自己的一些成功行为归为内因的情况,与这一效应不符是因为出现了自服务偏差。

2.【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社会关系】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十一老师答疑:

如下图,再加上助人行为,关系如图,三 者 都 是 有 关 对 社 会 有 利 的 行 为 的 描述 ,但 行 为 越 是 向 利 他 行 为 靠 拢 ,个 人 的 目 的就 越 少 ,社 会 的 目 的 就 越多。
       
       

3.【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 侵犯行为 和 发展心理学 幼儿的侵犯行为是一样的吗?

两者的理论 影响因素 控制都有些差别
可以通用吗?

十一老师答疑:

同学你好,可以通用的,只是在一些词汇的表述上略有差别,建议可以结合起来一起复习,互相补充。
 

4.【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社心第一章社会思维P390】

自我觉知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有何不同?
       
 
 十一老师答疑:  

自我觉知是一种把自己作为自己注意力焦点的状态,自我觉知理论是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也就是处于自我觉知状态时,我们会以局外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自己。

自我知觉是当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的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这两个名称和解释看起来都有一定相似性,但理论的侧重点不同:

自我觉知,主要强调的是个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以自己作为被观察的焦点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中更多的进行的是一种内部的觉知过程;

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态度和感受进行推断,更多是一种从外部观察的判断过程(归因过程)。


Bilin君叨叨叨


关于新栏目【答疑解惑】有什么改进的意见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评论哦
嘿嘿,如果觉得挺好的,没什么好改进的,也可以留言花式夸我们一下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上北师心理学的人的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考研(347专硕)近两年试题变化
2017年心理学考研各阶段复习的具体计划
各种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考研指导:从理论方法两主线入手复习
★《一口气读懂心理常识》【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