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你认识一下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
  “神”指神气、元神、生命力,“阙”指门楼、牌楼、宫门等。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就是生命力的家,也是神气通行出入的大门。是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又为后天之根源,为十二经之发源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穴位。《医学源始》曰:“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因此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一、神阙穴的功效: 神阙穴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 《难经》中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神阙穴有五大功效:       1、利尿消肿,畅达气机。              神阙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可通达人体的肾阳,而肾又主水,与人体的大小便密切相关。因而对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疾病伴有水肿的患者,可选用神阙穴,温补肾阳,肾阳充盛则小便排泄通畅。小便等秽浊水液排出体外,则人体气机通畅。        2、温补下元,调经止痛。        不少女性朋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每至月经或临近月经将来之时,小腹冷痛,甚至疼痛难冷,部分患者会出现晕厥,冬季症状尤为明显。可伴见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些症状的出现都与下元(即肾阳)亏虚密切相关。对于此类患者,可通过神阙穴的保健来达到温补下元,调经止痛的目的,缓解上述症状。        3、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有许多老年人,或长期体力劳动的患者,由于老年退行性改变或过度劳动致使筋骨损伤,出现肩背、腰腿部的疼痛,而且每遇阴雨天气则疼痛感加重,时间长久会出现关节的肿胀与畸形,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神阙穴具有祛风除湿,温通经络,活血止痛之效。经络通则疼痛自除。        4、补肾益气,强身健体。       肾为人体一身之本,肾气亏虚则人体可出现腰背酸痛、神疲乏力、脱发、腹泻,男性阳痿、女性月经失调,儿童则容易生长发育迟缓。因此,早期选用神阙治疗,可达到补肾益气,强身健体之功。同样对于经常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也可以选用。        5、固表止汗。        现实生活中又这样一类人群,不自主地出现手足的汗出,而且活动后加重,可伴见手足冰冷、畏寒怕风。神阙穴可以通过温补下元而达到固表止汗之功。

  二、神阙穴的作用:
        1、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2、调理脾胃,理肠止泻;
        3、熄风开窍,宁心安神;
        4、交通心肾,制约膀胱;
        5、温经通络,祛风除湿;
        6、调和气血,调补冲任。
       神阙穴能调和阴阳,温补脾肾,可治百病,尤其是脾、胃、肾之病。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三、神阙穴的主治病证:
        传统主要用于治疗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老人滑肠失禁,脱肛,水肿,臌胀,妇人宫寒不孕,中风,霍乱,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等症。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肩肘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肥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小儿厌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遗尿,附件炎,子宫脱垂,不孕症,神经肌肉病以及美容和预防癌症。
       神阙穴的治疗方法:
  包括针刺、灸法、薰脐、敷脐、按摩、拔罐等。

四,小常识
        1,任脉:
  任脉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共有24个穴位(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①阳痿,遗精,遗溺,小便频数,小便不通。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出血。③中风脱症,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④泄泻,脱肛,完谷不化。
       气海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
  【主治】:①腹痛,泄泻,便秘。②遗溺。③疝气。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经闭。⑥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下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泄泻,呕吐,呃逆。
        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呃逆,吞酸。②腹胀,泄泻,饮食不化。③咳喘痰多。④黄疸。⑤失眠。
        上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内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作用】: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湿,宁神定志。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②癫痫。

膻中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①气喘,胸前,胸闷。②心痛,心悸。③乳汁少,呃逆,噎膈。

天突穴: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宽胸理气,化痰利咽。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咽喉肿痛,暴暗,瘿气。③梅核气,噎膈。

任脉生理功能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任脉症候主治
  此经腧穴通过针灸主要配合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

2、阳气:
       人体的气,充斥全身,分别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统称为阳气。比如:阳气储藏在肾里就是元气,人们常说的“元气大伤”,就是伤了阳气。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人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阳气。中医认为,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形成,皆由阳气为之化。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养生必须养阳。

元气大伤的表现:
      (1)五观元气
        观舌相:阴虚者,舌齿红,舌形瘦,苔少,苔薄;阳虚者,舌齿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观精神:阴虚者,燥热不安,易发火;阳虚者,气短,懒语,抑郁不欢,疲惫,爱哭。
       观寒热:阴虚者,怕热,出热汗,手心烦热;阳虚者,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观病痛:阴虚者,腰酸;阳虚者,腰痛。
       观面色:阴虚者,颧红,脸是绛色;阳虚者,面色青白无光。
       后天造成元气大伤
       1、因外伤或手术失血过多,做过人工流产手术等
       2、月经经血量大,甚至过多
       3、过度的情绪波动,大悲、大怒等
       4、精神压力过大
  5、过度劳累,经常加班、熬夜等
  6、久病未愈

伤了元气的相关隐患:
       1、手脚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宫、卵巢、乳房易生囊肿、肌瘤、肿瘤
       3、易脱发
       4、尿急尿频,进入40岁以后,严重的会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静脉曲张、腿肿、脚肿,或风湿、腰痛、骨质增生、耳鸣耳聋等
       6、出现精神恐惧、睡眠不安,凌晨腹泻等
  7、过早进入更年期

  食材补气: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元气不足乃至大伤要从补气虚(气虚者)、补血虚(血虚者)、补阴虚(阴虚者)、补阳虚(阳虚者)四个方面依照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进补,核心就是要补虚扶正。

    气虚的症状:
       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补气虚食材:
       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鳝鱼、鳜鱼、大枣、樱桃、花生、山药、燕窝
       药食同源:人参、黄芪
       血虚的症状:
       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补血虚食材:
  乌骨鸡、猪血、猪肝、红糖、红豆、黑芝麻、龙眼肉、黑米
  药食同源: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


       阴虚的症状:
       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有黄褐斑、蝴蝶斑滋生,过早进入更年期。
       补阴虚食材:
       甲鱼、乌贼鱼、鸭肉、黑鱼、海蜇、银耳、藕、金针菇、枸杞、桑椹、荸荠、生梨

       药食同源:可选用冬虫夏草、生地、麦冬、玉竹
       阳虚的症状:
       除有气虚的表现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头晕目眩,两肋不舒,乳房胀痛,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
       补阳虚食材:
  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
  药食同源:红参、鹿茸、杜仲、海马等

更新于 2018-07-04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辨明自身体质的阴阳
怎样区别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六味地黄丸不是补肾的通用专方
1分钟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让你更清楚的了解自己!
学医录:接触肾阳虚
JT叔叔的中医基础讲座 第三讲(4) 阴阳虚实(疾病传变、人体劣化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