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知”就是“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看他写的心学入门课——大学问,明白了经常说到的“致良知”的含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里说,系于事上的心念端正后,知识自然就能丰富,知识得以丰富,意念也就变得真诚,意念能够真诚,心情就会保持平正,心情保持平正,本身的行为就会合乎规范。

在“止于至善”一句的解释中,他说,只有将慎独(自己独处时,也非常谨慎,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精益求精,以一贯之境界的人,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在人前,或许可以保持良好的形象,一旦没人看见时,小我就会出来,人们往往放纵自己,所以,慎独,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困难。

王阳明说,始终保持慎独,就能做到止于至善。

关于“良知”,王阳明谈到了《易经》中说的“知至至之”,“知至”,就是知道了,“至之”,就是要达到。所谓的“致知”,并不是后来的儒家学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是指达到我心本具的良知,这种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知性。

这种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它就能做到。因此我们称他为良知。

这是天命赋予的属性,这是我们心灵的本体,它就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那个主体。

凡是有意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如果它是善念,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如果他是恶念,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所以说,虽然小人造作不善的事,行为甚至达到无恶不作的地步,但当他见到君子时,也会不自在地掩盖自己的罪行,并极力地表白自己做的是善事,由此可以看到就是小人的良知也具有不容许他埋没的特质。

当一个善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的去喜欢他,反而背道而驰的去远离他,那么这就是把善当作恶,从而故意隐藏自己至善的良知了;而当一个恶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不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实意的去讨厌它,甚或反而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那么这就是把恶当作善,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恶的良知了。像这样的话,虽然心里知道,但实际上跟不知道是一样的,那还怎么能够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呢?

这是王阳明所写《大学问》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不是我告诉你的这个道理,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拿我自己的话来理解,所谓良知,就是心里对一件事情最朴素最直接的评判,就像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日课189丨这个世界会变好的根本所在
谈王阳明的“内圣外王”之道
《知行合一王阳明》学习点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会宁柴门《王氏家训》释义格致 修齐(二) || 作者 王志禄 王侠
王阳明《传习录》32句心学名句,领悟‘不朽完人’王阳明的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