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园 | 凉水井中学:文化自觉才是学校的核心生命力

从一所农村畜牧兽医职业高中,转型为义务教育初中学校;从生源限于农村,到吸引城区孩子纷纷就读;从考取重点高中人数为0,到升学率节节攀升;从学生翻墙上网、打架等无序乱象,到晚自习无需老师值守、两名宿管人员就能管好全校八百余名学生;从撤乡并镇、撤点并校时险些被砍掉,到迎来教育部考察,接待国内各地乃至美国、印度等国教育同仁的观摩学习……

这段光荣的荆棘路,这所山区学校走了二十年。校长吴舸说:“这不是某任校长或某几个人的功劳,而是师生群体形成高度共识后,不断改革,完善机制,形成文化,多年传承,才艰辛取得的。只要这种文化根基在,学校就有了一股内在的生命力,就能不断继往开来。”

这所代表了中国乡村教育创新活力的草根学校,就是宜宾市翠屏区的凉水井中学。

凉水井中学吴舸校长和学生们

01
教师子女都回来了

今年是侯开华担任班主任的第20个年头,他现任凉水井中学副校长(分管教学)。最累的一年,他教三个班的语文,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同时分管后勤、政教处、校团委等工作。

刚送走一届毕业生,侯开华于秋季重返初一课堂。班上有6位学生是学校教师子女,其中一位,是从私立名校转回来的。

这是凉水井中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情况,也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最佳证明。

凉水井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宜宾市第二职业中学,主要培养畜牧类兽医。1998年被撤销,转型为凉水井中学。

在世纪之初的头几年,一个年级一两个班,老师多数是原职高的人马,在周边乡亲们眼里,这是一所办学质量不高、生源差、口碑差、软硬件设施差的“烂学校”。

那年头堪称混乱。有老师到校外帮学生打架;社会上的混混,周日下午拦截学生抢钱。有班主任发现一些学生饿得没精打采,追问之下才得知被抢了。老师、家长和派出所民警,采取包抄战术,混混们被愤怒的家长们教训一顿,然后被派出所拷走,一劳永逸。

更大的难题在校内。学校位于山上,泥巴路,交通极其不便,学生往返学校都坐摩托。有学生跟摩的师傅约好时间、地点,半夜翻墙去网吧。老师们查寝发现缺人,四下打听、寻找,甚至有班主任跑到内江的网吧里,才找到消失了一两天的学生……

从生源来讲,凉水井中学所在乡被菜坝镇兼并后,生源主要是附近的七个村,原有5所小学,现只剩2所(基点校),由镇中心小学(紧挨镇中)分管。多年来,镇中选剩的孩子,才到凉水井中学。被别校开除的,凉水井中学也来者不拒。

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用脚投票”的情况。

好在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以往“村民和老师们把孩子送进城”的局面被扭转过来了。在近些年的招生动态中,片区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学生有意向选择凉水井中学,但限于校园狭小,凉水井中学每年只从中吸收一百名左右。目前初二和初三分别有五个班,初一秋季增加到六个班。

凉水井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宜宾市第二职业中学

02
四轮改革,培育良好育人生态

理位置还是办学质量讲,随时都有充足理由被砍掉。这种严峻形势下,一任接一任校领导们都鼓足了劲想做出改变。

第一轮教学改革于2000年启动,重点在抓教学成绩,采取的是传统办法——延时。一周上六天,一天十几节正课。老师满堂灌,一节课40分钟,巴不得讲45分钟。这令师生都疲惫不堪。

牺牲和奉献,换来了考入重点高中零的突破,2002年考上4个,到2006年已有60个。

但这一模式,到2009年前后无法维持了。一是国家政策对补课加以限制;二是教师群体由普遍年轻,到纷纷有了家庭、孩子,希望提高学习效率,能有更多时间兼顾家庭。

彼时,全国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出现了杜郎口、洋思等名校。凉水井中学主动求变,多次前往观摩,购买光盘、资料等,回校后就启动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课改。

“当时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一个猛子就扎下去了,后来才发现问题特别多。”吴舸校长回忆道。

取经回来后,各个班立马挪课桌,分小组围坐,教室四面墙都刷成黑板,强制老师闭嘴,让学生多开口。负责课堂改革落地的吴舸,每周要听六七十节课,盯着表,将老师每堂课二三十分钟的讲课时间降到10分钟,余下时间交由小组合作展示。

此举引发诸多不满,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抱怨。曾有英语老师拍桌子:“这种课我不知道咋个讲了!”一个月后,有班级悄悄把课桌恢复成老样子,随后更多班级见样学样。

限制老师讲课时间,貌似“解放”了老师,但从杜郎口学校引入的纸质导学案,却又令老师们叫苦不迭。每科几乎每天都要编导学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使用效果却不佳。推行了一年(2009—2010),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导学案遂被抛弃。

但凡改革,总会遇到反对。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曾对保守主义者的修辞话术做过分类:一是无效命题,即声称改革是徒劳的,换汤不换药;二是悖谬命题,担心改革适得其反;三是危险命题,改革或许可能产生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会危及(葬送)原来已有的成果。

凉水井中学此轮改革遭遇到的反对,主要是悖谬命题和危险命题。当时学校的成绩,不少老师感觉还可以,实际上距离优秀还有很大差距。

吴舸带领课改小组骨干持续做深度教研,盘点出规律性问题,逐渐总结出了适合校情的学生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几大类课型组织结构等。

譬如小组合作,一个班通常分六个组,每组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组内再细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或发言时,先组内讨论,然后每一大组派学生发言,其他组补充,“小老师”再补充,共性的难题由老师点拨。很多以往由老师讲授的知识点,经学生消化后讲给大家听,如此就真正解放了老师。

这其实与陶行知“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有异曲同工之处。陶行知曾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循此理念,凉水井中学对好课的评价标准也为之一变,即老师讲得再精彩都不算,只有学生讲得好,这节课才算好课。

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学科,每位老师也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课堂的模式。将以往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刷题,个别学生被提问”转变为“每个小组都积极讨论、轮流发言,所有人都能得到锻炼”。

凉水井中学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入学时普遍有些胆小拘谨,经过一到两个学期的锻炼后,性格逐渐开朗,许多从小在家便话少的孩子也变得积极主动,在家帮做家务并陪父母说话。

有一个数据可管窥这种效果。普职分流后,宜宾市每年只有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能升入普高。凉水井中学刚毕业的一届学生中,有14个进入职业中学后当了班长。

此轮改革持续推进,最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基础的课改文化。学生们逐渐生发了文化自觉,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在讨论、分享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谈吐、胆识等多种能力,课改的效果和质量逐渐显露。

到了2015年,互联网+教育大潮来袭,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之中。四川省教科院院长刘涛团队研发的“自导式教学法”,也落地凉水井中学,对教学质量提升帮助甚大。

结合以往的课改经验,学校进行了融合梳理。用吴舸校长的话讲,这一轮课改,学校打破了围墙,开始向外生长。

和之前的改革一样,此次还是分年级试点。家长们给孩子购买平板,学校免费提供各种有益的网络学习资源,单平台就多达十几个。孩子们能够自由上网,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有效拓展文科的学习宽度,以及理科的学习深度。除此之外,还有同学间的讨论、老师的讲解、项目式学习、游学研学等。

这番改革,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简单重复的教学负担,备课变得更轻松。老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练型老师,更重视学习情境的制造,学习资源的组织,创新课型,用自导式教学法不断优化整个教学的理念和环节。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也被大大激发,最终爆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核心文化理念——“让学校成为一片森林”,即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往把成长的责任过多加在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伴随社会的进步,家长、老师同样要不断学习。学校整合各种资源,无限链接,从而达到一种如同森林一样充满生机的育人生态。

2018年,凉水井中学基于自导式教学,又提出创生课堂,校风更新为“自主、赋能、创新”。对教师的赋能分三个维度:一是技术加持,提供各种平台、资源;二是教研,每年做大量内部和外部教研,帮助老师优化课堂各个环节;三是制度上赋能,以任务驱动,达到某个标准即可不坐班,给予老师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我个人认为,制度不是重点,文化才是。学校不是企业,没有股权等激励措施,赋能老师,给足空间,尽量减少制度的束缚。让孩子们养成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老师们可以纯粹地快乐地教书育人,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吴舸校长说道。

凉水井中学在几轮课程改革中,逐渐探索出了适合校情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几大类课型组织结构

03
信任师生,敢于放权

名声在外之后,凉水井中学几乎每周都会迎来各地同行的考察,来访者大多求的是一些好学易用、用即生效的“法宝”。

而在十二三年前,凉水井中学的行政干部与骨干老师们,也是这样的取经者。他们北上杜郎口,南下洋思,希望找到对方的秘诀,能迅速将对方的模式移植到自己校园里,结果水土不服,历经挫折。

最终能够实现突破,有多方面因素。吴舸认为,要想复制凉水井模式,首要在于校长观念的转变。比如,改变教育行政化、官僚化,放弃威权式的面面俱到的管理模式,相信老师,敢放权给老师,老师也才敢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师生一道,探索出适应校情、学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让老师的教学逐渐达到优质高效,学生也养成受益终身的自主学习、合作精神、自主管理能力等等。

很多参访者把重点聚焦于凉水井中学的课堂,吴舸觉得课堂只是课改之果,是表象,更关键的是如何形成一校的文化氛围。比如参访者惊叹晚自习不用老师看管,一两个小老师和几个组长就能管好班级,学生们能静得下来,自律、自主地学习,白天的课堂又能动起来,合作讨论、积极发言……

实际上,这种校园文化早已溢出课堂,表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以就餐来讲,老师们不用陪餐,取餐、分发、用餐、收拾等等,全由学生负责安排。此外,周一的朝会,日常的纪律检查、卫生检查等,几乎都由学生负责。宿舍管理方面,各寝室自定寝规,自主管理,宿管人员只有一对夫妇。学校行政轮班,每晚留校一人,以应对紧急情况。三个大人,八百多名学生,多年来没有出过乱子。

吴舸最喜欢的,是下午放学后到晚自习前的校园。老师大都回家了,学生们悠闲地散落在校内,踢足球,打篮球,射箭,或散步,看书,宛若一所大学的模样。

这种校园氛围,是无法在短时间内靠强制性的制度规定形成的,它是学校多年来在多方合力下,坚持课改探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沉淀、生长出来的。

同样重要的,还有领导者的学习力。

走访杜郎口中学时,吴舸曾多次带队,他笑称,聚餐时能喝酒必喝,只为从对方口中听到一些压箱底的经验。杜郎口中学的校长来成都或宜宾时,吴舸有空都要亲自去接。在从成都回凉水井中学的路上,他曾悄悄叮嘱司机开慢点,只为多出一点时间向对方请教……

自引进互联网教学以来,吴舸保持每月至少读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最多时一个月读了十本。

开篇讲到侯开华副校长,二十年教授语文学科,并兼任班主任,这在凉水井中学并非个例。实际上,学校的三位校长及所有行政人员,都在一线教学,几乎都带主课,课时和考核跟老师们一般无二。

在吴舸看来,校长和行政干部都不上课的学校,那已经不能称为一所学校了。学校是个学习型组织,不是官僚化组织,每个人的主业都应该是学习。行政都是从优秀教师成长起来的,不能荒废、退化,他们应该是改革的主力。行政干部继续深入一线,才能及时掌握情况,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我们提倡业务型的干部,而非官僚型干部,教育行政化、官僚化摧毁了很多优秀老师。在我校,所有改革的推进,都由校长和行政干部牵头做,这样才不会乱指挥、瞎指挥,才能对课改要求、举措感同身受,才能不折磨师生。自己做好了,也有利于激励其他老师跟进改革。”吴舸校长说。

2021年4月,第三届自导式课改现场会,凉水井中学行政骨干合影

04
学生是课改文化传承主力军

2016年8月8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发布了一篇文章——《在中国,一些学校正在进行更多创新而非填鸭式教育》,文中提到了凉水井中学的两堂课。

一堂是将化学知识融入体育游戏的学科融合课。学生背上贴着化学元素符号,元素与元素之间相遇时,会产生化学反应,学生们根据化学反应结果,寻找贴有相应元素符号的同学结对,十分有趣;另一堂是历史课,学生们运用统计数据探索各国兴衰模式。

设计课程的老师称:“我们要带领学生探索知识的真正魅力,了解世界是多么精彩,当他们对此真正有体会,而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时,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显现。”

除了把学习变得有趣有料,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凉水井中学还十分重视德育的引领作用,以培养孩子们的感恩心、上进心。

在早期,对那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老师们大多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屡教不改的,只好请家长。比如有学生抱着“读不下去就去打工”“闯荡社会”等心态,学校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打工的地方体验几天。这些举措,唤醒了一批孩子,他们认识到生活不易,开始心疼父母,并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一旦转变,行为也跟着发生变化,成绩便逐渐有起色。学校多年还坚持着一个传统,周末布置家务作业:做饭、洗衣、收拾屋子等。

凉水井中学还形成了一套丰富且有创意的德育活动。

比如“气球宝贝”活动,师生每人一个气球,吹大后放在衣服里,一天之内不许取下来,更不能爆掉;而“春分立蛋”活动,分为护蛋、画蛋、立蛋(比赛)、话蛋四个环节。两个活动都是为了引导孩子们关注生命,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

“春分立蛋”德育活动

迎新活动,校长们会扮成圣诞老人,学生各自在贴纸上写下未来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然后挂在圣诞树上;每年的初一新生,会放风筝,象征放飞梦想。传统节日,全校师生会在操场包饺子煮饺子……

2017年第四届教育创新年会上,凉水井中学的石小秋同学做了《我的学习》主题分享,她说自己“很庆幸生活在爱的关系中”,“学校把我们真正放在了学习的中央”。十多分钟的分享,全程脱稿,她表现得大方又自信,而在初一刚入学时,她还是一个不敢发言的“胆小鬼”。

谢寒露同学,现已考入师范大学学习,立志当老师,称凉水井中学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讲台。

在凉水井中学,“小老师”发挥了很大作用。除了课堂之上,他们还跟老师一起备课,研究什么样的课堂最受欢迎。

近几年,凉水井中学每年7月都会开展“新生体验营”活动,从高年级选出优秀的“小老师”,在几天时间里,跟新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带领他们熟悉学校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就餐、就寝等等。

配合学校战略,这些“小老师”还会“出征”,到外地学校分享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经验。

凉水井中学有一个共识,即学生才是课改的果实,他们的一言一行,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他们才是课改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孩子们的转变,家长和老师都看在眼里。在凉水井中学,孩子们不攀比吃穿,比的是综合能力,比的是那些受益终生的必备素质。”副校长侯开华说道。

如今,作为三类学校,凉水井中学的办学成果已经能与宜宾市的一类学校相比较。而它的影响力,也早已经走出宜宾市,走向了全国。

谈及未来,校长吴舸期待,凉水井中学的课改经验和文化,能够真正惠及乡亲,影响一方水土,让脚下的土地变得更加美好,同时能辐射更广,影响到更多的人。

凉水井中学的影响力逐渐走出宜宾走向全国,甚至海外。图为美国记者孔安采访学生

END

2021年/第96期2021/12月刊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图 | 凉水井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凉水井中学教育3.0
向死而生:两所乡村学校的涅槃带来的启示
第五届全国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研讨会凉水井中学分会场 ———生态教育 对话无界
龙云君 | 一所农村弱校的创新突围之路
翠屏名校 | 翠屏区凉水井实验学校:从没落乡村学校到全国课改名校的华丽蝶变
最后一课(7):我的最后一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