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别报道 | 访谈刘卫兵:优秀的建筑师应该是思想家
userphoto

2022.06.08 四川

关注

今年4月上旬,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的刘卫兵做客央视《大国匠心》栏目,接受主持人朱迅专访

记者:看刘总作品,最大的感受觉得您是少见的有文化自觉的艺术家,也是享誉国外的建筑家。是“国外”而不是国际(国外包括第三世界,国际是政治概念)。其中原因,我们以为是很少炒作?因为建筑被视为时尚领域,时尚推崇的当代艺术,必然会像迪奥选择陈漫的作品。

刘卫兵:我做建筑的想法,更多是个人思考的结果。对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因为现代教育体系来自西方,包括我到英国雷丁大学留学,我觉得对西方体系与中国传统,我们还没有认真总结,其实完全不输西方,但中国人自己放弃了。

时尚炒作大都是肤浅的,炒作似是而非的观念或概念,就像快餐。如果潜心研究中国与西方会发现,其实西方一直在学习和理解中国,而我们自己不去研究。所以,我觉得与其花时间炒作,不如自己再深耕。以川西林盘为切入点,包括中国的书院,会发现它不仅是建筑形式,而是我们观照历史的一种方式。

所以,花精力炒作还不如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观照自然,观照环境。国外是输出文化,而我们是输出流量,很容易过去。

记者:有些当代艺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刘卫兵:其实,西方也存在着斗争,激烈的斗争,欧洲人文主义传统与资本财团主导的当代艺术之间的斗争。比如,当代建筑流行的美式审美,楞形、硬边、唯建筑外壳论,在欧洲从不占主流。浙江大学黄河清教授批判柯布西耶的美式建筑,批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小圈子,这类建筑无视人的尺度。

河清教授也是在欧洲读的艺术博士。我在英国学的可持续建筑,中国还没有这个专业,是剑桥一位教授推荐我去读的,硕士已完成正在读博。

记者:也是文明与野蛮之争。所以西方总会出现有良知的学者揭示文明的真相。比如英国作家莱布雷希特的《谁杀了古典音乐》,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艺术有什么用》等。

您在《观照过往和环境的建筑思想》中,谦逊地提出中国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处理时间与空间。过往是时间,环境是空间。

这也是儒家所言的乾与坤,道家的有与无,佛家的空与色。您很多作品的确做到了“乾不异坤”,或者说“色空不二”“天人合一”。您个人体会最深的作品有哪些?

南溪遥,刘卫兵作品,巧妙地把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与科学手段融合,2020年荣获世界人居建筑金奖,以及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上图为效果图,下图为建筑实景

刘卫兵:前不久,央视邀请我和朱迅对话了45分钟。她问我为什么要在欧洲留学,我说我在欧洲、美国游历那么多年,我欣赏的建筑师实际上都是思想家,都有对文化教育的思考。

有位德国建筑师问我,作为建筑师怎么阐释天人合一?我说就像中国传统建筑,举例言,我一直在做古建筑修复和改造,包括书院的改造,以前只关心建筑造型,后来我发现必须跳开建筑看建筑,要看它与整个环境和宇宙的关系。

比如川西林盘就像阴阳图,黑色的部分为阴,这是过往的逝去的时光,祖先的坟也都在林子里;白色的部分为阳,这是当下空间。

具体到建筑实践,南溪遥项目的几个形状,这不是刻意去追求这种曲线和大屋顶,传统大屋顶很多古典建筑都有,实际上仔细看,这就是我说的是要引导自然,是与自然和解的一种方式。

通过软件计算,风从哪里吹进来,呆在屋里的时间和温度的关系,这就是科学的风水。酷暑天如果到南溪遥去,当西晒的地方也只有20多度,这房子不用空调,这就是科学和自然的关系。这形状不是我个性的表达,是用科学的手段,把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融入进来,因地制宜,让空气自由流动,旁边的溪水把清凉的空气带进来,让上面的风流动得更快。

这是通过软件计算得到的数据,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记者:南溪遥这项目我看的时候仿佛看到文明开创之初,古圣如何发明建筑。央视《中国考古大会》贾湖骨笛等证明中国音乐至少已有七八千年历史。

刘卫兵:现代人往往把科学与中国传统相对立,好像传统的就是落后的。实际上传统并不是不科学的,而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包括农历、中医就很科学。

记者:中医和建筑等一样,基于乾坤之理。

子曰:“上古先民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移之于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周易》)。

孔子说,黄帝发明建筑是依据上古《易》的 “雷天大壮卦”。南溪遥像是对这一卦象的演绎,正如您说到国画的写意,中国文明的造型皆是有形必有象,有象必有意。形有限,意无穷。

雷天大壮卦

上面两个阴爻,是坤质的形,是实,是色;下面四阳爻,是乾元之气,为虚,为空。

刘卫兵: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传统建筑的屋顶和屋檐设计就是来自这里。西方过去的建筑是方的,它的排水我们称之为集中式排水;而中国的坡屋顶和屋檐是让水顺着两边流下去,中国人治水的方式是引导,可回收利用。

“川西林盘保护与更新”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后,我重新审视了传统建筑的核心理念,其实西方很多大师在中国文化中寻找灵感,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让山石、流水、树木融入到建筑空间,阴阳和谐,有无相生。

刘卫兵入选2022年的

“第23届米兰国际三年展”的作品,名为 “无形”

记者:说到屋檐引水,我想到峨眉二中的雨水回复。大壮卦的互体是兑卦。兑为泽,正是两水交流之象。

刘卫兵:这次我入选“意大利米兰国际三年展”的作品,现在中国馆仅有我一人入选了,用的即是道家思想,名为“无形”,即“大象无形”。以竹子构建,对竹子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我阐述了四千多字,通过外交部已经交组委会,他们觉得很有意思。竹子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中虚圆通。这代表人和宇宙的关系,只有中虚了气才能畅通,这不是中国人凭空发明的,而是道法自然。

历史文化的积淀赋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让空间从物质的空间走向精神的空间。回望历史、关注当下,建筑才有生命力。

记者:物质的空间是有限的,精神的空间无限。

不仅建筑,中国文化都在处理时空。“孝悌”,孝是时间层面,悌是空间层面。“慎终追远”,“慎终”是时间,“追远”是空间。君君臣臣,是空间上的协作;父父子子,是时间上的延续。

建筑是展现时代新气象的主要方式,您认为公共建筑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刘卫兵:城市公共建筑它不只是功能性的空间,它更多的是给人传达一种城市精神,是当地历史文脉的传承,这是当下比较缺乏的。现在很多设计师几乎不考虑,考虑的只是个性表达,甚而是个人观念和情绪表达。

这是当代建筑的普遍现象。以林盘为例,上次有个林盘中标的项目不点名了,一位海归建筑师设计的,整座林盘像蛇一样地盘着,黢黑的颜色,回字型盘旋,最后翘一个头起来。成都传统民居在清代以前从没有这样的异型建筑,蜀地潮湿,这不利于空气流畅;其次建造成本也更高。

这样理解太生硬,他也许认为这就是艺术。“盘”字从皿,果盘、菜盘等。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误解,对古蜀文化没有沉下心理解,我做古村落是要研究县志,看前人对这个村落的认知,现在很多人做古村落是追逐时髦,炒作概念。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连当地的水文地理都不了解,把建筑师自我的标签随处贴,我觉得这就是公共建筑最需要提升的,包括校园建筑,说到校园建筑,都是西式的必须有一个钟楼。要不就是学民国,民国已经是历史。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北京冬奥开幕式我觉得做得很好的,不需要向别人传达自己,不需要符号化。

公共建设最需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不需要贴标签,或者非要穿中式衣服,包括对空间的利用,西南财大光华楼就是我自己的主张,传统建筑对于空间的理解,因为建筑它是一个教化的工具,是教化而不是教条。

记者:刚才所讲公共建筑,因为现在所谈公共空间的概念主要是从西方传来的。

刘卫兵:实际上国外的公共空间往往属于财团在主导,其实是伪命题,国外的所谓公共空间很多是欺骗性的伪命题。

中国是最早有公园的国家,既有私人修的如南宋绍兴的沈园,也有政府修的纪念性建筑。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关注的是建筑师,请所谓的网红建筑师打卡,这类建筑对历史和环境的观照是不够的,建筑就成了个人的秀场,国外建筑师的秀场。

比如说到现代化大都市,那肯定就是曼哈顿,银行摩天大楼成为视觉中心,这就成了标准,这就是话语权和审美权。

记者:的确,过去沿海发达地区有些区县政府喜欢模仿白宫和国会大厦,当时饱受批评。现在来看,也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

刘卫兵:实际上华盛顿是很不节能的地方,是很糟糕的建筑造型,新古典主义的拼贴。

90年代的北京到处是工地,都市感不能与上海、深圳相比,但中国文化讲有无形的东西,所谓“大象无形”,看不见,但人站在那里有种气息会让你感受到,北京的王气是历史的积淀。

记者:对,王气也表现为秀气,书法界都知道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当年请毛主席写。北大、清华校名主席的字很合适。但博物馆就不一样了。

刘卫兵:所以,毛主席建议让郭沫若写。“中国银行”这几个字也是,“郭体”有一种秀气。

气这个东西绝对很重要,我的作品里写了 “道—气”,从一个地方看,这就是中虚圆通的观念,应该以道和气的观念去看待一个建筑,它是时空和自然流动的空间。

在童寯《江南园林志》里,每种植物的选择,山石的选择,位置的选择,都是景观与自然的对话。传统礼制建筑比如北京国子监,中间的通道空间两侧是柏树,这一通道你行走的过程就是内心洗礼的过程。

记者:西方文化也处理时间和空间,处理的方式不同。《牛津欧洲史》序言《历史的价值》所说:“控制历史和控制写历史的人就控制了过去,而控制过去的人就控制了现在。”

建筑体现得尤为明显,川西林盘有个特点是生生不息,建造时间以月计(方舱医院更是以天计);西方教堂的建筑时间以百年计,科隆大教堂修了六百年。

刘卫兵:教堂建筑追求永恒,有人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比是落后的。而中国认为人的创造精神才是永恒,阿房宫烧了,圆明园毁了,黄鹤楼烧了五次都修复了。当年梁思成在美国学建筑,梁启超给他寄了一本书,北宋的《营造法式》,看完这本书以后,梁思成回国在宜宾创办营造学社,这就是创造精神的传承。

西方所学的是器,是术;天人合一的道才是永恒。现在联合国提出“代际责任”,上次有记者采访,我提出建筑师必须具有代际的责任,代际就是要有传承感,有历史责任感,他们没有刊发,可能他们觉得“代际责任”有点土。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宣言。

青城马椅子工坊,以川西林盘建筑风格为本,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

记者:前不久采访天府新区第一小学,校园雅致大气,总投资八千万,而沿海地区同等规模的学校,投资三亿,几千万也许仅够设计费,是国外著名公司设计,墙体修得像堡垒。您在校园建筑设计上有什么体会,如何体现中国式的审美?

刘卫兵:建筑师首先必须熟悉当地的人文气候,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说,气候是深层次的秩序。真正好的建筑是由当地生长出来。

亭、廊是中国园林适宜当地气候的产物,能欣赏户外又不要很高的价格,好的建筑与设计费和造价没有直接关系,需要建筑师的智慧。

川西林盘里看似很土的营造技艺里,有不为人知的智慧。两年前我在伦敦做可持续地域建筑研究时,想把林盘建构密码转译成当代建筑语言的愿望更强烈了。

青城马椅子工坊是属于当地的非遗文化,当地人做手工的地方,但面临被拆迁。我找到国土局,希望不要搬迁。它不是城市的消费场景,而是文化制作场景。所以最后它从原来的钉子户到现在变成文化地标。

中国审美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利用自然的因素,竹骨泥墙为什么最适宜四川?我用软件计算,空间的变化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甚至人新陈代谢的指标,再把外墙的材质输进去,泥巴墙、混凝土墙等,再把当地的土壤、气象指标输入。最后算出最适合成都平原的是老祖宗的竹骨泥墙,它能呼吸,能除湿气,而钢混墙体易得风湿病。

我希望以后能做一个竹骨泥墙的书院,马椅子工坊也体现这个思想。架空的设计除了隔潮,还有最重要的因素是对生命的尊重,让森林里的小动物可以在下面穿梭。造价很低廉,就花的竹子钱,设计是公益性的没有收钱。

记者:刘总您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文物爱好者,您办公室这些案几都是从英国买回来的。近年来,黄河清教授等学者打假西方伪史,在各大高校巡回讲座,引发巨大的争议,您如何看待这些争议?

刘卫兵:这些家具是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造办处出口到英国的,当时欧洲崇尚中国风。

河清的文章我看过一些,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我觉得应该允许质疑,允许有争议,这才是宽容和自信的表现。

文章也谈到中国风对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响,贝聿铭大师的经历也许可为参考。贝聿铭是从苏州拙政园走出去的,拙政园就是他家的,但他最后做的苏州博物馆就回归了园林审美。贝先生晚年推崇的是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请陈从周创作明代园林“明轩”,馆长希望“明轩”放在中庭,陈从周不同意,要放角落,中间空出的地方就成为园林空间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正是这样的虚实相应,有无相生。

2022年/第49期2022/6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7间避世小屋 教你如何天人合一
建筑师眼中迷人的伊朗 一直被你误解的伊朗|in|建筑师
(竹建筑)别墅
认证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崇尚“天人合一”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