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匠师的故事(三):文字的建筑
userphoto

2023.08.12 四川

关注

梁思成先生写,「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局部

有巢氏生活的年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5300年前。有巢氏,也有史籍记载 「大巢氏」,大概是古黄河下游一带的部落首领。

据说,他是中国第一个设计建造房屋的人。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殷商以前,史难置信」。故,真伪并无从知晓,只能是一些姑且信之,还不能被考证的记录。

有巢氏的前一任首领,是昊英世。那个时代「人少而禽兽众」,为方便劳作,又防御野兽,有巢氏开始「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构木为巢的具体形制,是否像现代的树屋,不得而知。

有巢氏把「构木为巢」的方法教给了族人,昊英世去世后,有巢氏成为了部落首领,在漫长的上古时期,先民从山洞搬到了外面的树上。

《易·系辞》中有句子: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

有巢氏设计的巢居,后人称为「树上居」,取顾名思义之意。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局部

再之后,是漫长的树上到平地的过程。也有可能穴居和巢居同时并存。比如,直到现代,晋豫陕等黄土地带,穴居之风依然盛行。

梁思成先生写,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又说,「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主要特征为——木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不知,中国这个独立于世界其他建筑结构体系的木制特征,是否来自有巢氏的「构木为巢」。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上古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至少,在黄帝生活的时代,看来还未出现固定的城郭宫室。到了尧,「堂崇三尺,茅茨不翦」。后世的儒者根据这句话,赞颂尧帝的节俭之德。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技术手段实在简拙,建筑材料也简单,修不出什么像样复杂的宫室。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局部

到了舜,「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且「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在上古的中原地区,终于开始了四面城墙围聚起来的部落生活的初期城市情景。

这种形态的部落城市,或许在上古世界为主要,比如北欧神话史诗《贝奥武甫》中也有描述。「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宫室已渐渐华丽奢侈,禹帝的时候,他可以「卑」之了。

然后是夏商周,三个家天下的王朝。公元前十二世纪,第二王朝的殷商末年,纣王大修都城,「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第三王朝的周武王革命后,这些建筑全部被毁。第一王朝夏朝的遗民后代箕子从朝鲜来,「朝周,过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

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在语言文字之上。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局部

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交界处,有城市安阳,往安阳西北的郊区去,横跨洹河的南北两岸,是小屯村。古称「北蒙」。

1928年8月13日,身着灰褐色长衫的董作宾,被村民带到这里的一片田垄边,村民手指过去,夕阳下,一片北方乡村平常的土地。

三十年里,这片平常的土地上,不断挖出动物的骨头,上面刻着看不懂的符号。

董作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人员。

数年前,一位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略微相当于现代学科的考古学家),把这些挖出的骨头叫着「甲骨」,上面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之后,学者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不断加入整理、研究。甲骨文,为一时显学。

小屯村人,更关心的是甲骨的价格,这些甲骨抵得过田里收成最好的庄稼。两江总督端方,曾为一块甲骨开出过二两五钱银子的价格。

当地人说,这些庄稼的下面,泥土深处,还有一座古代的城。这座故城,在那些甲骨文的卜辞中,写着「大邑商」「邑商」。

那个时代,沉入地底已三千三百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董作宾从安阳去信,收信人是傅斯年。

商周殷墟遗址  视频来源/网络 

1928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第一任院长。

新任院长后,蔡元培急于设置一批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研机构,比如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地质和气象等等,在他的规划中,原本没有史语所的名字。

时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傅斯年,劝说老校长,从前中国也有历史学和语言学,在传统学问中成就斐然,但都不具备现代科学的基础,在当下中国,需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去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

老校长被说服,史语所成立。

所长傅斯年邀请来学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考古组的组长,傅斯年斟酌再三,舍弃马衡,选择了受过西方学术训练、有现代视野的李济。

傅斯年给董作宾汇来1000枚银元,希望他将「纸上考古」转为「田野考古」。

一千银元,在当时数目不菲,是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反复磋商后,讨来的。

董作宾,年轻时经商教书办报纸,二十八岁进入北京大学国学院读研究生,走上学术之路。加入史语所前,是中山大学副教授。少时学过篆刻,有绝技,可以根据刀法判断甲骨真伪。

河南省要求必须加入,派出代表、教育厅秘书郭宝钧,董作宾旧日同学。

万事俱备,1928年10月13日,发掘正式开始。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局部

第二次发掘,转由李济主持,李济看完董作宾的第一次发掘报告后,相信小屯遗址应该是上古第二王朝殷商的最后一座都城,出土有字甲骨的地方,一定是都城的中心之一。

受过专业训练的李济,认识和董作宾不一样,他的发掘不仅找甲骨,更关注其他文物,尤其要考察地层的分布和特点,找到历史演变的线索。

几年前,留学归国的李济在西阴村考古发掘时,摸索出了「三点记载法」和「层叠记载法」,和董作宾依赖的传统「轮廓求法」「集中求法」「打探求法」和「村人经验」,全然不同。

日后,李济的这一田野考古方法,被中国各地的遗址考察所沿用至今。傅斯年将之演绎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第一次发掘,就发现了人类头骨,董作宾觉得考古队冒犯了亡者,把它们重新掩埋。李济眼中,这些头骨却有特殊意义。在哈佛大学读书时,老师虎藤(E.A.Hooton)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了解人类骨骼的特性,能够根据碎骨片做判断。

在李济的请求下,中研院地质所派来王庆昌和裴文中,两个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年轻人做地址测绘。二十五岁的裴文中成绩不佳,给王庆昌做助手。不过,离开安阳几个月后,他将在周口店发掘出第一个「北京人」头骨,扬名世界。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局部

英国皇家科学工业学院的哈罗德教授收到了李济寄出的四件铜器标本,进行年代检验。

中研院地质所的杨钟健和德日进,应李济之邀,研究了出土动物的遗骸,他们鉴定出二十四种动物,有鲸、象、貘的遗骨。虽处中原内陆,看来这里早已和南方沿海有交易往来。

文明,就这样代际传递,又悄然更迭。

留学归国的考古学者梁思永,很快加入进来。梁思永,学者梁启超先生的儿子,建筑史学家梁思成的弟弟。

第四次发掘开始,他们通过绘制夯土地区图的方法,去寻找这个第二王朝的建筑基址。

1932年,第六次发掘终于抵达了商故都所在,在小屯E区首度确定存在建筑基址。

「其中有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者。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除殿基外,尚有门屋,水沟等遗址在。其全部布置颇有条理。

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之布置。已可确考亦。」 

殷墟前后十三次考古发掘,证实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对商朝晚期都城的记载是准确的。殷墟确为商王盘庚迁都,至商纣灭亡,商朝最后的一座都城。

「地下之新材料」和「纸上之材料」第一次可以相互印证。

中国古代建筑,也第一次离开文字,成为了实存。(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李济传》《中国建筑史》等)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局部

相关回顾:

匠师的故事(一):蒯祥,和样式雷

匠师的故事(二):成为样子匠

END

2023年/第196期2023/7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图 | 《先秦两汉画像砖拓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汉阙之美
南朝画像砖拓片
奋发自修的甲骨学家董作宾
话殷墟甲骨文
吴晓明:甲骨文书法的前世今生
游寿 | 从李庄出走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