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恩旭:从“向美而行”到“与美同行”
userphoto

2023.09.16 四川

关注

1996年,冯恩旭于唐克(「九曲黄河第一湾」所在地)之行后,创作了线描版画《梦回唐克》系列,并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他热爱摄影,曾跟随一家藏族同胞,从新疆到青海,一路跟拍;他常年写作,记录生活中的逸事,不分时间地点,即使是坐出租车的二十分钟,也能写一段趣文;书法更是他的「一生挚爱」,工作之余,茶余饭后,毛笔书写便是他抒发情感和独处时最享受的时光……

冯恩旭的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里面装着一切与美有关的事物,「热爱美、展示美、实践美、交流和分享美,是人生的快乐源泉。」

对冯恩旭来说,「与美同行」,不仅在于生命中充满了美的细节,还有一层境界:「忘我」。「有时候在享受美时,我不知道它是美的,也不知道我是我了。」——唯沉浸在灵魂充沛的状态里。

他说,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临时工,没有所谓永恒,只因有了美,生活才处处皆美好。

冯恩旭——

美育艺术实践工作坊首创人和推广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兼少艺委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委会常务理事,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教科院艺体所所长(四川省教科院是教育部课程中心授予的全国唯一的「全国高中美术教研基地」,冯恩旭是该基地的领衔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书法学院教授,泰国易三仓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最美星光奖十佳美术教师」,及教育部授予的「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

对冯恩旭来说,「美」,起初是一种内心需求。

1971年,冯恩旭进入成都市实业街小学(现成都泡桐树小学北区)读书。四年级时,他被选为文艺委员。虽然冯恩旭的「出场」只在短短的报幕环节,但在全班同学艳羡的目光中,少年对文艺的亲近感,渐渐被唤醒——任何时代,总有对美天生敏感的人,也总有对美的渴望要破土而出。后来,他被学校推选为市级比赛节目的男主角之一。

而他真正的美术启蒙,来自一位名叫霍齐正的美术老师。在从教已四十年的冯恩旭的记忆中,这位霍老师仍然非常「特别」——上课没有教材,却会「赶热点」,儿童节就画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国庆节就画天安门。粉笔、图钉、尺子……简单几件教具,通过他的双手,幻化出一个个神奇的世界。

「但这还不能显示他的才能。最厉害的是,孩子们点什么,他就能画什么。」孙悟空、坦克、飞机、枪炮……兴之所至,随手而出。这让冯恩旭仰慕不已,暗暗发愿,长大以后就要当个这样的美术老师。

美的启蒙,不仅发生在校园和课堂。冯恩旭还随着母亲,参加她单位组织的活动:参观《收租院》(注:《收租院》,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于1965年创作,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虽然那么小的孩子还不能懂得雕塑的内涵,但那些惟妙惟肖的形象,无疑拓宽了他对艺术的眼界。

冯恩旭还是个电影迷。到了中学,他甚至把一些电影演员的照片和资料收集起来,剪裁得当,做成文档。他喜爱演员赵丹,却遍寻不着他的照片,便用稚气的手笔,画了一张赵丹像……

1980年,冯恩旭在第一次高考中落了榜。为生计考虑,他有意将考学和职业联系起来。

正好那时,成都的中小学美术老师比较缺乏,来年,他便报考了成都师范学校美术班。考的又正好是他的强项——素描、色彩、政治、语文——冯恩旭得了第一,成为一名「中师生」。

在之后两年的中师时光中,冯恩旭的学习生活如鱼得水。美术自不在话下,他还广泛涉猎音乐、体育、表演——最爱模仿饰演的是喜剧大师卓别林。

在充满人文色彩的八十年代,文学是最深沉的浸润。冯恩旭记得,在中师,第一天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在还没有见到他们之前,就写了一篇散文,把班上35位同学的名字全写了进去。这一下,震惊了这些艺术生们,「把所有人对语文的热情都激发出来了。」

冯恩旭开始喜欢上读小说和诗歌,尤喜读郁达夫、北岛、卡夫卡、萨特,也自己写,投给杂志。

中师生出来,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都会。人们怀念'中师时代’,那是个'大美育’的时代。冯恩旭这样说。

冯恩旭早年教孩子画画

1983年毕业后,美术出身的冯恩旭被分配到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但他的艺术教学,却始于书法。

在他看来,一支笔、一张纸、一瓶墨,就是最简便的艺术教学了。那时,他算是成都乃至全国第一批书法教师,学校没有书法课,他请求排一些;教学没有先例可循,他就今天练明天教,「现炒现卖」;没有中小学书法教材,他受托编写三年级书法教材——虽然印了出来,但因学校普遍开课少,没能普及开来。

更多的艺术实践,在校外。「文艺青年」冯恩旭并不把自己局限于「老师」,他天性中关不住的自由,使他想走得更远,见众生,见天地

他把成都的文艺青年团结起来,作为创始人之一,创立「空灵文学艺术社」,并将其发展成了一项定期学术交流活动。他还征得学校同意,把大会议室借来用。每到活动的晚上,会议室便灯火通明,美术、音乐、舞蹈、文学、书法……轮流登场,各有神通,吸引了更多文艺青年。

他们还自印杂志,为了写作,半夜外出采访。冯恩旭喜欢「朦胧诗」,第一篇原创诗歌《太阳》就发表在《工人文学》上;假期里,他带着昔日的师范同学们到熊猫保护基地画壁画,收获了真实的快乐及有趣的故事;他还到乡村教孩子画画,没有画材,就画在孩子的肚皮上、手背上,乐得孩子们开心不已,舍不得洗掉……

正在教育内外自在游走时,冯恩旭遇到了一位前辈。

李心莹老师是一位小学美术老师兼成都市西城区(现青羊区)美术教研员。因家人身体原因,他开始有意培养冯恩旭,希望他能接自己的班。后来,李老师遭遇重疾,临终时,冯恩旭去看他,他沉重地说:「小冯,你当了教研员后,能不能帮我办个画展?」

原来,李老师除了殷勤教学外,还画了一辈子画——辛苦一辈子,却从没办过个人画展。冯恩旭哭着应下了。后来在一所小学的校史陈列馆,冯恩旭为前辈办了个人画展,实现了这位老教师未完的梦。

一位观者看了后说,平时不觉得李老师如何特别,今天才知道,他创作了这么多画,且每幅画一看就花了不少时间。李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作画,对艺术的执着令人感动、起敬,但冯恩旭却不想自己的人生留下这样的遗憾。

艺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是人生的无限梦想。那年他从新疆采风回来,25岁上,为自己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之后不久,他便被调入成都市西城区(现青羊区)教研室,成了一名正式的区美术教研员。

教书、教研,诚然不是冯恩旭最初的理想,但受前辈和老师们的影响,也感觉到了教书育人的任重道远。20世纪80年代末,他还创办了成都艺术教育学校,自己当校长也当老师,教美术和书法。有趣、有创意的美育教学,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孩子前来报名参加,学校还被上级部门评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

冯恩旭作品 《心事》

冯恩旭的一位好友这样看他:「不仅是位对艺术充满激情的梦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行动者。

十年教研生涯,冯恩旭升到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的教育科科长职位。但当组织有意培养他往行政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时,受成都市原美术教研员王培秋老师的影响,他坚持要回到教研岗位。

回头看,天性爱自由的冯恩旭,回归艺术似乎是一种自然选择。而这种回归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今后的艺术实践工作坊、艺术馆建设做了准备和铺垫。经过十多年的酝酿,当国家发出关于美育的政策时,他率先拿出了一套科学合理、创新有趣的美育实践模式。几年时间便推广向全国,为学校美育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2003年,冯恩旭调到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教科院」),从一名教研员开始,直到成长为艺体所所长。在这里,他完成了美育教研生涯「三部曲」,用他的话说,「实现了我所有的梦想和荣誉」

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四川省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从美育教研的角度看,在四川省探索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非常必要且有优势的。但从冯恩旭自身出发,他的感触或许更深。

冯恩旭作品 《回家的路》

20世纪90年代,冯恩旭只身前往四川若尔盖大草原,被坐落在黄河边的唐克小镇里的藏式建筑和藏族风情深深吸引。此后,他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探寻、摄影、写生……他说,「守住文化的根,是我们这代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2004年,由省教科院美术学科领衔主研的省级课题「基于四川地域文化的美术教育传承与创新」开题。冯恩旭作为首席主研人,开始趁着寒暑假,在四川各地跑。

这年暑假,他带着几位美术老师和一些画材,走进了凉山州盐源县羊圈小学,成为第一批到这个学校支教的老师。

这里孩子几乎没有美术用具,唯一的画材就是铅笔。但与他们交流后,冯恩旭发现,他们能歌善舞,每年还要参加许多节日活动——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于是冯恩旭带领老师们因势利导,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然后就让他们随心、大胆地表现自己的生活。结果,孩子们的画作陈色之大胆、造型之夸张、画境之独特,让冯恩旭大为惊喜:「在感受天真童趣的同时,又领略了文化风情。

冯恩旭在阿坝州若尔盖县红光小学支教,教藏族小朋友画水墨人物画

调研过程并不总是浪漫的。一次,冯恩旭去到一个做油纸伞的厂。因为伞身沉重且散发桐油气味,油纸伞卖不出去,厂已濒临关闭,作为手艺传承人的厂长的儿子,都去城里打工了。但冯恩旭深知,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他的协调,厂长的儿子答应回来,继续把事做下去。

一根五彩丝线,在手指的牵引下,灵活地在纤细的竹制纸伞间穿梭。很快,丝线将伞架缠满,形成一幅立体图案。这就是纸伞制作的顶级工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来自泸州江阳区的分水油纸伞传人向观众展示了这一四川传统手工艺。游客惊叹不已,纷纷拍照……

同年,泸州一位美术老师上的《油纸伞》一课,获全国美术课评比大奖。2018年,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泸州一所职业学院更是凭借油纸伞项目,一举获得全国一等奖……

此外,冯恩旭的调研还涉及四川的古镇群落;藏族、羌族、彝族之民族文化;川剧、绵竹年画、三星堆……可谓面面俱到,但是,冯恩旭强调,「光继承是不够的,还要创新」。

他举出张大千与毕加索的故事为例——

一次,毕加索与张大千同台作画,张大千先画了一丛竹子——典型的「中国竹子」,而毕加索,之前从未见过中国艺术家作画,他拿起毛笔,便临场模仿起了张大千的画法,东一笔,西一画,一个抽象的「牧神」就出现了。

「画竹子的人太多了,如果您的画不写名字,我可能都不知道是张大千画的。」毕加索这样对张大千说。

张大千于是细看毕加索的画,发现他懂得毛笔按下去就粗,提起来就细的技法,但他不画竹叶,而是画胡子和头发,画希腊神话中的牧神……张大千也懂得了,西方艺术家在传承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创造了。

这也给了冯恩旭启发。比如有一次在若尔盖,他教当地孩子作画,起初照例用宣纸,但藏族孩子普遍力气较大,一画纸就破了,冯恩旭便四下寻找,终于找到一种适合作画的厚铜版纸,拿给孩子们画。这套画后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展出,获得良好反响,一些美国大学生还因此奔赴若尔盖,寻找画中人物。

在本世纪头十年,冯恩旭带着老师们,陆续走访了四川100多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学校。调研过程十分艰辛,山高路滑,几次遇险。但收获也很丰富,他们将四川民间美术如绵竹年画、汉代陶俑等,选出100多个内容带入课堂。再与师生们一起创新材料与教法,完成课例近200项,并编入教材,在全省广泛使用。

冯恩旭还主编出版了《本土与创新》一书,通过精彩案例,全面总结了课题成果。此课题也加入了全国课题「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优秀子课题奖(最高奖)。

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这样评价:美术教育开始进入文化传承的新时代……要让孩子们看到大地,看到自己的祖先;让孩子们热爱这些艺术,并尊崇创造这些艺术的先贤们;让孩子们的天性,照亮传统……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全国中小学美术新课标制定组组长尹少淳评价:「丰富来自差异——一个地域与其他地域的差异,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这使得四川的文化精彩纷呈,也使得这一课题的成果多姿多彩。

而当时的冯恩旭沉浸、享受其中,并没有想到这些年的积淀,会在不久的将来,开出怎样的硕果。

挖掘出来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落地到学校美育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场地问题。学校教室空间小、用途多,冯恩旭想,最好能有一个专用场地,实践、传习这些艺术项目——

「为了更好地将挖掘出来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整合应用,为美育保驾护航,我们首创了艺术实践工作坊,如陶艺坊、国画坊、木艺坊,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工作坊」?

艺术实践工作坊,是由学校提供的、固定且具有美育氛围的场所,由一名富有经验的美术老师、工匠或传承人引领,在此进行教学活动,或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某项美育任务。工作坊多为一坊一品,与传统美育相比,针对性更强,工具材料更齐全,组织形式也更灵活

在对宜宾、成都多所工作坊的参观中,我们发现,工作坊一般不低于80平方米,至少可容纳20个学生同时学习。坊内不仅有该艺术项目的特色简介、管理细则、样本作品,还有相关设备如工作台、画架、材料柜等,当然,最显眼处的,是学生作品。

孩子的作品

有了场地,下一步就是师资。如何找到那位「对某个美术技能最富经验的」工作坊主理人?冯恩旭以宜宾市旧州小学的面塑坊为例。

李烈光老人是一名街头面塑手艺人,冯恩旭遇见他时,他已近90岁高龄。被请到旧州小学后,他每天和学校其他老师一样,按时上班、教学。所不同的,是他的「课堂」,那是学校专门为他建的面塑工作坊。李烈光老人每天就在这里对孩子们「面授机密」,也欢迎校长、其他学科老师甚至保安前来参观、体验。

离开了风吹日晒的街头,他在旧州小学安顿下来,每天看着坊内陈列的他用心塑造的面塑作品,感到十分欣慰。就这样,一干就是十多年。

冯恩旭正在和面塑手艺人李烈光老人探讨面塑的技艺

艺术实践工作坊模式,现已被应用到全国几千所大中小学的美育实践中。其科研成果也获得了教育部美育专项任务优秀课题奖(最高奖)、四川省第七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省政府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但若追溯起工作坊的缘起,会发现,它充满了故事性。

2015年,教育部在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召开「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现场推进交流会」,会上将展示各项艺术教育的成果。宜宾的工作人员心里没底——音乐好反映,找个剧院,演上一场节目就行,但美术怎么呈现?作为省教科院教研专家的冯恩旭提议:工作坊。

那时,宜宾零星已有工作坊,但更类似功能教室,定位还不明朗。确定以工作坊来呈现美术之后,半年时间,冯恩旭几乎跑遍了翠屏区每所学校,最后帮助30多所学校筹建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坊。

交流会如期开展,教育部相关领导看到展示的工作坊,感受到了美术的氛围和学生创作、学习的过程,赞叹不已,便对冯恩旭说,过去每一届教育部主办的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都是音乐、舞蹈项目较为出彩,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座无虚席,但一到美术,就是书法展、摄影展,无法看见「过程」,往往开幕式热闹,后几天观者便寥寥无几。因为工作坊能将「过程」展示出来,教育部领导建议,能不能把工作坊模式推广向全国?

2015年底,冯恩旭专程去了教育部,汇报工作坊成果。汇报完毕后,领导告诉他,明年开春,「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将在青岛举办,希望能把工作坊项目加进去。

此事敲定后,冯恩旭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为全国每个省的美育人员培训工作坊模式。于是那段时间,在成都市成华小学,冯恩旭和专家们一道,与每个省的代表一起筹划方案,策划实施。

2016年4月11日,展演活动在青岛会展中心开幕,冯恩旭作为工作坊展示的总负责人,见证了整个过程——「走进现场,仿佛置身偌大的艺术海洋,展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让人流连忘返……工作坊一校一坊,一坊一品,坊坊相连,每坊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创意布景展示,也都有学生现场演示,有老师或民间艺人临场指导,把大家对美育的热情推到了新高度。」

孩子的作品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代表工作坊,四川作为发源地,展出了两个工作坊——宜宾面塑坊、成都武侯区「童画三国」坊

活动结束不久,冯恩旭便收到一块感谢牌,是教育部为感谢他对展演活动中工作坊项目做出的贡献而颁发的。

随之而来的,是教研课题。2016年开始,冯恩旭领衔主研教育部美育专项课题「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坊活动模式的研究」。之后几年,他带领课题组探索学校工作坊的建设、管理、课程、活动模式等各项内容。2018年和2021年,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和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及2019年和2022年的全国第六届和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工作坊都被纳入了必评项目,冯恩旭则被教育部聘为此项目的策划专家和评委之一。至此,他为美育教研之「第二部曲」,打好了坚实的地基。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坊」。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工作坊在美育实践中的重要位置。工作坊成为学校美育的必备项目,从四川到全国,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甚至,校外艺术教育场所也引进了工作坊机制。比如成都市新都区就有一处创意产业园,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办展、做演出,孩子们假期时可以去参观,寓教于乐。上班族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去放松身心。冯恩旭希望,它能成为一座艺术的「欢乐谷」

在研究工作坊的同时,冯恩旭还主导了学校艺术馆建设。这就是冯恩旭的「美育第三部曲」

这项研究,始于2015年的四川省重点课题「中小学艺术馆的建设及其教育的策略研究」。几年时间,四川省上百所中小学参与进来,因地制宜,创建了各类中小学艺术馆。

冯恩旭认为,美育教研的这「三部曲」,对四川省的「非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孩子的审美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学习兴趣受到激发,校园文化特色亦有大幅彰显。

有工作坊、有艺术馆的学校,美育的地位一下就提高了。师生的审美素养也得到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学科自信、能力自信。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领域,还是在艺术教育领域,冯恩旭笑称,自己都是「边缘人」。创作上,他自认不及那些大书法家、大画家;教育上,他虽投身其中几十年,但有时还是要忙里偷闲,回到艺术里,扎入生活里,寻一些单纯的快乐——但也许正因此,他才能不拘一格,不失生命之本真。

一路走来,冯恩旭坦言,并没有想到会得到这么多荣誉,「只是把每件小事竭尽全力去做好。」下一步,他想回到艺术创作中,回到最初那个「自我」。

他感谢很多人,但最感谢的,还是自己从事的艺术和美育。「因为有艺术,再大的苦痛,我都不会觉得失去依靠;因为有美育,我们让更多人见证了生活的美好。

人世虽然苍茫无定,但仍有那么多美的事物,值得用一生去追寻;也总有人打着灯笼,照亮自己,照亮周遭世界,也照亮身边的人。

END


2023年/第212期2023/9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图 | 受访者供图

2023年9月

教育人文读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美育名园教研交流万里行--上海、福建站
瞿剑宛——戏趣墨韵有真味
中学综合科组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艺术名家进校园——杭州西兴中学听溪阁书画工作室揭牌
“清美”沙龙六月篇:美的启示
《“丰子恺和孩子们”——美与快乐相伴》2019艺术美育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