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忆事两则——胡同里的鞭炮声、吆喝声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当年放鞭放炮的记忆

近年来,随着京城五环路以内禁放力度的加大,住在二环和三环之间的老汉我已经好久听不见燃放烟花炮竹的声音了。爱护环境,移风易俗,“禁放”确实必要,也得到了多数市民的赞成和支持。 

我们小时候,这北京城号称800万人口。我住在城里东西城交界的一条胡同里。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逢年过节,放鞭放炮便是我们这帮小孩儿的最爱。但那时候,人们收入有限,加上鞭炮的种类也有限,所以燃放的主要是两类四种。

一类是鞭,主要是小鞭和钢鞭,前者小点儿,后者大点儿,都是按挂来卖,一定数量的鞭编在一起,成为一挂;另一类是炮,主要是麻雷子和二踢脚,特点都是个大,但前者因为是单响,所以个头略小,后者是双响,个头略大。 按道理说,这小鞭、钢鞭都是应该整挂整挂燃放的。但当年要是这么放,那可实属烧钱啊!所以,我们更多时候是把整挂的小鞭钢鞭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每个鞭炮的捻儿都是露在外面的。我们拿个大人抽烟剩下的烟头,或是点上一支香,或是干脆划一根火柴,把捻儿点着后,看着快烧到头了,赶紧把手中的小鞭或钢鞭扔出去,看着它在落地前爆炸。逢年过节,实在想过把瘾,就剪下十几个、几十个的一段小鞭点燃,享受噼里啪啦声中带来的乐趣。 

麻雷子威力大,只好把它竖在地上,点然后赶紧躲开。二踢脚是两响,当然也可以摆到地下放。但很多人显示自己的生猛,往往拿着上半段,点燃下半段。第一声响,下半段炸开,上半段被崩了上去,在比平房房顶还高的上空爆炸。老汉我也以这种方式放过两次二踢脚。当时特别小心地轻轻拿着二踢脚的上半段,生怕炸在自己手里。看着它在上空爆炸,觉得自己也很了不起了。 

一共就这么几种鞭炮,放起来感觉还不够好玩儿,小伙伴们就变着法儿地整出点儿花样来。比如看文艺作品中说,当年根据地老乡打鬼子,在铁桶中放鞭炮,敌人还以为是机关枪呢,就也如法炮制,在铁桶中放它半挂小鞭或钢鞭。但怎么听也不像机枪的声音。而在点着钢鞭乃至麻雷子之后,扣上一个铁皮罐头盒,也是老汉我的一种玩儿法。看着鞭炮把罐头盒崩上去再掉到地下,我和小伙伴们也是兴奋无比。 

那时候,物质供应总体上是比较紧张的,无论哪方面的商品。这鞭炮也不是啥时候都能在市面上买到的。于是,我就整了一个玻璃瓶子,把一次没放完的鞭炮存起来。在买不到鞭炮而又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拿出几个放一放、意思意思。 

记不得到底从什么时候,市面上的烟花炮竹种类就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烟花,真的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汉我也渐渐失去了放鞭放炮放花的兴趣。讲环保了,移风易俗了,过一个没有硝烟的春节了,挺好。但儿时放鞭放炮的那些情景,还真的是历历在目啊!    

              

当年胡同里的吆喝声

最近,看到一个人艺老艺术家们在联欢会上演节目的视频,他们表演的就是当年老北京街面上的各种吆喝声。在下也晚,虽然于一个多甲子之前、即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京城的胡同里出生,但这些吆喝声中有不少都没有听到过。不过,我们小时候,胡同里也确有一些不同的吆喝声,可谓声声入耳,至今难以忘怀。

“冰棍——,3分5分”。在诸多吆喝声中,这句话听得最多,也最为动人,因为冰棍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好吃不贵。3分钱的,以红果、小豆为主,还有杏仁、桔子等等;而5分钱的,主要是奶油和巧克力的。卖冰棍的人男女老少都有。生意做得稍大的,往往推一个小车,里面放着好几个上下一样粗的保温瓶;或直接放着整盒的冰棍,上面盖着棉被。而小打小闹的,则拎两个甚至一个保温瓶就吆喝上了。听到声音,小伙伴们便向家长伸手要钱。而家长们很难不满足仅仅三分钱的请求。有一个小子,听我这名字的发音有了灵感,见到我便常喊几句“潘番,5分”。

“有钢龙锅,换底——”。“钢龙锅”这三个字的中间的这个字,似乎有不同的说法。反正,我小时候听着就是发“肿”这个音。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不仅“钢龙锅”,包括搪瓷盆、洋铁壶等等,破个窟窿都是先用锡给焊上。瓷碗瓷盘裂了,也先找锔盆锔碗的给锔上。因为修旧的总比买新的便宜。类似的吆喝声还有,“修理,雨伞——”。一把老式雨伞,往往可能打好几块补丁,换好几根伞条。但那也比买新的划算。

“弹——棉花嘞”。五六十年前,可不像今天这样,在网上下单直接买被子和被罩。那时,第一步是买棉花,然后让弹棉花的用专门的工具和技术,弹出一床被子。接货时,弹棉花的总要用带秤砣的杆秤,称一称棉花的分量,因为这决定着被子的大小和薄厚。有了被子,还要买白色粗布做被里,买花色或彩色的绸缎做被面,一针一线地把被子缝好。时间长了,就把被里被面拆下来,洗了晾干,再重新缝起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音,似乎从京剧《红灯记》反映的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直到现在还偶尔可以听到。记忆中,很少去磨剪子,但经常把菜刀拿出去连磨带戗。当年,我们南锣鼓巷一带,有一对磨刀的老哥俩,长得非常像,只是一高一矮。矮个的据说是宫里最后的太监。有个把顽劣少年欺负矮个老头,高个老头立马和他们急。现在,偶尔还看到有人走街串巷吆喝磨刀,但能揽上的活儿很少。看上去,心里还真有些不是滋味儿。

“卖活虾米嘞”。这或许不是哪条胡同都能听到到的声音。或许因为我家离着安定门也就是步行20分钟的距离,出安定门再走不到20分钟,就是当年常去下乡劳动的太阳宫公社。所以,有时就可以看到有人沿街吆喝售卖不知从哪条河里沟里打捞上来的小活虾米。记得是4毛钱一斤。姥爷把虾米裹上面粉,在油锅里一炸,甭提多香了。如今,城市变大了,这声音听不到了。而在京城的大小饭馆中,河虾都是不裹面直接炒或是炸,还真没有姥爷当年炸的香呐。                    

(载于2021年11月21日《中国电视报》)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同里的年味儿
“炮”打枝头--三元时辰爆竹响--刘辉
童年趣事 放鞭炮
过年啦
鞭炮种类有哪些
七律 忆儿时过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