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刹海——前海南沿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前海南沿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侧,胡同呈南北弯曲走向。北起地安门外大街,南至白米斜街,中部与马良胡同相交,全长556米,均宽5米。1958年门牌为1—8号。1965年门牌为1—11号。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清代称河沿,为正黄旗地界。因在前海南岸,故名。1911年改称前海南河沿。” 笔者在查阅《京师坊巷志稿》中并没有河沿或前海南河沿的记载,河沿之名可能为百姓们对临湖胡同的统称。老北京有多处叫河沿的地名,如东河沿、西河沿等。民国时候的地图中标注为前海南河沿,说明此胡同形成于民国时期。1965年定名为前海南沿并沿用至今。前海南沿是什刹海一条有名的胡同,还是胡同游的重点区域之一。胡同东侧依次排列着为数不多的院门,院门中还有两栋二层砖楼。胡同西侧为风景宜人的前海。


前海又称什刹海、什刹前海、莲花泡子、莲池、前海湾,为什刹海其中的一片水域。传说清乾隆时期,和珅在前海中垒筑堤坝,前海一分为二,东侧沿用什刹前海之名,西侧称西小海。清末时期在堤坝上辟建临时市场,即荷花市场前身。前海风光秀丽,诗文中的“青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无数浴童欢岸北,一群花鸭似江南”“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等绝妙佳句就是对此片水域的赞美之词。

前海南沿位于前海东南侧,行走其间,不仅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种种美感,还能领略到蕴涵的历史文化深厚之美。因为这里有西部梁桥、金锭桥、万宁桥、观音堂、什刹海清真寺,东侧还有张之洞、恩海的故宅。

荷花市场小广场

胡同南口靠西有个街心广场,亦称荷花市场小广场。这里不仅是人们休闲纳凉休憩聚会的场地,还是人文景观荟萃之地。

小广场北侧柳荫中,有块镌刻着杨萱庭题写“什刹海”三字的巨石屹立其间。杨先生的书法极富想象,他将“海”字的三点水笔画有意拉长,其形态和前海、后海和西海的形状极为相似。笔墨之间不但能领略到章法的潇洒流畅,还能隐隐地感觉到文字中所隐藏着的什刹海那片清水特有的灵动。这块巨石犹如一块宝玉形状,与什刹海三个大字组合在一起,有什刹海为世间瑰宝之意。

东侧的随形石刻有侯仁之题写的《什刹海记》,记述了北京城发展历史和什刹海在北京城垣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文中写道:“首都北京为举世瞩目之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迄今已历三千余年。元初新建大都,选址在什刹海畔,紧傍东岸确定全城规划设计之中轴线。元代曾是漕运终点,一时舳舻蔽水,盛况空前。其后运道中阻,而人民群众喜其水上风光,乐于游憩其间。”


小广场西侧为新建的牌楼,上有启功题写的“荷花市场”四字,经过此牌楼后和进入荷花市场及前海北沿。走到湖边,银白色的栏杆环湖而立,犹如一道银色的链珠,镶嵌在什刹海畔。抬眼远望,鼓楼、钟楼以及沿湖的其他建筑尽现眼底,碧水中是游船划出的道道波纹。每逢夏秋时节,还能闻到飘然而至的藕花的阵阵清香。晚间霓虹闪烁,曼妙的旋律从耳边划过,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

湖边有处进水口,这里曾有座叫西步粮桥的石桥,什刹海水通过桥下水闸注入皇家御苑太液池。因此,这座石桥十分重要,为什刹海名桥之一。在历史文献资料多有记载,如《春明梦余录》的“皇城内河来自玉泉山,经高梁桥分而为二,一灌城垣;一从德胜水关汇入后湖,至药王庙西桥下流入禁地。”

西压桥、万宁桥、金锭桥

《光绪顺天府志》的“西步粮桥俗称西压桥,以皇城跨其上也,至河水由此入西苑”。《宸垣识略》的“药王庙在北安门海子之西,东濒海子……东有桥名西步粮桥,玉河水由此入御苑。”明时为保证皇家禁苑用水,将太液池与什刹前海沟通,在水道上兴修桥梁,因在东步粮桥西侧,故名西步粮桥,亦称西步量桥、西压桥。桥长67米,宽24·8米,券高4·4米,为石质单孔拱桥。在修筑此桥时,石桥向南延长了一段桥台和石拱碹,城墙从加宽的石拱碹上通过。后来由于拓宽道路,将桥梁南侧的石质栏杆拆除,因而人们误认为城墙压在桥梁之上,所以民间亦有“西压东不压”之说。西步粮桥及周边区域环境优美,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曾留有“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的诗句。

(在北海后门適北偏东处,过去曾有一座东西向的石桥,它就是西压桥。)

胡同东北侧的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年间,因靠近海子,故名海子桥。至正二十二年(1285)改建为拱形石桥后,因桥附近有大天寿万宁寺,改名万宁桥。因位于地安门以北,清代是俗称地安桥、后门桥。《宸垣识略》有“万宁桥在鼓楼南,名澄清闸,即今后门桥。”元代,万宁桥旁设有“掌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桥梁闸堰之事”都水监。至元二十八年(1291)复设都水监之后,郭守敬重任都水监一职。他主持兴建引西山白浮泉诸水至积水潭水利工程,并开通积水潭与通州之间的漕运河道,使京杭运河北上漕船可直抵积水潭码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城时,看见积水潭港舳舻蔽水,一片繁荣景象,赐名通惠河。万宁桥是北京城中轴线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遗存,为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水陆枢纽。

万宁桥

北京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15华里,堪称世界城垣建筑历史的经典之作。被梁思成称之为“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万宁桥还曾是北京城行政区域划分的界线,《光绪顺天府志》有“桥南为中城,北属北城。”说明清末时,此桥为北京中城和北城的交界处。什刹海大部分街巷在北城之内。《燕京访古录》有“后门外地安桥下有石刻三字,曰'北京城’。”刻字时间为元至正年间。这是最早用文字形式记录“北京城”的历史遗存,始于明定都北京之前。因此,坊间亦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

万宁桥两侧有石质伏状镇水兽四尊。其中桥东北侧那只镇水兽额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1267)”,证明此物为元代所刻。其他三只镇水兽为明代雕刻,因造型新颖独特,堪称一绝。

金锭桥

万宁桥东侧的金锭桥兴建于2000年前后,这座长23.5米,宽5.5米的石质拱桥,由侯仁之题写桥名。金锭桥体态修长,横亘于河道两侧之间,既为什刹海增添了新的景致,也为游客提供了种种便捷。

观音堂与什刹海清真寺

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4年)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有“北日中坊:一铺曰白米斜街、曰观音堂街、曰皇城下街,二铺曰鼓楼下大街……”皇城下街即现在的地安门西大街一部分区域,鼓楼下大街即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观音堂街即现在地安门西大街和前海南沿的部分区域。观音堂街因观音堂得名,其旧址位于白米斜街西口南侧,老门牌位西皇城根19号。《北京西城文物史跡》和《北京寺庙历史资料》等文献资料中,对观音堂有所记载。如《北京西城文物史跡》有“建筑年代不详,坐东朝西,依次有八字照壁,山门一间,石门额上书“观音堂”,观音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又如《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1928年该堂“坐落(内五区西)(西)皇城根十九号,明嘉靖三十五年重修。本庙面积东面七丈八尺,西面四丈一尺,南面、北面均十六丈,殿宇瓦房二十四间,灰平房一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自用及佛殿外酌量出租。庙内法物有大小佛像二十四尊,均泥像,铁蜡扦一对,铁香炉一对,供桌一张,木香炉,蜡扦一对,铁磬两个,另有石碑一个。”1936年登记为僧庙,“坐落内五区西皇城根十九号,建立年代失考,属私建。不动产土地四亩,房屋二十七间。管理及使用情况为供佛外自住出租。庙内法物有佛神像二十七尊,法器五件,礼器十件,另有石碑一座,槐榆树五棵,水井一眼。”1947年时任住持为清悟。据住在白米北巷的刘纯泉回忆,观音堂西墙紧挨着白米斜街西口外,南侧为西皇城根儿,北侧为白米斜街胡同,山门西向,山门外面与西部梁桥之间有空地,民间一些马戏团曾在这里表演节目。这座寺庙坐东朝西,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等组成,四周围以院墙。关于观音堂的来历,老百姓只知道它建于明代初年,百姓称之大庙。

除观音堂外,什刹海还有镇水观音庵、海潮庵、白衣庵、紫竹禅林、观音寺、观音庵等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20世纪40年代,观音堂已经十分破旧了,山门坍塌了半截,供奉的神像多已残损,法事活动也不频繁。除前殿和正殿供奉神像外,其他房屋出租。这里的住户有蹬排子车的、打小鼓收破烂的、还有走街串巷卖白水羊头的商贩。

观音堂北墙外的老柳树下有眼水井,由观音堂出租他人代为管理。因为这眼水井水质清冽甘甜,可与东城区草厂胡同的水井相媲美。

在前海的西侧还有一片水域,当年叫西小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什刹海水系整治过程中西小海填平后兴建什刹海游泳馆,这条土路也随之拆除。他家曾存有一块刻有“什刹古刹”的匾额,来源于湖心岛。河沿的东南侧曾有几座私人管理的冰窖,因设施简陋,俗称土冰窖。他们住的这条胡同曾叫冰窖胡同,和这几座土冰窖存有一定关联。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冰窖曾一度改建为街心花园。


前海南沿4号为什刹海清真寺旧址。据《北平忠恕堂马氏宗谱》记载,“十四世祖马良公,乾隆十年(1745)由山东德州恩县白家庄迁居北平地安门外”,兴建什刹海清真寺。道光十年(1830),马良之孙马九在附近置办黄姓房产一处,将礼拜寺扩大重修。该清真寺坐东朝西,有礼拜堂、讲堂等建筑。寺的正门前有一桥形琉璃瓦做的影壁墙,造型极为精美。为了纪念马良及后人所做的贡献,把马良曾经住过的地方称作马家大院、马良大院,后改为马良胡同。除前海南沿清真寺外,德胜桥旁有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清真寺,因旁有德胜桥,故名。其旧址为后海西沿18号,为西城区保护院落,对什刹海地域文化颇有研究的常寿春在此居住。

与寺庙结缘的人们     

前海南沿为数不多的院门中有两栋二层砖楼,分别是清军神机营“霆”字枪队第八分队章京恩海和清末军机大臣、洋务运动领军人物之一张之洞的故宅。张之洞的故宅正门在白米斜街11号,7号为花园。前海南沿8号的二层砖楼为张氏花园中的观海楼。楼上前廊向东眺望,地安门外大街尽现眼底;打开后窗向西俯视,便可观赏到前海中的碧波、游船以及地岸旁随风摇曳的柳丝。据说这观海楼是张之洞观景作诗的地方。曾作有《晚起至石闸海看荷花,奇坦泰坦观察邀入水轩置酒,素不识主人,赋诗谢之》《政务处诸公招同樊茗楼按察游积水潭》等。诗文中的“石闸海”为什刹海别称。“奇坦泰坦”为清末官员,曾住在什刹海的麻花胡同。新中国成立后,此楼层一度为北京棋院所在地。


满恒先在《从后门桥到小石桥》中写道:1948年1曰20日,我出生在后门桥马良胡同北面,桥西头的一座小院里,老门牌是前海南河沿1号。出了院门就是河沿,偏东一点就是万宁桥。父亲常对我说:“人生的第一盆洗澡水,就泼在桥下了。”满先生自称是与什刹海寺庙结缘的人。住在前海南沿的时候,河沿的对面是建于唐代的火德真君庙。他在小石桥供销合作社居住的时候,这里早年是座观音庵。等到上小学的时候,又在双寺胡同里的嘉慈寺天王殿上过课,旁边是广济寺。由于这两座庙并列在一起,又称双寺。

什刹海位于北京中轴线文化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的汇合处,凝聚着众多的文化元素。在诸多的文化元素中以水域文化、府邸建筑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宗教建筑文化最为突出。以宗教建筑文化而言,这里聚集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派100余座宗教场所。什刹海的居民难免和这些宗教场所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接触,有些居民至今还居住在寺庙改建的院落之中,像糖房大院的什刹海寺、东明胡同的观音寺、德胜桥西的真武庙、地安门西大街的保安寺等等。由于寺庙多,什刹海的胡同因寺庙得名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如兴华胡同、弘善胡同、正觉胡同、双寺胡同、碧峰胡同等。有的胡同还出现了以寺庙中某些器物得名情况,像铁炉胡同、大石碑胡同、小黑虎胡同等。什刹海还有这种情况,胡同不仅仅有一座寺庙,而是两座,甚至是多座寺庙汇聚于此,如羊房胡同、大石桥胡同、西顺城街等,像大石桥胡同有拈花寺、妙缘观、崇阳庵、大悲寺、弥陀庵、地藏殿、土地庙……这么说来,什刹海与寺庙结缘的人肯定会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安门外大街及西侧胡同--阿俊
玉河遗址
北京后门桥
不一样的什刹海游览路线 除了酒吧还有许多的人和事
什刹海的“九庵一庙”
地安门万宁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