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蜀的前世今生

唐朝的诗人酷爱长江,杜甫面对长江,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老杜当时在重庆夔州,感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诗仙李白,在武汉的黄鹤楼眺望东方,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老李是乐天派,他在黄鹤楼喝过酒后,又计划“烟花三月下扬州”,去江南搞个七天休闲游。

万里长江一路向东奔流,到了金陵城之后,被宁镇山脉阻挡,喘了一口气,拐了一个小湾,进入到一片开阔平缓的江面。李白心心念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大致就在这里。前面是“天下第一江山镇江”,一江横陈,三面连岗;左边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右边呢?但见长山横亘,葱笼连绵。长江与山岗之间的这片土地,是大唐帝国的一片小属地,称此地为“下蜀镇”。

当小船到达下蜀镇这里,一片汪洋,芦花飞舞,江鸥回旋。李白、杜牧等大唐诗人,一心记挂的是扬州的佳人美酒,他们的小船不会在下蜀停留一分钟,历史上没有留下一首诗。

今天,我们来打量这个滨江小镇:下蜀。

一、官港下蜀

宁镇山脉呈东西走向,群山相连,构成天然屏障。峰峰相连绵延,东达丹徒的十里长山,西至南京的紫金山,长达40多公里。中段与长江之间形成长20公里、宽8公里的狭长地域。

句容下蜀镇,就位于这里。她位于句容版图的最北面,北临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南面是山势陡峭耸立的宁镇山脉

江风裹挟着新鲜的气息撞到宁镇山脉之后就回旋在这片狭长的地带,滋润着这片长江之南的滨江圩区。在历史的长河中,下蜀镇偏居江边一隅,被宁镇山脉揽在怀中,像孩童被母亲搂在怀中,这种地理上的意象赋于了下蜀镇的安宁富足。

下蜀的地形,简单地说,就是一半是山,一半是圩。

翻看历史记载,我们才知道:在唐朝以前,长江比现在更加浩淼无际,长江南岸抵达宁镇山脉北面的脚下,下蜀镇现在的圩区全部淹没在长江之中。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之中,长江变窄了,岸边的浅水区渐渐变成圩区,逐渐淤积成平地,河网密布,土地肥沃,先民垦植拓荒,渐渐形成众多的村落和市镇。

唐朝年代,下蜀镇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更加靠近长江的圩区中,叫河口镇。下蜀境内的老鹳河从西边斜插流向东北,进入长江。这条河流承接着宁镇山脉流下的水,沿途接纳十多条山中流出的小河小溪,水波不兴,安安静静,也是南京东部与镇江连结的一条重要漕运河道。

老鹳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就是河口镇。是当时附近各县粮食集中北运的港口,又是北方淮盐转运到南片句容、溧水、高淳等县的码头,是当时交通和商业中心。商贾云集,船来人往,繁荣一时。唐代在河口镇设有“盐港”专司盐务,属于官盐,河口因此被称为“官港”。后来,因长江水患,江水长期冲刷淘空,发生坍塌,街道及码头均没入水中。该镇居民搬迁到地势较高的戍山下,重新建立家园,以住地取名“戍下”,后成“下蜀”。河口镇遗址至今仍保留着“石街头”的名称。到了宋代,才设立下蜀镇。

二、滨江渔歌

清朝年间,江滩上没有村落,面积达2万多亩。春夏之际,江水上涨,一片汪洋。鱼儿乱窜,百姓下滩网鱼、捞鱼摸虾,一派渔歌唱晚的浪漫景致。秋冬时节,江水减退,裸露出滩涂,芦苇满天,芦花似雪,如诗如歌。这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有土,有水,就有生活的希望。

民国15年(1926年),安徽无为的流民迁入此地,落户开垦,筑堤圈圩,形成了村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芦苇绿草经年腐烂,土质十分肥沃,成为粮仓。20世纪40年代,下蜀北街有粮行20多家,时称“下蜀粮行一条街”。

江滩河汊盛产江鲜,有刀鱼、鲥鱼、河豚、回鱼、鳗鱼、江虾、江蟹和其他杂鱼,以致于位于便民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渔村专门从事捕鱼,一部分人口负责在江滩上捕捞鱼虾,一部分人口负责在内河捕捞,另一部分人专门培育鱼种鱼苗。这些渔民以船为家,过着富裕的日子,好不自在。怎么看都是“渔舟唱晚”的田园牧歌景象。

便民河支流

遥想唐宋时代,下蜀是江边重镇,南来北往,虽然比不上京口、瓜洲那么喧嚣,但是也应该有一些传奇故事吧?

三、风云黄天荡

人们对于“黄天荡”这三个字不陌生吧?梁红玉击鼓战金山,韩世忠大战黄天荡,是多么的慷慨激越,鼓舞人心。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遭遇战。

公元1127年,北宋的首都汴京被金人占领,康王赵构南逃,建立南宋新朝廷。公元1129年,金国统帅金兀术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宋兵节节败退,已退到宁波。半年以后,金兵由于遭到江南人民的普遍抵抗,活捉宋高宗赵构的野心无法实现。第二年春天,金兀术不得不下令回师。一路上烧杀抢掠,带着抢掠的大量金银财宝,打算从京口(镇江)渡江北上。 南宋大将韩世忠得知金兀术北撤消息,便把八千水军布置在京口焦山一带,设下埋伏。金兵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虽然人多,但是不敌韩世忠的兵舰水军,退至下蜀一带的黄天荡。黄天荡芦苇丛生,港汊横错,只有一个喇叭口通到长江。进了黄天荡犹如进了“死胡同”。韩世忠的水军死死封住了长江,十万金兵如瓮中之鳖,困在黄天荡,插翅难逃。困守、突围48天,仍无法突出黄天荡。

金兀术自然是一员骁将,但是十万人马困在黄天荡,一筹莫展。往南是陡峭的宁镇山脉,即使翻越过去,却与回家的路是背道而驰。向北当然是故乡的方向,但是天堑长江被韩世忠的水军牢牢钳住,无法逾越。想必那个北方悍将金兀术望江兴叹,仰天长啸。

下蜀黄天荡,眼看就成为“南侵者”的葬身之地。 这时候,金兀术重金悬赏,问计民间。有个奸细闽人王某,献计说凿开老鹳河故道,可以通到长江。金兀术连夜下命令要士兵开通老河道。当时没有开河工具,便用刀枪凿河。河开凿成后,金兵从这条河中逃出黄天荡,逃向长江,居然到了韩世忠水军的上游,纵火顺流而下,火烧连营,反而打散韩世忠水军,突破长江得以北归。

金兀术仓慌北逃,丢魂失魄。

从此,金兵在以后150年内再没有渡过长江,以致南宋能够安静地偏居长江之南。由于这条河是用刀枪挖掘的,所以又被民间称为“刀枪河”。

历史记载,宋高宗赵构在黄天荡大捷之后的1137年和1164年,曾经4次来过下蜀,落脚古镇,下榻于此。他望着芦苇连天的黄天荡,想到当年穷追不舍的金兵,把他追杀到杭州、宁波,而剧情又会反转,金兵竟然差一点葬身于此,不知心中涌起何种滋味?是庆幸自己“命不该绝”?还是嘲笑金兵的命悬一线?

在他之后600多年,到了清朝,乾隆大帝觉得从镇江至南京的长江水路不安全,决定疏浚老鹳河。清乾隆45年(1780年)开工,于1783年通航。 河里行船,岸上走人,十分方便, 乾隆四十九年(1784)74岁的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龙舟航行在老鹳河上,乾隆皇帝看到老鹳河航道起到的作用,高兴之极,赐老鹳河名“便民港”。因便民河又起到旱涝引排灌溉农田之能。感慨之中,乾隆皇帝即兴作《由便民港舟至栖霞山行馆即事有咏》诗一首:发以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劳身。此言讶不当出我,执役犹应念众人。漫向青山论今昔,最欣绿水涤精神。迎銮老幼胥欢忭,自审如何称便民。

便民河

皇帝老儿都大驾光临过的地方,定是不凡之地。

四、武歧空青佑大江

下蜀境内最高的山峰当属武歧山。武歧山是下蜀地标性山峰,海拔378米,为镇江第四高峰,常年云雾缭绕。山上原有道观一座,名谓玄武观,俗称武歧殿,又称顶宫。据说抗日战争时被新四军用作瞭望台,后被日军用迫击炮给炸掉了。现在已是废墟一片,仅留满地碎瓦断砖。从南坡山脚下有一条“之”字形石板小道,曲折上升,大约有十道弯,成年人20分钟就可登攀到顶。传说这条不规则的石板小路自清朝就有,选取天然石头铺就,缝隙之间没有灌浆,野味十足。闲暇之时,可以登攀这条遗弃的小路,两边是高大乔木,藤蔓缠绕,荫凉蔽日,可以怀古,可以抚今。

登上山顶,巨石杂卧,野趣盎然。俯瞰长江,如白练飘向东方。天气晴朗之日,还能看清长江对面。

武歧山顶远眺

武歧山现今已成了扬州、南京、镇江、丹阳等周边城市户外爱好者的乐园。

立于山巅巨石上环视四围,下蜀全境尽收眼底:宁镇山脉的中端属于下蜀镇境内,香炉山、武歧山、空青山相连一起,平均海拔大约300多米,长约5公里。北坡陡然跌下,在山脚下生成大片坡地之后,向着长江延伸,铺展出万亩平坦如砥的圩区,在最北面同长江亲密厮磨。

宁镇山脉的南面大约有几十座山峰连绵起伏,在山的家族中算是小弟弟了。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山坳谷间隐约涵养着十几个小山村,却也是沟回山绕,与世隔绝,处处宛如世外桃源,宁静安详。

武歧山西面是很有禅意的一座山:空青山。是空空如也?是满目青翠?其实,有饱学之士指出,空青是古代的一种着色而已。大概此山常年郁郁葱葱,就谓之空青山。

空青山的山腰处,面向南面有个燕巢地,此处建有一座寺庙,称为“高旻寺”。大概以前算不上烟火旺盛,现在正在慢慢恢复中,但进度不快。

近几年在空青山发现了建制庞大的墓葬,考古学者认为这里是“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之弟曾布的墓,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持续2年跟踪报道。

曾布(1036—1107),字子宣,北宋宰相,政治家、文学家。从政期间锐意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仕途多遇坎坷,几遭贬谪,公元1107年卒于润州(江苏镇江),安葬于空青山。曾布去世后,朝廷赐谥号“文肃公”。一生著述颇丰,于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镇江博物馆考古队员进场对墓园进行正式发掘,发现了曾布夫人魏玩的墓志铭,间接证明该墓葬为北宋时期曾布与其夫人魏玩合葬墓。根据曾氏族谱记载,曾布共有10个子女,其中有4个儿子也葬于空青山曾布墓侧。

“镇江空青山宋代宰相墓”还有多少遗存?一代宰相的墓为什么会选择于此?他在贬谪的浮沉时期会想些什么?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为什么会注释在空青山?后期的发掘工作会揭开最后的谜底。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布对于空青山一定情有独钟。也许在人生的沉浮之间,他见到空青山好生欢喜,物我两忘,料青山见他亦如是。人与山之间,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只有行走在空青山幽静的山谷,才能体会到那种况味。

五 、 古镇桥头

山里人靠山吃山,打猎、采山珍、开采石头、烧石灰窑、种茶叶。

下蜀人仿佛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丰衣足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没有公路的时代,下蜀镇得长江水道之便利,成为句容北部重要的物资转运港口。在这狭长的江边地带,居然在相隔十多公里的区域,形成了2个水陆码头,一个是西边的下蜀镇,一个是东边的桥头镇。

居长江一侧,东下镇江上海,西溯南京九江,北渡扬州仪征,南达华阳茅山,西进东出,北上南下,方便之极,自是繁华庶地,物资丰富。水上运输、码头商业也随着兴盛起来。

下蜀镇东面6公里处是桥头镇,虽然有老街,但是行政级别只是一个村,隶属于下蜀镇。桥头镇紧邻长江,古时是长江中下游的著名物资集散地,句容北五镇之一。清《光绪续篆句容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年)蔡永清捐款建桥名坎桥。因建桥时渔船不能过桥,只好在桥头卖鱼。桥西有几户小摊贩,以卖茶水、小吃为主,俗称桥头。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重建砖石拱桥,名为崇信桥。提醒人们做人做生意都应讲诚信,防止坑蒙拐骗的行为产生。

崇信桥的两边还镌刻了对联:“叠石成梁通铁瓮,倚山竹嶂偎金陵。半马斜绾武岐云,一水遥径扬子渡。”

这副对联就是绝好的方位坐标,铁瓮是指镇江,金陵是南京的别称,武歧山在南面,扬子渡指的浩荡长江,把桥头镇的东西南北标注得一清二楚。

桥头一度十分繁华,有东街、西街、南街,斑驳的石板路,低矮的小瓦房,屋顶铺着鱼鳞瓦,两边都是商铺,固定日子设有集市,山货水产,石灰建材,都在此交易。一条街道向远处延伸,在江南的迷蒙烟雨中充满韵味,与不远处的武歧山构成别样的美感。

桥头老街

在桥头镇的南街,居然有两幢遗留的老房子,两层小楼,青砖灰瓦,小窗木门,都有四方天井。大概是建于民国初年,距今近一百年。据说一幢的主人当年是国民党伪师长。另一幢是盐官的宅屋。如今老宅多处坍塌,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依然筋骨结实坚固如磐。但当年的建筑精致与财大气粗的霸气依然外露。

当年的桥头,在下蜀、龙潭、镇江一带,都应该是声名赫然。

在桥头老街的西北面有一座小山丘,突兀在圩区边侧,南接武歧山,北望长江,也显得高高在上,气势卓而不凡。果真,此地被民国初期的教会学校选中,建有“中华三育学校”,设有中学部和大学部,开启句容境内高等教育的先河。

六 、舌尖上的下蜀

圩区与群山之间的丘陵山坡上,有着全国唯一的一种独特土壤,被地质学家称为“下蜀黄土”,属于淋溶程度较深的古土壤层,富含水分,呈老黄色,特别适宜茶叶生长,历来就是优质茶叶的主产地。

武歧山下就是窑业茶场

位于武歧山的北坡,有个古村落叫窑业。明朝时有人在此挖窑制缸。这里的土就是学术界所谓的“下蜀黄土”,当然是制作陶器的上等材料。从明朝至民国的300多年历史中和,因为不断挖地取土,把原本平展展的山坡翻成了若干高低起伏的山丘,如今全部长着一垄垄的茶叶,充满旋律,非常漂亮。长江上的水汽与武歧山上的云雾交融在一起,形成水汽充沛的小气候,再加上全国独有的 “下蜀黄土”,这里产出的茶叶饱含水分,叶片丰硕,鲜爽甘甜。由于含水量比别处的高,炒出的茶叶每一片叶芽都能沉入杯底,泡开后滋润鲜甜,爽喉润肺。早在1915年,该地出产的“云雾茶”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1982年出产的金山翠芽被授予“中国名茶”称号。

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600年前,明代刘伯温发现下蜀武岐山有异姓龙脉,为了永保明朝江山,斩断龙脉,他就在武歧山种茶树, “断当地王者之气保大明皇家家业”。现在这些几百年的老茶树还在山上。

现在全镇茶田面积在句容规模第一,达到6000亩,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25%。茶叶已经成了下蜀人引以为傲的“拳头”农产品。

陆羽《茶经》记载:“天下产茶者三十六州,润州为其一”,指的就是下蜀、高资一带,这里种植优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

(左边是窑业的炒青,右边是安徽皖南的高档茶)

下蜀茶叶汲取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穿越千年历史,以其独特的江南灵韵,迎接四方茶客。神奇!妙也,美哉!

在群山之下、长江之滨,让舌尖狂欢的不仅仅是碧绿的茶叶,还有一些民间美食。下蜀狮子头、干焗鮰鱼、长江刀鱼、茶香肉、糯米藕,每一道菜都让人遐想不已,口舌生津。

下蜀狮子头,当地人也叫“斩肉”、“肉圆子”,剁好的肉泥佐以调料,微火焖炖之后,肉团表面的肥肉大体溶化但没全部溶化,瘦肉则相对显得凸起,给人一种毛毛糙糙的感觉,犹如“雄狮之头”,既松且软,筷子夹不住,一般得用汤匙兜着,入口即化,故名“狮子头”。

干焗鮰鱼、长江刀鱼,那是江边渔民对于江鲜日积月累的享用体验。现在国家实施十年的“长江禁捕”,我们只能回忆吧。我们只能从陈旧的文字中得知:干焗鮰鱼肉质丰满,油润爽滑,软嫩无刺,入口时口感鲜嫩、鱼皮黏糯。长江刀鱼全身呈银白色,晶莹可爱,肉质细嫩,体形侧扁,狭长如刀,有“长江第一鲜”的美誉。

茶香肉,茶叶的清香,与当地土猪肉的味香,结合起来,春天的灵气与食材的淳朴融为一体,色泽迷人,味醇汁浓,感觉春天永驻,妙不可言。

糯米藕,藕片切成均匀薄片,入口清脆、香甜,桂花香气逐渐散发开来,田野的芬芳扑面而来。

这样的风土人情,活色生香,怎能不让人迷恋喜欢?

七 、 临江港口

下蜀镇有着田园牧歌般的农耕樵读,更有现代文明中走向世界的豪迈步伐。

在传统农耕文明时代,水路是中国的经济大动脉,沿水路兴起的商业、经济、文化明显超过闭塞的山区平原。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是沿着长江兴起的。

中国现代历史上沟通上海和南京的第一条沪宁铁路于 1908年建成,贯穿下蜀东西,设有下蜀、桥头镇两个火车站。

上世纪80年代,312国道贯穿全境。

本世纪初,沿江公路又沿着江边贯通全境。既拥有长江水路,又有铁路过境,加上312国道、沿江公路沿穿过,下蜀镇的交通优势登峰造极。

下蜀镇拥有长江岸线3.5公里,这在长三角地区可谓是“黄金岸线” ,再加上拥有铁路、公路,运输便捷、水源充足,是发展大工业、规模企业的理想之地。

国际上的日本东京湾边、伦敦泰晤士河,国内的上海黄浦江两岸、杭州钱江两岸、南通滨江区域,都是依托广阔的水域线迅速发展起来的。

从重庆、武汉,到南京、上海,时代洪流激荡下,都是拥江发展、慷慨高歌。

每一条伟大的河流,都会在漫长的时光流淌中,迎来重新奔涌的时间节点。

下蜀人抓住一次次发展机遇,呼应国家“沿江发展战略 ”,设立了“临港工业区”,对投资入驻的企业严格筛选,投资强度、市场前景、环保标准、拉动作用等等多项指标,都要经过层层把关严苛筛选。目前,进入的企业都是央企、外资、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华电、建华建材、毅马五金、立邦等一批建材产业龙头企业入户此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形成一个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这里已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码头相拥,船舶如织,吊机林立。万吨货轮川流不息,运输车辆绵延不断,年呑吐量近亿万吨,每年工业销售额占到句容全市的40%。

绿色建材产业园高峰论坛

 下蜀镇推进建材产业新型化、绿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与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总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建成句容市第一家百亿规模的省级建材产业集群基础上,先后创成江苏省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江苏省绿色建材科技产业园。

上下游企业纷纷加盟,让下蜀镇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实现循环发展,形成下蜀镇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八 、豪迈下蜀人

下蜀先民得风气之先,跑码头的多,见过大江大浪,见过世面。下蜀也是句容“内陆”对外的唯一“出海口”。下蜀人明显地更大胆,更敢闯,敢想敢干 。

在每一个时代,下蜀人总有他的奔放豪迈。

长江在句容北部经年不息地奔腾东去,眼看着巨大的资源白白地过眼而去。怎么能够利用它?句容人不服气,下蜀人不服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句容人竟然敢于“北水南调”,实施了载入史册的“长江提水工程”。

长江提水工程全长15.8公里,将长江水提高54米。1978年12月5日,调集18000多个劳力,用10个多月时间完成全部主体工程。从下蜀的便民河开挖一条引水河,直达空青山北坡,再建造一级长江提水站,引水上山,沿着开挖的沟渠、凿通的隧道,一路向南,翻山越岭,把取之不尽的长江水通过二级提水,调到空青山南麓的北山水库,再根据需要调配到句容广袤的丘陵山地,从此,句容建成了“扎根长江、江库相连;能蓄能引,能灌能排;调遣自如、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后工业时代,下蜀人又在回归自然保护生态方面与时俱进,变得温柔秀气了。近年来,下蜀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整治村庄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村容村貌。

范巷一角

在空青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叫范巷,群山环绕,屋舍俨然,前面是隐约可见的北山湖,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下蜀镇政府选取这里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和理念,在不改变基本纹理的前提下,植入江南民居建筑元素,青石板铺在巷道上,所有杆线下地。水塘边建有木栈道,水生植物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地点缀在水塘一角。白墙青瓦,墙头上绘有乡村风格的壁画,整体呈现出宁静清新的山村美景,已经成了下蜀山区一处网红打卡地。

未来的范巷村将打造成“稻美茶香”的小山村,融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于一体,绘就出乡村的美丽画卷。现在已建成邻里中心、强国书屋、停车场、文化中心,下一步会有民宿在闲置的农房中诞生,给这里增添生机,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新去处。

在下蜀通向句容市区的公路两侧,以前是货车嚣张通过的主要干道,扬起的灰尘常年笼罩在路边的树叶上,以致这一条原本是山林中的绿色通道也变成了污染之路。近几年加大环保检查力度,运输车队定期洒水除尘,车辆盖上防尘蓬布,杜绝抛洒滴漏,现在的道路又变成了景观路,自驾在下蜀的山野,一路都是田园风光,一路行程一路画,满眼美景看不够。

尾声

长江奔涌而过,见证着一个小镇的荣耀与记忆。历史波澜,大江依旧。群山逶迤,风物万千。

关于下蜀,一个更加瑰丽壮美的梦想已经架构起来:打造宁镇扬一体化的桥头堡,建设G 312科创走廊。下蜀人的眼光越过群山阻隔,飞过大江天堑,把西侧的南京、北面的扬州、东方的镇江,全部融入一体,沿着312国道的两侧,利用丰富的资源,引进世界先进的产业技术,打造一个集科研、制造、生态于一体的创业走廊,瞄准世界先进的产业集聚区,创造未来属于下蜀、属于句容、属于宁镇扬的产业高地!

梳理下蜀历史,在时空的经纬扫描一遍,在大江和高山的交汇处,这是不是你喜欢的下蜀?

如果凌空飞过下蜀,陡然发现这里就是一组五线谱:长江、沿江公路、312国道、沪宁高铁、宁镇山脉,由北至南相向排列,顺应着一江春水,奔腾东去,而下蜀镇、桥头镇、便民河、临港工业园区、窑业茶园、武歧之巔、范巷村、、、、、、正是乐谱上每一个迷人震颤的音符,谱写了下蜀山水之间的物华天宝,演奏了下蜀千年历史的风云壮丽。

这是雄浑的交响乐,这是恬静的小夜曲,这是秋天的私语、、、、、、

伟大的土地,每个时代,都在成就着它的伟大。擘画世界级滨江,不负这片土地的世纪梦想。下蜀的未来,就在滨江,就在G 312科创生态走廊。

下蜀镇党委书记贾良旭豪情满怀地描摹了下蜀的愿景:下蜀镇牢牢瞄准产业强市“排头兵”定位,抢抓宁镇扬一体化、“G312科创带”等重大机遇,以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新能源为主攻方向,承接南京建材产业溢出,紧盯装配式建筑装修和装配式设备制造项目发展趋势,争创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力争在2021年实现销售额超10亿元企业超8家、工业应税销售突破240亿元。

一个美丽的滨江下蜀,正以比肩世界的规格巅峰登场,一定不负下蜀人的世纪梦想!

“下蜀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好风光……”一群女人唱响了山歌。这里有70岁的老奶奶,有50 岁的大妈,也有30岁的年青少妇,她们组成 “趟花船”民间山调歌舞组合,把属于下蜀人的奔放和梦想,在大江边高山下纵情歌唱、放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镇扬一体化:老话题生新意
宁镇宁滁一体化之开与通┃隔山如隔阂?开┃隔河如隔山?通!
下蜀记忆——句容唯一的水运港口
镇江,有这些古老的传统村落值得深情守护
黄天荡与下蜀之渊源
“宝下高”发展规划!推行宁镇扬一体化,镇江准备这么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