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革命者》:我以我血荐轩辕

《革命者》正式公映之前,通过零星点映已经出现了不少好评,以至于我在观影前提高了许多的期待值。

在“七一”晚上看完这部红色献礼片后,我一时间无法说清对它的评价:影片没辜负我的期望,但也谈不上出类拔萃的优秀,它更像是一篇随兴所至的散文诗,半记录、半重构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革命者》的优点,在于着重专注李大钊一人,并且只是他人生中的某一些时刻,内容清晰集中,同时大量使用了或实或虚的电影技法,在创新之时也包含着些许老主旋律片的“古风”,很难不为之动容

《革命者》的缺点,则是使用形式过于驳杂,有些强拉硬拽堆一起的混乱,往往在新鲜之余又陷入失控状态,而过于跳跃的非线性回忆叙事,对部分观众来说也不够友好。

整体而言,我愿意承认,这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主旋律主题佳作。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在我看来,《革命者》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在一众同类作品都在坚持现实主义、执着宏大叙事的时候,搞了一次“反潮流”

影片不再把镜头对准时代的群像,而是聚焦于李大钊一人,同时还把形式主义玩出了花,如此集中且灵活的做法,自然有助于故事内容的凝练。

这里特别要说一点,《革命者》“专精”的作风还体现在配乐上——影片的主题乐牢牢锁定了《国际歌》,光是含歌词的版本,就有合唱版插曲、那英版推广曲和童声版片尾曲三版,而在片中多个高潮部分,都出现了不同变奏和演绎方式的《国际歌》BGM。


喜欢听《国际歌》的朋友,应该会喜欢此片……更何况,这个曲子的调性本身就很符合李大钊许多高光时刻的气质。

话虽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会对《革命者》跳跃的叙事感到糟心:影片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38小时内的经历为筋骨,辅以大量回忆倒叙及插叙为血肉,而这些回忆,显然不是按时间顺序出场的。

除开影片开场后一段时间里的混乱,其实只要稍微多想一会儿,就能理清大段大段倒叙的规律

明面上的一条,是根据监狱外涉事者的关系以及监狱内李大钊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引出不同的记忆:比如由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引出10年前上海的申冤往事;由蒋介石的电报,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理念之争;由拷问时提及的名字,引出与陈独秀的情谊;由剃头后的冲水,引出初见冲凉水澡的毛泽东等等。

还有一条比较隐晦的规律,尽管不是完全一致,但大体上,片中的大段回忆,是按李大钊言行事迹影响力由小到大、重要性由低到高、不断由理论向实践迈进的顺序排列的。

从留日归国在码头上发出“今日中国百姓有何变化?”的提问,到组织劳工为横死的报童阿晨伸张正义,从给孤儿庆子起名、开智,到向孙中山献策促成国共合作,从三·一八惨案时的“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的哭喊,再到与陈独秀相约建党的踌躇满志,还有最后与毛泽东登高时,发出“插满赤旗”的愿望……这些走马灯,也是不断走向“浪漫”的历程。

提一个细节,李大钊总是在鼓励遇到的孩子去识文断字、开阔眼界

他鼓舞报童徐阿晨努力工作,将来能供妹妹去上学,后来也做主送进了女校;

而阿晨敢于反抗俄国人的欺辱,正说明他是个学习文化、接受进步思想的少年;

为无名无姓的孤儿起名为李庆天(“庆子”只能算个非正式的称呼),也是希望他心怀天下,有所作为。

李大钊教导、引领的孩子越来越大,能力也越来越强,但与此同时,他也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力有不逮

各个工会各自为战,那就把所有劳工联合起来;工人的力量不够,那就用十月革命送来的新风武装自己;五四运动无法带来更多改变,那就努力创建属于中国自己的共产主义组织——影片的叙事虽然跳跃,但总体脉络仍是有迹可循的。

当然,如果仅仅把李大钊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伟人、战士,那《革命者》就会显得生硬和古板了,事实上,影片一直在刻画他身上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守常先生是先驱,也是“我们”中的一员。

除了添加一些与妻子赵纫兰及孩子们的家庭记忆外,影片还为李大钊加入了许多生活化的细节碎片,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国人都拥有的特殊情结:

《革命者》中好几段倒叙都存在吃饭的场景,并为守常先生引出了不同的“凡人”属性。

在回忆起阿晨时,就是先生请他吃早饭的情景,一句“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书的”,活灵活现地透出文人的规矩多、“穷讲究”;

除夕夜与乞丐们共浴、共唱、共宿之余,先生很实在地吃下庆子留的一盒饺子,先前嘴上说着自己“与乞丐无异”,可还是放不下矜持;

与陈独秀下川菜馆且不提,等好友出来后,又请他吃了顿北京的小笼包,他们两个虽然能想到一块儿去,却一直吃不到一块儿去;

还有请毛泽东吃的那一顿肉,因为身上钱没带够,闹出了“打赏一毛”的误会,读书人的好面等属性也是一览无余。

在大量生活化描写的助力下,李大钊“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人物形象才能立得更稳。

虽说影片在讲述李大钊的方面很专一,但具体手法则是五花八门,这方面的效果就有好有坏了。

好的方面自然是“求新求变”的卓有成效,例如在红布缝合的红旗下演讲、明志,镜头语言和浪漫气质玩得比文青还文青,监狱内外人物的光影错落有致,明暗相间的打光和剪辑很能铺陈氛围,另外李大钊在回忆起陈独秀时,还特意在《国际歌》的主旋律外哼了一段《友谊地久天长》……

不过呢,这些标新立异在《革命者》这样一部主基调已定的片子里,出现了不少副作用,像是无数插叙倒叙运用的一度失控(我愿意进行解读并视作特点,但在一些观众眼里就是缺点),而且各段戏之间的参差感也较强烈,风格并不统一,尤其是后期一些偏意识流的剪影,表现力上也许是最感染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把整部片子的定调搅乱了。

李大钊的视死如归和信念坚定,确实足以“我们相信,我们联合”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学生、工农群众的应和反映出了希望火种的延续,可这种薪火相传的呼喊,也使《革命者》陷入了它在中期一直在竭力避免的扁平

同理,还有片尾再加了段少年李大钊在1900年时独自偷偷开走火车的故事,如此补全人生剪影、试图写意抒情的桥段,也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才放在出字幕时吧…)。

从这些问题上可以看出,导演徐展雄确实有点“力不从心”,《革命者》现在的成片质量,应该是更多参与制作者群策群力的结果,比如张颂文注重方法、踏实稳健的表演就是一个很出彩的加分项……

可不管怎么说,能够有一部还算拿得出手的主旋律佳片,终究是件幸事。

最后,向李大钊同志致敬,愿诸位——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献礼拉开帷幕,主旋律开启新征程
七月观影指南!
赤诚之心(卢新芳) ‖ 《济源文学》2021(075)
《革命者》,是《觉醒年代》的电影版?
《革命者》:主旋律题材影片也可以是诗意的浪漫的
革命者:比隔壁要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