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从白洋淀边的那片热土走来——

他从白洋淀边的那片热土走来——

                 ——评实力派画家陈福乐先生

刘玉群

  我和陈福乐先生至今素未谋面。认识他是在网络的QQ群里。一天,网上的一个朋友说给你介绍一个河北的画家……,我也只是礼貌的应酬了一下。如今社会,为了经济利益,一些人无聊的炒作,这个艺术家,那个大师的铺天盖地,简直太多了。我从骨子里鄙视这些。所以同所谓艺术家们接触格外谨慎。由于网络比较方便,接下来,便是陈先生主动找我聊。我的感觉是,陈先生人很谦和,聊天也没有距离感。于是我便产生了看看他作品的念头。这20年来过眼的书画实在是太多太多,老实说,能够入眼的称为艺术的佳作并不多。出乎预料的是,打开陈先生的作品便立刻吸引住了我。

  陈福乐:1969年生于河北任丘县白洋淀南岸。笔名:寒萍,号点墨轩主人 。诗,书,画,印兼修。1990年以来,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各级书画展获奖。被誉为实力派书画家。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世间万物皆入画,耕墨半生总关情

  纵观陈福乐先生的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题材广泛。大部分画家有自己偏爱,一生只画一种或把自己的艺术划定在有限的领域。这无可厚非。人的艺术生命是短暂的,专一才有可能精,才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就一般而言,博和精很难在一个画家身上并存。翻开陈福乐先生的作品,他用画笔耕耘的领域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动物、民俗。而且无一不精。他的绘画题材、风格、形式具有常人难及的丰富性、多样性。这些折射着陈福乐先生对生活的思考,永不停止对形式的探索,永不停止对人生的热爱。从具象主题走向激情意绪,最后又向更高的混沌抽象演进。
    陈先生笔下,在传统的基础上比前人要趋雅脱俗、色彩的协调,构图、透视又吸收借鉴了西画的技法。既总结了前人的画法,又着眼于整体、从局部入手,在着墨上,又以润为主,虚实相间、聚散相宜、大小相当。笔下的荷花的态势,叶子随风倾斜,随之画出了一些与风吹方向相反的逆势枝叶,生动、活泼,给人以动感。清新、俊朗、艳而不俗。表现天地间自然、和谐,妙趣天成他笔下的花鸟是与大自然的碰撞有感而发,陈先生用他凝练的笔墨,塑造大自然的魂魄。
    陈先生的画讲究画面构图的虚实、浓淡、主次关系的处理,作品章法起势不凡,富有力的律动。如画梅,枝干的回环转折、有虬曲之势、铁骨之力。艳而不俗,飘逸洒脱;所做花鸟不是自然形象的再现,而是讲究文思,追求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现,这种内在美,不单是要有高超的笔墨技艺,更有赖于画家对人生的感悟。
   先生的画路较广,题材也较为多样化,他把自己的情感与丰富的自然界融为一体,去刻画和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激情,为他今后的艺术道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又由于他的敬业好学,对创作的孜孜不倦,凭借他的扎实基础。与此同时,不断深入地挖掘时代生活内涵,努力探索形成自己独特艺术个性、向艺术更高层次迈进。陈福乐用灵动的画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描绘着着时代,展示着自我,为市场和社会创造新的亮点。

描摹前贤意未尽,师法自然并蓄收

  谈到对绘画的理解,陈福乐先生说,我是从临摹前人和大师的艺术作品走出来的。我体会,学习理解并继承传统才有可能创新,这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个性。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真的很难、很难。这需要丰厚的知识和实践的积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古今中外的艺术要兼收并蓄。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师法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我喜欢绘画的原因。在我的家乡,有画不完的景和表达不完题材。绘画是超语言的艺术表达方式。我总想把身边这些感动我的东西让我心跳的东西与传统结合起来。我一直在寻找这种方式,这种语言,尽管我走得还不远,尽管我还没有把内心世界与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我有思想准备,我要永远做传统和自然的学生,让传统的中华艺术在我们这些艺术追寻者手中发现未来。

  诚然,无论是国画还是西画都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如何发挥表现力,把人导入画的境界,产生震撼,才是美术家追求的效果。国画和西画都是借助不同的工具来表达一个主题——美及其相关的东西。当然,美的内涵很丰富,可以涵盖很多方面。视觉艺术的根本,就是给视觉以审美的愉悦。用中国画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表现方式,去体现主题,具有更大的难度,如何用传统的手法表现现代的社会,如何在继承中进行创新,是当代中国美术界必须寻求的答案。

  陈福乐先生临摹过明清所有山水画家的名画,他的山水得益于清代的四王。他曾闭门三个月临摹《清明上河图》。可对他的画风影响最大是徐悲鸿和任伯年。他不喜欢刻板临摹某位画家的作品。他笔下的山水看似传统,其实谁的也不像。如何表现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感受,探索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形象,新的笔墨语言,使绘画艺术与时俱进,是每一个画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随着国门打开,西方文化的涌入,强烈冲击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有责任感的中国画家在题材内容上、形式语言上进行了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探索尝试。陈福乐先生的绘画,讴歌真善美,描绘大自然的瑰丽景色。用画笔和历史对话、和社会对话、和未来对话。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技法,融强烈的情感于艺术的大我与表现自己的小我之间。以心传声,以象写形。

  陈先生笔下的山水,“师法自然”“意在画先”和“以势点题”。充分展示了写实,重势的特点。群峰耸峙,势极深远,山脊淡墨,以素为雪。画中云涌雪拥颇具动势,其雪漫山,云及天外,山峰环顾,方寸之间极云光岚之变。使画面在纵横雄浑之外,有淡荡清空之意。其中意韵耐人体味。在作品《淀畔人家》中,他追求的是雪的灵动感和厚重感,朴实无华,势取其质,使画面更有通透之感。同样是雪景,在《踏雪寻梅》中,远山、近树、小桥、积雪,他把古人的山水技法溶入了新的内容,仿佛从历史走来,旧瓶装入新酒。

  中国画在写实的同时尤重写意,借以直抒胸臆。在处理写实与写意的关系时,其表现手法与众不同。陈先生画山,笔法柔中有刚,在画山石峭壁时,他所用的皴法也常与人不同,他笔下的山石,或尖削高瘦,或雍容高远。如溪流听涛,可谓匠心独具,别开生面。瀑布飞泻,树影攒动,水鸣如歌。仿佛置身其中,清风徐来,使人神情一振。似与古人神交一处,飞越时空,遐思无限。

清风明月都有价,此中甘苦我自知

  陈福乐先生没有钱,没有权,没有显赫的师承,不是名门之后。他画画是从小受母亲熏陶的。他完全是靠自己的画笔倔强地向世人证实自己的存在。

  谈到自己艰难的学画经历,陈先生颇有感触。陈先生的父亲是乡里的电工,又是酷爱京剧的票友,他希望把儿子培养成京剧演员。所以从小就强迫他学京戏。陈先生的志趣是愿意和母亲学画画。可父亲只要看到陈先生画画,把画撕掉不算,还要挨一顿打。7岁,父亲把他送到剧团学戏,陈先生说,我就故意跑到野外,大声喊叫,终于把嗓子喊哑了。 没了嗓子,也就不能学戏了。

  小时候农村生活拮据,也买不起纸张笔墨学画。母亲就用烧过的火柴棍儿当笔,找几块浅色的旧布头当纸,教我画花草鸟虫。布头脏了,就洗一洗晾干再用。那时候我真的奢望自己能有一块石板和几根石笔用来画画。母亲是我学画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记得那是12岁,我在学校认识了教美术的王巨华老师。他教我素描、速写、构图。王老师住在学校,我每每和他一起画到深夜,就与他同宿一铺。王老师带我两年有余。他是我学画的第二位启蒙老师。

  王老师的二哥秀溪先生是画画的。那一段时间,我每晚都要去他家。他画灯罩,我就在一旁恭敬地垂手站着看。我不敢去触摸那高贵的绘画材料。秀溪先生以白的确凉为画布在上面挥洒着四季山水,梅兰竹菊。我画四君子。得益于秀溪先生的指导。他是我的第三任启蒙老师。

  那时学画自己没有笔,我就剪下一段麻绳,用梳子理顺, 再剪下罐头瓶盖的铁皮,把麻丝裹紧。另一端插上一根筷子,用锤子砸扁,就成了我的油画笔。再到木器厂把人家用完扔掉的颜料瓶捡回家,滴上水,泡透余色,这就是我的色彩了。

  秀溪先生知道父亲反对我画画,他特意来我家,和父亲说“哥你怎么这样呢?孩子爱学,你应该支持呀。”秀溪先生的话,起了作用。父亲不再反对了。这就是我心底一直对老师心存感恩的一件事。

    我与陈先生在网上谈话涉猎的内容很广泛。当我们谈到艺术家的师承、良心,画品与人品时,陈先生说:我真盼望自己有位名师指点。接下来,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96年深秋 ,我去拜访一位著名的所谓四君子画家。

    一个自称和这位画家关系不一般的企业家出面引荐。引荐的人说:你要有思想准备,此人不好接触。我自信自己在绘画求知方面的诚意,我说,我们会融洽的。为了表达尊重,我买了好多礼物。可是依旧被拒之门外。

    程门立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第二天,我又去了。这位大师看我的眼神带着一种蔑视。我主动和他攀谈。 

大师不理我,只是一根接一根的抽着他的红塔山。当我拿出我画的梅兰竹菊向他请教时,他并不看我的画,一手叉腰用鄙视的口吻对我说“你知道我讲一堂课多少钱嘛?”随之坐下来喝了一口茶,又用力把水杯一蹲……

    他接着问,你们今天不是来买画的?我把画收了起来。客气地说:老师,今天来很冒昧,我本来是向您请教学画画的。其实就是索取您的知识。您指点与否,是您的权利 但先不要说一堂课多少钱,我感觉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无价的。今天我很惊讶。我不相信这四君子会出自您的笔下!

    说完,我甩身就走了……

这件事情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艺术人。我愤懑,象这样钻到钱眼里的人也敢称艺术家?人不要有傲气,但是不能没有傲骨。回来后我奋笔画了一幅画《初醒》
    这幅画的落款为《造车轩》。我胸中之气是:与其与这样的大家为伍,倒不如躲进小轩闭门造车。

     陈福乐先生是靠卖画为生,谈到画家清贫的生活,陈先生深有感触。他对我说:刘老师,现在,我基本上不吃面食,尤其刀削面。那是年轻时吃伤了。接婚以后,用我画画换来的钱只能买面,却买不起米。就因为每斤几个钱的差价,为了生活,舍不得。没钱,也只好天天吃面。妻子怕我难受,告诉我,面,好吃。我是个男人。当时是什么心情,可想而知。

    为了颜面,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家里揭不开锅,妻子每每把我反锁在家里,自己回娘家。我一个人吃喝拉撒睡就在屋子里。刀削面也就是那个时候吃伤的。整整三个月,我临摹完了《清明上河图》。为了生活,哥哥把画拿到北京去了一家装裱店,老板给了六千的收购价格。当时没有电话,哥哥只能写信来说。妻子看了信,坚决不让我卖这幅画。因为这幅画寄托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心血。哥哥来信也说不能卖。最终这幅画还是被人骗走卖掉了 。

    客观地评价陈福乐先生的画作,也有一些媚俗的作品,我理解,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一个以卖画为生画家,为了生计,必需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常情。画家以卖画为生,古已有之。南宋画家李唐就有:‘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牢骚诗作。李唐最得意的是山水画,但想不到,世人却要买他的牡丹。所以他牢骚连天。明唐寅有诗云:“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郑板桥也有:“纸高一尺价三千,画竹多于买竹钱。任渠闲话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由于现实中艺术市场机制一直不健全,艺术在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困境中挣扎。这也影响和引导了艺术家的创作和审美标准,中国的艺术家处在市场经济大的环境下,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创作心态,值得深思。媒体有责任为受众者灌输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标准,不能一味地捧杀棒杀,说话也要力求客观。诚然,任何批评语言和审美态度都带有主观性,我们的国画要发展,要出时代的精品,要无愧于艺术本身。历史给每一位美术工作者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与陈先生的交谈中,陈先生感慨道,纯艺术的作品 以我的现状 卖不掉。另外,我也不卖。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走出去学习,与大自然牵手。我想我将来的东西应该是纯水墨的。问道陈先生的心愿,陈先生笑了笑。他写的这首小词《生活》或许能代表他的心境:

此狭窄蔽处,
草舍茅屋,
庭前壁后种竹,
农夫耕田,
子弟读书,
家中无闲人,
仓内有余谷!
时与贤者谈道,
从无吏役追乎,
日出三竿我尚眠,
案头常存酒半壶,
非神仙;
吾愿也足!

 

我也以小诗一首赠陈福乐先生:

萍寄人生历苦艰,白洋淀畔一枝莲,

耕罢闲田心未老,清风明月赋笔端。

闷来画破千张纸,兴至描摹百代贤,

谁言艺海少狂客,常把丹青换酒钱。

 

    晨曦写上小轩的窗棂,阳光明媚。文章也该作结了。我愿陈福乐先生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庚寅清明   刘玉群于鹊桥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大师陈少梅绘画作品欣赏
当代画家中,大泼彩能画成这样也算不易了(小编最喜爱第五张)
陈子庄是一位不同凡响、高出于自己的时代的卓越画家
孙克:陈子庄的艺术
陈湘波——醉心于花鸟世界的工笔画家-资讯-雅昌艺术网—中国艺术门户网站
陈传席:青绿山水画的复兴——记杨启舆先生及其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