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区残疾人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 社工案例计划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胡艳红

    单位 | 武汉市新洲区启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第一部分:案例概括

一、个案基本情况

曹先生(化名),男,60岁,早年因在工作时火心不慎跳入眼睛,虽经过医院抢救,但还造成视力三级残疾。2021年4月,启航社工参与“疫后”社区服务,在探访城南社区特殊群体时,发现服务对象情绪低落,自我评价消极,厌世情绪越来越严重,社工紧急介入开展个案服务。

服务对象妻子余女士(化名)介绍,全家收入原本就一般,受疫情影响,丈夫因年纪和残疾失去工作,家庭变得更加困难。怕别人看不起,服务对象经常将自己封闭在家中,白天在家中基本上就是看电视,而且如果遇到陌生人拜访也会钻进卧室避而不见,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对自己发脾气,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得过且过,消极面对。夫妻两人相依为命,膝下无子女,特别到了老年,期望热闹的家庭氛围,感觉现在的生活很寂寞孤独。

二、个案跟进记录

通过社工对服务对象个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资料的收集与问题评估,认为服务对象的处境是由服务对象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服务对象所处的封闭环境造成的。案中,服务对象的自我评价是消极的,社工希望通过个案辅导,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链接社会资源,给予帮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潜力,放大优点,增强自信心,促使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同时使服务对象改善自己的人际认知,重塑正向认知,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门,拓展人际交往空间,提升残疾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增进幸福感和价值感,改变“疫后”的生活状态。

(一)给予鼓励支持,树立生活信心

社工了解情况,让服务对象放宽心,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这其实是他的非理性信念,并将这一非理性信念是如何影响其生活的做了说明,同时也通过举例的方式强化了乐观看待生活的重要性。鼓励服务对象及妻子要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多与外界新鲜事物接触,并邀请服务对象家庭多参与社区的活动。通过社工的力量,给予服务对象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陪伴及关爱。

(二)强化兜底保障,落实政府救助措施

服务对象视力残疾,劳动力低下,全家收入原本就一般,疫情过后失去工作,社工实地走访中也观察到,服务对象家庭居住条件差,生活困难。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城南社区了解情况后,在第一时间核对资料,按政策为其申请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并帮助其准备低保相关材料。

疫情之下加强残疾人安全防护、兜底保障和应急管理,就是保护残疾人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就是尊重残疾人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强化对特殊困难残疾人的生活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临时救助和应急帮扶措施,有力保障了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

(三)引导缅怀往事,挖掘对象潜在价值

为了寻找服务对象的价值,社工采用缅怀往事疗法,让服务对象回顾生命正面经验,从而帮助服务对象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感受到人生价值所在,减少生活负面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服务对象回顾到:自己年轻时去了很多地方,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最多的就是在生产队,还做过生产队的队长兼保管员。从服务对象对往事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服务对象有过很多不同的人生经历,社工通过引导,将这些经历具体化,进而带给服务对象一丝成就感,并且在工作的回顾中,服务对象慢慢能理解自己现在的病情,情感上也得到释怀,从而减少了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 

(四)链接社区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进一步舒缓服务对象的孤独感,增加服务对象对生活的积极性,社工链接社区的老年志愿者探访队定期进行探访,围绕社区发生的新鲜事以及最近的新闻等与服务对象进行不定期的、长期的交谈,以此减少服务对象的孤独感,增加服务对象对社区的归属感。

不久之后,社工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营造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社区困难群众。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服务对象感受到为社区付出的满足感,为社区添砖加瓦的归属感,也通过社区间的交流,互帮互助氛围的营造,服务对象获得了更多人的关心,也构建了自我的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探索“五社联动”机制在残疾人个案服务中的初步应用

“五社联动”是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五社联动”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回应居民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民政工作臂力、提升民政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要求,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化解社会矛盾、调适社会关系、增进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协同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者作为个案服务的主体,在项目中的服务需要扮演的角色包括:引导者、支持者、治疗者、资源链接者、使能者等,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应用中充分体现角色的专业性,在“五社联动”的合力服务中发挥出专业优越性。

一是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专业过程的建立与运行,肯定服务对象价值,鼓励服务对象持续的改变动力,提供关爱帮扶、心理辅导,解决实际困难,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组建社会支持网络,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同行者,实现自助互助。

二是整合多方资源,联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等服务平台及资源,为服务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服务,社工协助服务对象向社区申请救助,缓解经济压力,链接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慈善救助和爱心帮扶,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改善服务对象康复环境,协助服务对象发生转变。在服务的每个阶段,社会工作者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及作用。

社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场地平台,有效发挥社区基础平台作用,动员社区志愿者,吸纳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支持、监督社工机构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服务对象积极申请低保等政府救助,让社会工作者更好运用专业帮助服务对象。

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作为补充,提供一切物质、资金、技术、服务等社会资源,社区、社会工作者开发利用好相关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众、促进社区治理汇聚社会力量。

社区志愿者作为辅助力量,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在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者的带动引领下,积极参与社区自助互助服务和社区治理,帮助社会工作者传递爱与温暖,给予服务对象支持与关爱。

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综合运用多种介入模式

社会工作者在接到个案之后,依据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分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认知行为模式”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残疾人个案服务。

认知行为模式分析,个人的看法与想法决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动。个人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他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因此,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协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引导其学会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提升他对生活重燃希望的信心。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立足“人在情境中”,心理社会治疗介入既包括对服务对象本身情绪的治疗,也包括对案主周围环境的改善,即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直接治疗是社会工作者直接对服务对象本人开展治疗活动;间接治疗即环境改善术,通过接触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他人或者改善其周围的资源状况及沟通环境,来对服务对象进行间接的介入工作。

(二)持续加强外部资源整合

在个案项目周期结束以后,如果没有持续的关注和服务内容的不断进入,服务模式框架很容易分崩离析,沦为空谈,出现一个项目一个框架,用完即止的现象。通过一个活动或者一个项目来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是较为容易的,但是想要长期的调动其自身的内在动力,持续不断地为民服务,还是较为困难的。要破除困境则需要的不仅是服务项目自身的转变和好的服务理念,还需要外部服务资源的不断充实与引导,才能让“五社联动”治理模式凸显成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优秀奖《与爱同行》
社工案例——由哭泣到欢笑的丧偶老人个案
上海社会工作师初级实务每日一练(8.12)
啥是社工:先明确社会工作者10种角色
【国际社工日特辑】国际社工日11岁啦!
第九章 禁毒社会工作方法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