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情期间,线上心理减压小组怎么做?(案例版) | 社工课
userphoto

2022.12.01 广东

关注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董职宇  罗朝辉

    单位 | 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街道社工站

一、背景介绍

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如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

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

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

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在兰州的疫情又一次到来。

很多小区封闭管理,使原本能来探访的子女因为疫情无法到来,使很多老人因为担忧而产生了很多的焦虑,压力。

性格开朗和兴趣广泛的老人,较容易通过心理调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发现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较难克服失落感。

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

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疫情常态化的的生活。

二、需求分析

(一)理论框架分析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始于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Homes&Rac,h1967)。

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的心理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

总的来说,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各种社会联系对个体所提供的稳定的物质和(或)精神上的支持,包括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方面:客观支持即个体获得的实际可见的物质援助、社会网络以及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它是独立于个体感觉的客观存在:主观支持指个体感觉的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二)居民生活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兰州以来,防控形势日趋严峻。此次疫情是重大社会应激事件,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对不同人群也带来各种心理冲击,人们变得非常敏感。

一些人身体稍微出现不适时,就会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新冠肺炎。搭公交时担心被传染;买不到口罩、消毒液就不敢外出,终日疑神疑鬼。

渐渐地,只要有人咳嗽、看到近期增多的食品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反应的新闻, 以及未经证实的消息和上升的确诊人数,就犹如惊弓之鸟,变得恐惧、消极、抑郁或焦虑起来。

为缓解自从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辖区居民产生焦虑害怕心理,提高大家思想认识,对新冠肺炎疫情形成正确的认识,摆正生活态度。

鼓励辖区老人要积极面对疫情,接纳因此带来的种种不便和焦虑,通过一些心理方法来排解焦虑,合理安排生活,使自己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资源链接需求

在实际运用中,心理咨询实质上是一种技巧性的谈话,它是以帮助居民提高自己为目的,在特殊时期,运用专业的方式,解决居民产上的心里焦虑,缓解心理压力:

共感。

心理师会设身处地地理解所需要帮助的群体的想法,准确地体会群体的内心感受,领悟其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即时反应,即解释群体表述的内容,共鸣来访者情感,让来访者感到自己被理解接纳。 

关注。心理师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需要帮助的群体,并以坚定态度注意和肯定群体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

通常心理师会以肯定的言语帮助发现潜在的积极因素,从而正视问题,缓解情绪,增加其生活的信心。


三、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社工链接心理老师进行线上心理减压服务,为了让辖区内老人缓解焦虑情绪,释放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理。

让服务对象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状态,如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正确分析和顺应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保持愉快的情绪。

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整机体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和效率,使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只有保持躯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状态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需要老人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态,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提高生存能力。

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心理减压是解决老年人精神问题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主动解除心理压力,转变不良情绪,就能预防和减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发生。

(二)具体目标

1.缓解害怕情绪,在情境的感染下,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老人对小区封控不能出去带来的心理焦虑。

2.通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和想象训练)、正念冥想放松、“蝴蝶拍”等方法,帮助大家缓解压力、舒缓情绪,达到减压放松的效果。

3.通过通过线上教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感悟,体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绪,一样的事情结果却大相径庭,因此管理好情绪,在任何时间、场合都尤为重要。

4.“沟通的艺术”,由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良性沟通,很多时候因为简单的话语而发生口角,当然高情商的聊天肯定会降低,甚至化解生活中充满“火药味”的话语,因此沟通需要艺术。

四、服务实施

通过分析疫情期间会产生心理焦虑的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主要产生的原因:

第一、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为配合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家或所在小区成为我们出入的场所,在心理上,好像突然失去了“自由”;

第二、由于活动形式的限制,平时可以出门买菜,去超市购物,与朋友熟人聊天聚会打牌,或是在健身的器材,上去活动筋骨等。

但疫情期间,由于范围的限制,我们只能宅在家中,运动量的减少,形式的单一,难免产生焦虑、恐慌、紧张。加之电脑手机的频繁使用,使得个人视力、颈椎、腰部等不适感增强甚至患病,烦躁的情绪油然而生。

通过两个方面的分析,心理老师通过习惯养成、缓解压力、管理情绪和理智沟通四个方面,进行心理调节减压。

(一)习惯养成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节:“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看书学习运动锻炼”。

首先“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宅在家里无事可做,很多人就拿起了手机,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接收了大量的疫情的信息,很容易让服务对象产生悲观、恐慌、焦虑的情绪。

所以,调整好情绪的首要任务就是放下手机,按时睡觉。可以使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平静下来,进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其次“合理饮食”,病不是得的,而是吃出来的,善于合理饮食,注意膳食搭配,注意科学营养的去生活去饮食,营养跟上了,身体的健康也就有了保障。

最后“看书学习运动锻炼”,书是精神的一个慰藉,让焦虑的心情就得到了一个释放的一个突破口;很多老人的生活多是两人相伴,两个人需要互相欣赏,互相调剂,通过在家运动的方式,感受生活,改善身心。

(二)缓解压力

我们长期处于恐惧当中,则会伤及到我们的五脏六腑,就会出现耳鸣、耳聋、头晕,甚至患上其他精神疾病。

长期处于忧伤之中,我们的肺就会受到牵连,人在极度忧伤的时候可以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卡血、声音嘶哑以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等症状。

社会工作者通过老师讲述引导大家疫情下要注意去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运用深呼吸放松法、音乐放松法,冥想放松法等方法,在家进行调节减压,虽然处于疫情当中,甚至还有很多小区在封控,不能外出,但是可以自我调节,在家里适量运动,减少了日晒,换个角度心情就会不一样。

(三)管理情绪

通过图片让服务群体交流看到后的心情与感受。郁闷的、犹豫的、伤心的、委屈的;开心的、愉悦的、欢乐的;萌萌的、暖暖的、可爱的等等,由浅入深、由糟糕到舒适,让服务群体感受到情绪对心情的影响,心理老师指出管理好情绪从点入手:

1、不动怒 通常我们的脾气,看似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无论是我们的好情绪,还是不好的情绪,都会去感染到他人,当然别人的情绪也会感染到我们。

往往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就会跟家里人生了气,可能一时没有发作出来。把这一种不好的情绪,或者说负面情绪,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所以这个情绪就是迁怒。

2、不责备 只有学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反思出自己的过错,才能更好地改正,也才能更好地去总结每一次经验和教训;遇事要冷静,既然结局已定,那么也要微笑面对。

3、不抱怨 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只能证明你放弃了可以变好的机。抱怨是本能,不抱怨把事情做好才是真本事。

发脾气是因为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或者说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期望值,转变方式,可能事情没那么糟糕。其实情绪越暴躁,这背后越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无助和无能为力。

生活当中真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也非常有很多闹心的地方,服务对象遇到任何的事情,当感到很郁闷很忧伤的时候,不妨情绪整理一下,因为抱怨真的没有用,管控好情绪,首先要学会去接受它,不要试图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

(四)理智沟通

由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良性沟通,很多时候因为简单的话语而发生口角,当然高情商的聊天肯定会降低,甚至化解生活中充满“火药味”的话语,因此沟通需要艺术。不要因为负面情绪爆表的人来影响我们自己的心情。

感同身受,服务对象要有同心、同理、同情的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样,他会怎么样”。

当服务对象去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时候,心情就会发生变化。用智慧的头脑来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后悔的事情。

五、评估总结

(一)总结与反思

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仅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同样承受着冲击和压力。

疫情反反复复,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居民都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当身体生病时,心理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失去往日的平静。

所以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出不良情绪背后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进行调整,减少非理性的认识。

(二)社会工作者感悟

通过社会工作者在本次疫情中配合街道社区防疫工作,跟深入的接触辖区居民,知道了所服务的街道和社区的居民身心压力,了解了居民生活情况,为了更好的服务居民,缓解疫情带来的压力,给居民建立一个可以倾听疏导的整理的渠道;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资源链接,链接了心理咨询师,根据居民的情况,给辖区居民进行线上减压,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让参与的人员更精准,参与的目地性更强,需要获取的帮助更加精准,更好的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服务好辖区的服务对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疫情,社工如何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社区工作者在防疫过程中如何处理情绪问题
隔离心情自救指南,你值得拥有!
总担心被“封控”?疫情中如何提升“心理韧性”
50岁左右算老人吗?心理学家给出了明确答案
【社工周宣传特辑】一呼一应,关爱防疫工作下的特殊群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