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社恐到社牛”随迁老人社区融入服务 | 社工案例计划
userphoto

2023.06.03 广东

关注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建云  张维瑶

    单位 | 郑州市金水区梓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项目背景

在社工常规探访过程中,有一次发现XX社区小花园中有个老人带着小孩自己在凉亭里坐着,神情比较忧郁。

社工上前了解到,这位老人别人都叫他“多多爷爷”(化名),他因为要照顾孙女“多多”去年夏天从老家来到了郑州,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很不适应,尤其是经过了那次长久的疫情之后,他发现自己犹如“提线木偶”一样,每天围绕着孙女过着单调且重复的生活,与外界之间仿佛隔了一层薄膜。

基于此,社工进行反思,这类群体多吗?他们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吗?社工能不能帮到他们呢?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服务老年人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且老龄化社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服务、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目前XX街道有12个社区,共212个楼院,80%为无主管楼院,辖区居民16万余人 ,49438户,其中常住人口136890人,流动人口约25600人,其中常住人口136890人,流动人口约25600人,60岁以上老人17301人,随迁老人4667人;其中60-69岁随迁老人3735人,占流动人口的14.6%,占流动人口中老人总数的的80%,可见60-69岁的低龄随迁老人是随迁老人中最主要的一个群体。

随着近年来空巢老人、随迁老人、候鸟老人的快速增长,辖区的老年人口将进入一个批量式和集中式递增阶段,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

社工通过对社区民政专干、部分长者的访谈中了解到长者群体中,存在部分老年人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来到这个陌生城市生活。

在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方面,都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不适应,此种情境下容易导致随迁长者社会功能退化,也可能产生痴呆或者抑郁症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还容易诱发家庭矛盾、影响和谐社区的建设。

二、需求分析

本项目服务对象为60-69岁来郑1-2年的随迁老人,社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及问卷法等对谁开展了调研,低龄随迁老人刚来郑时问题比较突出,他们的核心需求为社区融入问题,刚来郑时,相关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增强人际关系的需求。随迁老人的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当地老人存在差异,导致存在与其他人沟通不畅的问题,同时因为离开原有居住地,生活交际圈变化,随迁老人的同辈群体方面变得薄弱。

第二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随迁老人子女忙于工作和教养孩子,疏于陪伴老人,且随迁老人前后生活环境的转变也导致目前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存在生活孤寂的问题。

第三消除数字鸿沟的需求。当前城市生活节奏快,生活方式逐渐智能化,随迁老人因文化素质及接触面原因,与现在的城市生活存在数字鸿沟,阻碍了他们的社会融入。

第四个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朋辈群体的缺失、信息面的断层,导致随迁老人不能很好的融入社区及参与社区事务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理论依据

(一)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每一个人都会编制一张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社会支持网络比正规服务能最快地对服务对象提供援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困难的一个人反应,就是寻找熟人帮忙。所以,社会支持网络就成为非常有效的支持形式。长者在新的环境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参与兴趣团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体验,给予彼此陪伴、支持和互助,共同为晚年生活增添色彩。

(二)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

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

(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

(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

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

(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四、服务目标

(一)总体目标

促进低龄随迁老人与周围其他老人建立联系、互动和融合,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主动地适应和融入社区生活。

(二)细化目标

1、通过构建和完善社区组织平台,完善随迁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2、通过开展常态性的社区文娱节日活动,丰富随迁老人的日常精神生活,促进他

们与同辈群体的融合交流。

3、通过提供智能手机的培训,提升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

4、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增强随迁老人的个人自信心和社区事务参与度。

五、服务设计

六、服务过程

(一)服务内容

1.探访服务

在项目开始初期,通过项目社工及招募在地化志愿和协助的形式,随机挑选辖区12个社区的50余位低龄随迁老人进行探访服务,在探访过程中,深入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同时,通过在地化志愿者协助服务的形式,给予服务对象长久的陪伴支持,消除服务对象的孤独感和对外界的隔阂。

2.开展文娱节日活动

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项目社工积极与各社区民政专干对接,盘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资源,在社区日常服务的基础上,优化活动环节,增加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如插花活动、健身操活动、养生讲座、重阳节活动、中秋节活动等,积极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重点关注服务对象与其他活动参与者的沟通合作情况,面对因生活差异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

通过活动促进服务对象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交到更多的朋友,扩展他们的朋朋辈群体,并且通过参与多彩多样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3.开展智能手机培训

针对随迁老人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项目于2022年9月开始,依托“蓝马甲”志愿者,在12个社区为辖区老人重点是随迁老人开展23场针对性的智能手机培训,培训过程中具体对如何使用支付宝、如何使用地图、如何防诈骗、如何乘坐公交地铁、如何购买火车票等随迁老人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进行了细致化的辅导,促进他们更快捷的融入到当前的社会生活,消除与外界交流融合的“数字鸿沟”。

4.构建和拓展辖区社会组织

在辖区原有社区社会组织的基础上,项目根据随迁老人的需求与兴趣爱好,一方面构建新的社会组织,邀请随迁老人及其他群众参与,另一方面积极与现有社会组织负责人及社区沟通,拓展已有的社会组织,让更多的随迁老人参与进来。

通过打造社会组织平台,为随迁老人提供更多的参与社区活动的平台渠道,完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5.开展志愿服务

在疫情期,项目社工招募随迁老人志愿者,同时依托前期打造的志愿服务型社会组织,提供无接触送菜送药等志愿服务,发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依托社区便民服务日等时间,邀请随迁老人为社区提供诸如义剪、卫生清扫等服务,增强他们的社区事务参与与社区融合。

(二)服务展示

七、项目成效

当社工又一次走到多多爷爷的身边时,他的状态明显表好,忧郁的神情已经消散,阳光的色彩在他的身上绽放。

他告诉社工,自己参与了社区志愿服务队,在空闲时间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交到了很多朋友,和这些朋友们一起下棋、一起遛弯、一起看孩、一起买菜……从之前的恐惧社交转变为现在的主动社交,自己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在项目服务过程中,参与社工服务的“多多爷爷”们的脸上洋溢起了久违的笑容,他们在社工的引导下,努力打破与外界的隔膜,慢慢的走向社会,走向他人,伸出双手,拥抱灿烂的都市生活。

通过服务开展,增强随迁长者朋辈支持系统,为长者增权赋能,让随迁长者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增强随迁长者对社区的归属感,让越来越多的外来长者在社区生活得积极乐观、开心幸福,共同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

(一)增强人际交往,拓展朋辈群体

项目运营至今共有63名随迁老人加入社会组织从事社区公共事务,其中辖区46名随迁老人加入2022年培育新建的社会组织,17名随迁老人加入之前培育社会组织,类型为各个便民志愿服务队及文娱社团。

在服务过程中,依托社会组织,随迁老人共计参与志愿服务及社会文娱活动共计35次,服务达到1671人次,协助老人建立及发展良好的朋辈关系,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二)丰富娱乐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项目联合辖区12个社区,盘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链接各类资源,为随迁老人开展了重阳节活动、中秋节活动、插花活动等集文娱节日于一体的各类活动20场次,有效提升了随迁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融合

根据需求,随迁老人主要与社会有数字鸿沟,因此本项目联合辖区12个社区,依托“蓝马甲”志愿服务队,为随迁老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截止目前,共计开展23场次活动,服务人次700余人次,活动受到随迁老人的一致好评,他们表示从中学习到了怎样使用支付宝乘车扫码及微群的使用等,有效消除了随迁老人社会融合方面的数字鸿沟。

(四)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我价值

在疫情期,随迁老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辖区困难群众送菜送药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依托便民志愿服务队,随迁老人积极发挥自身所长,为辖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此举极大促进了随迁老人与外界的交融,同时也为随迁老人参与社区事务、实现自我价值指引了方向。

八、专业反思

随迁老人是在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型城市流动群体,除了面临与一般的老年群体同样的问题之外,他们还面临着社会支持网络破坏、异地适应等各种挑战。

项目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主角,坚持需求为本,坚持服务对象自主。在服务过程中,发挥服务对象主观能动性,社工主要发挥支持者、陪伴者、引导者的角色,协助服务对象发挥潜能,展现自我风采。

此项目为随迁老人充权、赋能,发挥他们的无限可能性,让随迁老人这弱势群体主动服务他人,影响社区氛围,营造了积极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五社联动,搭建社区高龄老人服务网
一眼宏伟 | 志愿服务温暖他人,你也可以这么做~
案例丨“空壳化”的偏远农村,“协同式”互助养老怎么做?
【乐益行·人民东】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高龄老人的案例分析
社工宣传周系列活动(四) 走进社区,共贺生日
精准服务 打造居家养老新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