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发布,自闭儿如何走出托育“灰色地带”
userphoto

2023.06.19 河南

关注

随着“三胎”生育政策的推行,优质、便捷的托育服务正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 据2021年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提供的数据,中国0至3岁婴幼儿约有4200万,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调查显示中国总体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指出,2021年托育需求得到满足的仅占4%左右。而根据OECD(经合组织) Family Database的数据,不少国家入托率已超过50%,荷兰等国已超过70%。

目前的托育服务形式主要有公办机构、民办机构、家庭托育点等多种。尽管都是在住宅内提供托育服务,但根据运营主体的不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高丙成曾提到,目前的家庭托育点有两种:一种是家庭间的互助式托育,模式为邻居间互助带娃或几家人共同聘请育婴师;另一种则是住宅内的小型托育机构,举办场所在居民楼内,但以小型托育机构的模式运营。

新京报记者以“家庭托育”“帮带娃”等为关键词在各类社交平台检索,发现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正在试水“互助式托育”的宝妈,托育费用在2500元至4000元每个月不等。

而在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家庭托育点”的定义得以明确,是指利用住宅,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的场所,且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多位专家认为,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对家庭托育点进行规范,未来家庭托育模式将走向合法合规。

据2021年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提供的数据,中国0至3岁婴幼儿约有4200万,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调查显示中国总体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在价格高昂的专业托育机构与自己付出心力育儿的权衡之中,一些家庭托育点早已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

虽然征求意见稿是针对健全儿童,但是这项通知的出台,让很多自闭症家庭和康复托育机构等从业者看到了家庭托育点走向合法的希望。

不同于普通幼儿的家庭托育模式和发展困境:夫妻俩平时都要上班,想请育儿嫂,却总是各种不满意;考察了一些托育机构,要么收费太高,要么离家太远;另外也不想麻烦老人离开家乡来大城市带孩子。

相比学龄前乃至大龄自闭症患儿的家庭托育,信任是一方面,专业化团队的照顾和康复训练更是一大难点和家长的关注点。

采访中部分家长还是普遍表示对家庭托育点“信任感不高”。刘言提到,“比起专业托育机构,家庭托育门槛低,监管也很困难,几乎是件靠良心的事儿。”

深层次的原因是家庭与托育之间没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因缺乏监管、行业标准模糊、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托育机构跑路、不够安全等负面事件时有发生,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良莠不齐。

征求意见稿背后,有些细节仍亟待厘清。

与此同时,小区互助式的家庭托育点的定位,讲究“你情我愿”。但是相比普通婴幼儿照料,自闭症儿童的照料更是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更是许多家庭的难题。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中一在论文中提到,托育服务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效果显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提到,已送托的家庭和未送托的家庭的家长相比,关注的信息存在差异:未送托家庭对“安全”的关注度颇高,其次是对教师基本品德的关注。已送托家庭对“安全”的提及率大幅降低,更关注托育机构在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时间设置、离家距离等方面的短板。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钱雨曾在调研中发现,要推动家庭托育点健康发展,至少要解决三重难题。一是家庭托育点缺乏环境安全标准。其次是卫生保健要求难以达到。第三是人员资质难以把控。

家长们的这些担忧,在此次的征求意见稿里得到了回应。比如应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监控录像资料保存期不少于90日;婴幼儿人均建筑面积不应小于9平方米等。另外,在此次的征求意见稿里,家庭托育点照护人员的准入条件中并未提到专业证书等,但具体要求具有保育教育、卫生健康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受过婴幼儿保育、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急救和消防等培训;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史;无犯罪记录。

“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对家庭托育点进行规范,未来家庭托育模式将走向合法合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但要想真正化解婴幼儿托育市场的供需矛盾,还需通过专门立法,形成多种模式并存的托育照护体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真正实现幼有所育。

比照成年自闭症儿童如何走出托育的“灰色地带”,除了已经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连锁托育机构经验的惠灵机构,目前来说,“家庭式婴幼儿照护,原幼儿园老师,蒙氏教育理念”“全职妈妈,帮带娃,可日托、半托”……目前征求意见稿里并未对家庭托育点申办者的身份有限制,这吸引了一些宝妈,希望将“家庭托育”作为创业项目。

这种吸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难点则在于数量稀少和费用高昂的托育费用和越来越多的已然长大却又无法进入普校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显著和急切。

到了学龄期,绝大部分康复机构和医院就不再招收自闭症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也无法再继续享受各项福利政策特惠和资金补助,患儿家长着急想要给孩子继续进行康复训练,也想给他们找一个将来全生命周期可以依托的场所,奈何现实总是让他们处处碰壁。

国内也有一部分关于大龄自闭症人士的托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可是目前看来,能够真正成功运营和实现盈利的少之又少。

而社区及家庭托育目前和长远来说,无疑是更符合自闭症家庭居家和社区养育及康复训练、社交融合的,但是难点则在于,征求意见稿的第三条提到,举办家庭托育点,应符合地方政府关于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的有关规定,并向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申请注册登记。登记名称中应注明“托育”字样,在业务范围(或经营范围)明确“家庭托育服务”。而《民法典》规定,“住改商”必须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只要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人不同意,就不得改变住宅用房的用途。

有想创业的家长咨询了当地的工商部门,得知以住宅性质去办理“家庭托育”的营业执照,目前还行不通的。但还有一个“灵活”的方式:征得小区内相关业主的一致同意,才能以自家住宅作为托育场所进行工商登记。“这很困难,毕竟有的邻居会嫌托育点扰民。”

除了营业执照,消防和餐饮的资质问题,也让创业者望而却步。

另外,不管是机构托育,还是家庭托育,成本始终是运营难题。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其中部分关于收托人数、照护人员与收托人数比例的设定标准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托育点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每一名照护人员最多看护3名婴幼儿。

有创业者谈到,“家庭托育点的规则必须明确,并且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去做,而且会把它做得很好。”

孩子何以托“孤”,是最让大龄自闭症患者家长担忧的事。

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工作人员冯丽媚告诉记者,大多数大龄孤独症患者仍由年迈的父母监护、照顾。目前来说,解决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设立特需信托。目前,有些公司的特需信托是30万元起步,有的门槛更低,还可以通过遗嘱的方式将房产等资产导入到特需信托中来。

二是社区家庭模式。社区家庭是针对心智障碍者的一种特殊托养形式,由3~5位心智障碍者按照他们各自的意愿选择伙伴,大家长期生活在一起。白天,他们在各自的机构参加活动,晚上回到房间,大家一起吃饭、看电视,每个家庭配备一名助理,负责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这种模式目前在广州也有一些机构在尝试。研究表明,这是比较能保证生活品质的一种模式。

三是寄宿制的康复托养机构。孤独症群体不像其他障碍类型,孤独症孩子需要的是专业的个性化服务。现在一些类似养老院的托养机构还停留在解决孩子吃穿的层面,很难兼顾到孤独症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家长也不太放心。

四是医养结合方式。即成年孤独症患者长期居住在政府所办的福利院等机构。

五是和亲戚签订托管协议,将孩子托付给可靠的亲戚照护。

唯此,真正在政策的特惠中,自闭症儿童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缺人!这类人才,缺口达200万→
我们问了近200位家长:你家孩子为啥不送托育?
0-3岁入托率不足6% 我的娃谁来带
托育是什么?托育与幼儿园有何不同?
失能老年人在家就可享受专业照料
“新时代 新托育”托育服务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王培安致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