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自然环境中训练,对自闭儿能力提升有多重要?||故事·星儿摘帽记(三)

永远不要

家有自闭症孩子,无异于接受了一个晴天霹雳,为了患儿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最终融入社会,不仅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体力,更耗费的是无止境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很多星爸星妈因为耗光了家里的积蓄和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之后,依然看不到太大的希望,于是就走上了令人绝望之路。然而,也有部分星儿家庭,当他们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以及智力发育落后,需要康复训练之后,他们能够很快调整心态,积极地去面对和迎接上天的不公,最终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和不断付出的爱,带领孩子开创了新的天地。

正如自闭症专家邹小兵所言,只要家庭环境适应,父母有清醒的认知,陪伴孩子不断的训练,依然可以让自闭症孩子摘帽。而且已经见到越来越多在家庭环境中走出自闭症,并且摘帽的孩子,最终融入了社会。

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了《故事·星儿摘帽记》专栏,不定期选取来自首期十个不同自闭症家庭的感人故事,通过对他们身边父母及亲人带领自闭症孩子走出自闭,融入社会的故事,给更多星儿家庭带来更多经验分享与成功方法。彼此借鉴,调整心态,带领自闭症孩子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一起迎接新的光明。

尽管前途漫漫,但是只要敢于正视,我们相信,自闭症将不再是世界难题,自闭症家庭也将在不断的磨练中练成铮铮铁骨,自闭症孩子同样是最优秀的!

关于自闭症孩子如何融入,如何学会独立,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过论述。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独立融入”失败后的故事,也通过这个故事让星爸星妈看到更多可行的选择。

这是千万个自闭症孩子家庭的故事中的一个。

从最初的绝望茫然,再慢慢到接受事实以及选择最终的陪伴,守护自己家里的“星星的孩子”,他们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煎熬。

本期,选摘的《故事·星儿摘帽记》第三篇。

——编者按

据《华商报》报道,李可永远也忘不了女儿欢欢第一次被医院诊断为智障儿童时,自己和妻子遭受的沉重打击。那时,欢欢一岁多。一次,女儿重感冒去医院看病,医生把他叫到一边,在问了孩子一些情况后,医生告诉他:“你家孩子的智商可能发育迟缓。”李可说,现在想起来,医生就是想告诉他,“你家孩子脑子有问题”。后来,医院的诊断定性,欢欢属于自闭症儿童,那是李可夫妻第一次听说“自闭症”这种病症。

那时的李可和妻子虽然对女儿的问题隐约感觉有些异常,但因女儿才一岁多,咬字不清、谈吐不顺畅也在情理之中,他们总以为那是孩子年龄还小的原因,等大一些可能就会好。那次诊断结束后,夫妻俩仍旧抱着“孩子也许问题并不大”的希望。但等到欢欢两岁多时,他们才真正敢于去面对这个问题。

“没办法不面对了啊,”李可说,和周围的孩子一比较,他明显发现女儿的情况很严重,周围的孩子会跑、会跳,语言交流非常顺畅,但欢欢只能讲简单的词汇,句子也连贯不起来。而且,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欢欢两岁多才学会踉踉跄跄地走路”。

欢欢与周围孩子的差异,也使得李可夫妇起初对孩子极度的没有耐心,“那个时候真的很无知,”李可说,每当孩子做事慢,在家里一生气就搞破坏时,他和妻子就非常的急躁,他们想像教育正常孩子那样来教育女儿,但发现很失败。愤怒的时候,他也动手打过孩子,因为欢欢是个女孩子,他认为,她可能会听话一些,但实际上孩子一点都不领情,对父母交代的事情基本上是没有反应的。

李可起初也没耐心,经历了种种的曲折和弯路后,他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很无知,“独立”的尝试失败后,他毅然地选择了陪伴。

欢欢也上过幼儿园,但基本是断断续续,根本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欢欢8岁时,李可夫妻终于下定决心将孩子送入当地一家特教中心,如今,欢欢已经23岁了。

从起初不能够接受孩子的情况,到现在不得不接受,李可形容自己和妻子已经“身心俱疲”。欢欢20岁时,行为还像个孩子,“现在也是”。在特教中心,欢欢刚开始是周托,夫妻俩一周接送孩子一次。起初,欢欢很不情愿去学校,后来才渐渐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但这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顺畅地去学校”。李可说,每当周末快结束时,他和妻子都要格外照顾到清清的情绪,尽量不惹孩子生气,以保证在送她去学校时能高高兴兴地走。

欢欢还有一个妹妹,每当妹妹买了新衣服时,她都想要,所以,每次在给小女儿买衣服时,李可夫妻都要考虑给欢欢买一件。欢欢渐渐长大,“但看起来心智还停留在六七岁的状态”。欢欢还喜欢看动画片,热衷于玩智能手机,有时还用牙齿咬,内心极度的焦躁。每逢这时,李可就想上去阻止,但没用,“你一离开,她还这样做”。家里的电脑已经很久不用了,没事时,欢欢会坐在电脑主机前抠键盘,直到所有的键盘脱落。

看着渐渐长大的清清,李可也心急,他和妻子也尝试让孩子独立。有一次,他带着欢欢去公园,为了考验欢欢,他故意躲起来,躲在能看见孩子的地方,想看孩子接下来会做什么,他最终很失望,因为欢欢看不到他时,神情虽然很焦虑,但绝不主动和周围的人说一句话。

那时的李可多希望欢欢能主动问周围的人一句话,但那样的情形并没有出现,最后李可不得不主动走出来。见面的刹那间,欢欢迎上去神情很喜悦,她说:“爸爸你去哪儿了,找见你了。”那个时刻,轻易不流泪的李可落泪了。

现在,李可再也不做那样的实验了,他和妻子已经商量好了,等到小女儿考上大学后,他就和妻子带着欢欢去乡下生活。他们要陪着欢欢,直到有一天不能再陪孩子。想到未来时,李可只有这个打算。

回归田园,这样的打算曾经是古人和都市现代人最向往的田园生活。

对于自闭症家庭来说,回归依然是一个永远值得讨论的命题。

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生活化的自然训练,或许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用刻意的去教导孩子变成一个普通人,首先父母把孩子就当成是一个普通人。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很难,能够做到就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不去做,永远不会有变化。如果去尝试,在适合的环境中,有适合的方法,也许不失为一条可以选择的自闭症儿童尤其是大龄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之路。

之前有很多观点指出,自闭症孩子区别于普通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社会性的的缺失,导致自闭症孩子学习和发展困难。因此,“康复”、“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会和普通孩子一起玩”成为众多自闭症患儿父母所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但是,经过了那么多的康复训练和与正常孩子的交流沟通后,很多父母依然半途而废,失望而归。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的社会性教育,从而无法使孩子回归人之本性的进化。

那么,社会性到底在哪里呢?其实,社会性就在孩子的生活实践中,这就是自闭症孩子社会性教育的“秘诀”。

正是在大量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做事锻炼的孩子,比较起其他孩子,更早地具有了“当家”的社会性水平。

一个正常人的社会性生长,尚且需要在扎根于生活实践中,那么,对于有社会性发展障碍的自闭症孩子来说,要填补他们在社会性发展上的巨大缺陷,这就需要给他们更多生活实践的机会。

为什么在自然环境中做事,会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因为,自然环境中到处是社会性教育的机会,生活中,到处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会功能。

比如,可以在家里拖地、收拾屋子、洗衣服,即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让孩子拥有体验自己做事的能力,无论做的好与坏,都是一种在自然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和锻炼。除了在康复机构的强化训练外,在家庭和自然环境中,在做事的过程中,孩子理解了事情的过程和所能达到的结果,并且能够解决问题,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在让孩子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是在促进他们向社会人的转化。

最后,我们说的归回自然,并不是归因田园,与世隔绝,而是要最大限度和最自由地接近自然生活环境,而不是将孩子封锁起来,不与外界人与物接触,而是勇敢地走出去,走进去,才能实现真正的归回和转变。

(注: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蜗牛世界观】

普及自闭症知识,助力星儿快乐成长。

携手国内知名自闭症康复机构和自闭症领域专家及特教团队,致力于打造自闭症儿童及特需儿童信息资讯服务平台,为中国千万星儿家庭提供最实用的自闭症康复知识,政策解读、视频及音频和图书资料精选。

新浪微博:自闭症星联盟

抖音短视频:蜗牛世界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退烧奇方,立见奇效
有了这个5个妙方,几乎可以搞定世上所有的痛风了,总有一个适合你
我师父的家传秘方,绝对有效,不要因为平淡无奇就瞧不上,那就吃大亏了
头痛秘方(立效散)
【民间秘方】一次治愈所有结石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三五)菟丝子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