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美纳雍】探秘锅圈岩

探秘锅圈岩

蒙鹏

纳雍乡镇的名字有些是很土的,比如锅圈岩。

据说,锅圈岩的得名源于乡政府所在地形如锅圈。锅圈岩小镇以十二生肖所对应的午日来赶场,原叫马场乡。在整个毕节,叫马场的地方很多。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其它地方重名,更名为锅圈岩公社。

因为重名,闹了不少误会。

早些年,一位锅圈岩人从贵阳回锅圈岩,看到马场车,也不多问一句,以为是纳雍的马场,就上了车。上车后该同志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到司机喊马场到了的时候,他却傻了眼:这地方怎么这样陌生?一问,是大方县的马场。这位同志此时身无分文,赖在车上不走。司机不得办法,怕出意外,只好找了辆车将他送到一百多公里以外的锅圈岩。还有一位外地人本来是要去大方的马场的,却糊里糊涂的来到纳雍的马场,当时他有点哭笑不得。

因此,纳雍人为了避免误会,总是要在马场前面加上锅圈岩三个字,叫锅圈岩马场,或者干脆叫做锅圈岩。

在纳雍人眼中,纳雍的西部是个落后的地方,人们谈“锅”色变。就像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西部是个落后的地方。

在我曾经的印象里,锅圈岩是遥远的,模糊的。只能从父辈偶尔提到锅圈岩的只言片语中,努力形成对锅圈岩的立体形象。直到后来参加工作,走过锅圈岩,特别是2019年以来在锅圈岩驻村,对锅圈岩的认识,才逐渐的立体、深入、完整。

第一次来到锅圈岩乡,我就想去那个“锅圈”参观一番。说是“锅圈”,其实是个临街的深坑,深不可测。一排房子围着深坑的悬崖边上而建。而房子的另一边,就是繁华的街面。

若是你不知道锅圈岩的存在,你很难想象到,在这繁华平静的街道背面,还有如此神奇的深坑存在。

我沿着去风电场的道路,围着深坑边上找个合适的角度,想瞧瞧锅圈岩的全貌。但是,我无论站在什么地方,都只能看到深坑的一部分。这个适合的地方,始终无法找到。

站在锅圈岩东边的小山坡上,我倒是觉得锅圈岩不像锅圈。从上方夹岩一路奔腾而来的几个山沟,收束成一个山沟后,俯冲向锅圈的底部。整体看来,锅圈岩倒像是个巨大的勺子。夹岩一带是勺柄,而那个巨大的天坑,就是勺容部分。

我一直想下到深坑底部,亲近一下锅圈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与锅圈岩都是匆匆而别。最多,只是站在锅圈岩的悬崖边上,伸长了脖子,俯瞰一下锅圈岩的深处。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同事来乡上办事。事毕,我们相约一探锅圈岩。

燠热的天气丝毫挡不住我们探秘的脚步。

我们围着锅圈边上转了转,询问了很多人,还是找不到熟悉锅圈岩情况的人带路。我们只好先下去看看,上来后再打听情况。还好,返回后我们找到了曾经住在锅圈岩底部山洞里的李少明老人。

从锅圈岩乡政府下来,站在悬崖边上看去,对面深坑的半山腰上有两个岩洞,上面的是官家岩洞,下面的就是李少明老人一家曾经居住的李家岩洞。我们这次要探访的,就是这两个岩洞。

我们顺街面走到深坑左边,循着满是围墙“锅圈”边找了个缺口,沿着一条小路向深坑底部慢慢梭下去。刚开始还有路的样子,越往下便没路了。灌木杂草掩盖住了曾经的道路。山形陡峭,我们走得小心翼翼。

一下到锅圈里来,我们好像离开了现实生活,仿佛走进了一个远古的奇幻世界。

下了没多远,左边突出的山体没了,出现小长一块平地。我们沿着平地走去,抬头远望,官家岩洞在上头,李家岩洞在下面。

我们决定先探官家岩洞,再探李家岩洞,最后到坑底去看看。因为,我们在半山腰上就看到,坑底上游有进出的小路。

在官家岩洞正下方的悬崖上有一块巨石。巨石的上方已和崖体裂开,下部却还连着。巨石上方,是一根挺立的石柱,就像梵净山的蘑菇石。

我们沿着巨石与崖体之间裂开形成的小路,爬上巨石上面,一睹石柱雄姿。石柱是风化石堆积而成的。风化石之间,满是裂痕。有的石片,看起来摇摇欲坠。上万年了,却屹立不倒。

我一直在想,除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它的任何力量都无法创作这样的杰作。

离开了石柱,我们继续往上爬去探秘官家岩洞。

最先看到的是洞口边高高的石墙,以及洞口右边碉堡一样的东西。打磨过的石头虽然没有填料的粘连,却也严丝合缝,坚固整齐。

“碉堡”上布满了藤蔓。仔细一看,藤蔓之下,有个洞门。原来,这是山洞的入口。进入洞门左拐,就进入了山洞里。“碉堡”的不同方向都有暗孔,既可瞭望,又可射击,设计精妙。

洞口的石墙高高耸起。有些地方有被破坏的痕迹,但相对还算完整。站在石墙上望去,对面是绝壁。绝壁之上的人家,以及沟底的河流一览无余。

洞内是一片斜坡,高约数十米,阔约数千平方米,还算宽大,可容千余人。沿着右边的石梯而下,但见斜坡上有两个平台,平台后是一块巨石。

据说,这个岩洞是当地官家吗鸠家修建的,因此叫做官家岩洞。而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已不可考。从岩洞的构造来看,多是为了军用。

那两个用石块垒起来的平台上面,曾经修过两幢木房子。如今,木房子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了两个平台。

那巨石是个庞然大物,长数十米,高十余米,将岩洞天然分成了前厅和后厅。我暗自纳闷,这样的巨石是如何形成的。

绕过巨石,后厅一片漆黑。我们就着微弱的手机电筒灯光,一步一步的向后厅深处走去。最终后厅深处湿气增加,脚下一滑,我们不敢深入。但是,借着微弱的灯光,我们还是看出了后厅的大致范围。

据李少明老人介绍,洞内以前石钟乳很多,人们不断将石钟乳敲走,现在洞内已经很难发现石钟乳。但是,洞内石头很多,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洞口石墙的用料,都是就地取材,无需外运。要不然,从其它地方运石头上来,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

后厅后面岔洞较多,可通往治安村下面。洞内有个地方有个天窗,人们在天窗附近曾经熬过硝。熬硝用的煤,就是从天窗上面吊下去的。在那个工业不发达的年代,贵州人有在山洞里熬硝的习惯。如今,工业发展了,那些曾经熬硝山洞,早就废弃了。

平坝村的赵贤忠老师介绍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每逢马场赶场天,人们喜欢成群结队到官家岩洞里玩耍、谈恋爱。玩耍的就在进门的洞厅里。洞厅里的石头上、地面上,被人们梭得滑溜溜的。谈恋爱的,则成双成双的走进宛如迷宫的内洞。

进洞之前,要备好电筒,在街上买上几对电池,做好充分的准备。人多事多,时间一长,洞中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因此,政府为避免打斗事件再次发生,禁止村民进洞游玩。官家岩洞热闹了三年之后,再次归于沉寂。官家岩洞门口那明晃晃的进洞小路,也逐渐地消失在荒草之中。

离开官家岩洞,我们小心翼翼地巴着松软的斜坡,下到距离河底不远的李家岩洞。其实,李家岩洞是个无名岩洞,因为李家在此居住,为了叙述方便,我才称之为“李家岩洞”。

关于李家岩洞,20年多前纳雍张品曾去探访过,在《初识锅圈岩》一文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锅圈里的人家”的房子,很有点四合院的味道,先进了三道门,才看见房子,房顶没有盖瓦,也没有盖草,却有岩石延伸而出,将房子严严实实地罩个完整。房子很大,约有十多间吧,每间形状又都各有相同,依岩而筑,顺其自然。主人很热情,引我们又过了四道门,走进一间屋子,拿出酒要我们转着喝。闲聊中得知,这里住的是李福银、李先华父子两户人,十多年前,一场大火将原来的房子烧个破烂,因无钱修复,便将剩下的材料搬来这里重新构建,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房子可以不盖。喝了两转酒,我们又钻了几间屋子,发现每间屋子除了有一笼很大,燃得很旺的烧煤火炉外,又都有一堆燃得很旺的柴火,问及原因,说烧煤的火炉没有火烤着舒服。唉,烧煤的火炉在一边尽情地释放着光和热,一家人却又都围着火席地而坐,再加上屋子里的摆设,不得不让人油然而想起教科书上的“山顶洞人”。打了一转烟,告辞。至远处,回头,“白岩深处有人家,”恰似一只蝙蝠紧贴岩壁。

如今,李家岩洞早已不再住人。在政府的帮助下,李家搬出了岩洞,告别“山顶洞人”般的生活,住在“锅圈”的四周,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下到李家岩洞,石墙外路口边的一个简易厕所,似乎述说着这里逝去的时光。石墙上镶嵌着一个木棒钉就的小门,门上的一把铁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透过木棍间的间隙,我们窥视着这里的主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木门之内,一切痕迹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些高高矮矮的石墙,静静地矗立着。看得出来,这里曾经的主人,时常来回访过,打扫过。他们早已习惯了如今的生活,似乎又怀念这里的往日时光。

参观完李家岩洞,我们下到“锅圈”的底部,想查看“锅圈”底部的水是怎么消失的。只看到那一股细小的流水流进“锅底”的沙子里,便不见了踪影。

于是,我们顺着小河,逆流而上,想回到“现实生活”中。不多远是一片竹林。看着那一排排齐整整的竹子,河沟边保存完好的石坎,我猜想,这里以前有人居住过。

我的猜想很快得到了证实。一位抄近路,在附近采药的大妈说,这里以前确实有人居住过。她家以前就居住在“锅圈”的半腰上,如今新房修在对面的“锅圈”沿上。

虽然有了新家,但大妈还是时常从锅底抄近路,到旧居里看看。就像李家岩洞的李家,时常在拾掇山洞里的居住一样。

那份感情,外人无法读懂。

20208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秘以色列30万年前神秘岩洞
90后姑娘探秘岩洞独户人家,世外桃源般的居住环境,真令人向往
普陀山悬浮巨石探秘
航拍纳雍,你绝对没见过的震撼!
探秘使人起死回生的劳狄斯圣泉之谜
加州纪行2022-5 探秘古老的岩洞繪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