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洛河上游民居建筑风格发展盘点(图)

      南洛河上游民居建筑风格发展盘点(图)

                             吴琼

   《山海经》曰:“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即此。” 

    南洛河发源于洛南县洛源镇冢岭山(古灌举山)龙潭泉。 横穿洛南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县城正北)、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县、洛阳、偃师等县(市),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

   “南洛河上游”主要指洛南县境内。洛南县地处秦岭东南部,是陕南三区几十个县(市)唯一在地理流域上隶属黄河流域的地区,其地域民居建筑风格和陕南其他地区迥异。该文(图)本着搜求、保护、保存资料之目的,对建国初期(其实包括解放前很长一个时期)至今广大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发展史做以梳理盘点。

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民居主要以夯土为主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六十年代以至解放前,广大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以夯土立墙为主。这个时期的民居建筑以当地河道、山沟的原始圆石做基础,基础之上用特殊的夯土工具做墙,为了墙体的坚固和韧性,在打夯土墙体时,在夯土中间放上树枝或者芦苇,相当于今天在水泥墙体里放置的钢筋。墙体做好后,上面木料做架,檩,椽,掺子(杂木破成的薄片),上边抹泥苫瓦。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是“土木结构”。

土木结构在建筑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俗称“安建房”,就是夯土做墙,墙体做成后在上面用木料,瓦片做屋顶;一种是俗称“立木房”,就是基础做好后,先用木架把房子构架做好,再把房子的立柱包在土墙里而建的房子。前者是穷人盖的房子,比解放前的草庵子房档次要高;后者是生活比较富裕人盖的房子。

二,七十年代民居风格和特点是在土木结构上添加了蓝砖元素。

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有所提高,在新建的住房和门楼上,土墙的基础上加进了传统炉窑烧制的蓝砖元素。其构件主要体现在基础之上一尺和屋檐之下的前后四角“墙四头”。整个土建的基础上因添加了蓝砖的方正,白灰的素雅,雕花的古典之美而使整个建筑有了灵性,就如一个灰头灰脸的少女忽然在脖子上围了一条红纱巾般让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民居因添加了蓝砖这个亮点而成为那个时期的民居建筑特点。

   八十年代,人们在建新房时,房子的前门面墙体开始用机制红砖,门窗也开始用新样式,门是装板门,不再用厚重的户枢木门。窗子也用上镶装玻璃的新式窗子,纸糊格子窗暂次退出。所谓“窗明几净”应该是那时候的写照。这样的建筑是整个砖木结构建筑的过渡。当时称“砖门面”。

“砖门面”又比“砖四头”更体面一些。

三,八十年代后期民居风格和特点是,机制红砖代替夯土做墙体,机制红瓦代替小青瓦做屋顶

八十年中后期,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掀起了解放后的第一次拆旧建新高潮。房基不再是没棱没角的圆石,而是开山辟地的片石。这种石材有棱有角,加上水泥代替了稀泥成为灌浆的主料,房屋基础更牢固。墙体已经整个用红砖(机制砖)砂浆,屋顶木料,但是比原来更阔大(俗称“五檩四椽”)上面用机制红砖(也有用小青瓦的)覆顶!这个时期的建筑特点是“砖木结构”。

八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民居建筑在“砖木结构”基础上有稍许变化。前期是在红砖墙体基础上覆上水砂石,水砂石墙面上可以雕上梅兰竹菊等图案;后期人们在砖体上贴上漂亮的瓷片,在阳光照耀下,远远望去刺人的眼。而主人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和效果。当然,瓷片上有迎客松,也有贴于楼门两侧的狮子等。

四,本世纪初到如今,特别是五六年前,即2010年前后,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洛河上游地区广大农村和全国一样,城镇建设和农村民居建设步入块车道。

在整个农村,民居建筑向着二层楼房看齐。只要建新房,全部是砖混墙体,外贴瓷片,小青瓦做房顶,不锈钢做护栏。大多数民居都有了院墙,按在院墙上的楼门和主房的建筑风格一样,翘角飞檐,朱门铜扣,彰显出富贵和大气。

民居建筑有向城镇单元房看齐的趋势,在建筑布局上一改多年形成的单间格局,而是设计之初就把二楼建造成单元房格式。房间家具布置和电气化与城市无异。太阳能热水器,洗澡间等等设施和城镇一样。在个别农村,那些外出挣了钱的或者在外做了官发了财的老板,在老家也修建了漂亮的别墅。

而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边远山区的交通不便的农民政府启动移民政策。民居已经和城市现代建筑融为一起。正在建设的移民新村。

人类从一降生到这个世界,第一需求是“食”,第二需求才是“衣”。只有在解决了“食”和“衣”的基础上,才能在“住”上投资。而“住”上的投资远远大于“食”和“衣”,故而,“住”上面的投资大小和发展变化更能体现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物质财富增长的速度,也更能衡量一个国家执政者执政水平的高低,“住”的变化也是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风向标。

而另一方面,嫁女择婿第一程序“看家”,更是促使人们在住房建设上向潮流跟进的一大主要动因。

图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安建房”

图二,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立木房”

图三,保存相对完好的土木架构房屋和夯土院墙。从院墙上望进去还有人住。

图四,土木结构的楼门。

图五,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安置点土木结构房子。

图六,蓝砖雕花的土墙砖“四头”

图七,这是八十年代初的红砖(机制砖)做的“墙四头”。

图八,这是七十年代的蓝砖白灰土砖结构的门楼。

图九,八十年代的砖门面房子。

图十,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砖木结构房子。

图十一,水砂石或者瓷砖贴面房子。

图十二,本世纪初农村建的二层小楼房。

图十三,鳞次栉比的农村楼房民居。

图十四,正在建设的移民新村。

       吴琼,喜欢摄影,旅游,读书。民俗民居民风探究和书写。

来源:陕西都市快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福建古建筑-建筑材料与装饰
【凝固华章】正在消失的建筑——“红砖民居”
英式建筑风格
20套英式风格豪华农村别墅, 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出砖入石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