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得岁寒风骨在
留得岁寒风骨在

文/李昱坤

六十花甲,耳顺之年,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尚不至白发盈颠,但半生时光已过,这年纪的人,大抵听得进溢美之言,詈骂之声,对生命的理解,也更接近“虚静”。六十年是个很神奇的期限,当年周文王著成后天八卦与六十卦三百六十爻,后天六十卦成六十甲子,成甲子六十年为一周期。鲁定公十三年,孔子自定公九年出仕,弟子公伯寮叛师而谗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孔子,说:“季孙听了公伯寮的谗言,已对子路有疑忌。但我的力量还能把此事向季孙陈说清楚,让季孙杀了公伯寮,将其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若将行,这是命。道若将废,也是命。公伯寮怎么扭得过天命呢?” 那时孔子近六十岁,这般豁达的心,是“六十耳顺”。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文,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谷文达先生刚过耳顺之年,对于中国艺术的传统,谷文达生于斯长于斯,艺术创作总体分有三个时期,刚开始制造伪文字水墨画,水墨行为艺术和水墨装置艺术,这是第一时期。从八十年代初到离开中国之前。第二时期开始,直接研究物质材料世界。第三时期,最本质及最能打动人的不是普通的物质材料,而成了人体物质本身。第四时期是他把视点转向大地艺术以及园林。1983年谷文达在中国刻了第一枚伪汉字的图章,走上了立足于传统来反叛传统的传统这样一种道路,也就是观念性水墨的道路。1987年谷文达涉足装置艺术。后来移居美国,使用头发胎盘粉,血液等元素进行创作。对多元文化冲突误读,以及一些涉及政治性敏感层面的问题进行探索。在谷文达的《俄狄浦斯》系列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联合国所呈现的人类大同文化的理想,《中园》是一种中国文化与地产的结合。《碑林·唐诗后著》系列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状态,《天象儒石》系列表现了一种文化的深刻性。谷文达先生从八五美术思潮时期起,向西方艺术挑战,向传统艺术挑战,但是传统的基因始终贯穿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他始终在尝试,阐述自己的东西文化。前几年有人采访谷文达,聊到艺术追求,他说过:“使用什么材质,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直都在探索,你做的是不是别人一直都没有做到的东西,是不是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向更深远的层面推进,达到我能力所限的极致。”极致包括两种,一种是他出生于中国,而且他的经历是当时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一个集体回忆,也就是他们一同经历了八五美术思潮,谷文达,在这个思潮当中走上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之路,最终在这条路上做出了不菲的成绩,以至于有人用文化侵略者来形容他。第二个极限就是应对西方艺术的挑战,在八五美术全盘西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状态中,谷文达和徐冰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全盘西化的状态,后来出国,他在西方文化的路上探索越来越深刻,一个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底蕴的海外华人艺术家,在创作语言上的不断尝试,尝试用东西方艺术的形式来阐释文化的对立和存在,这成为东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个案。

 


《天象儒石》局部     

形容谷文达先生国际化的艺术经历,最准确的应该是费孝通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她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主张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还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以小见大,从人口较小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共同问题。谷文达出国后,对于中国元素创作中的选择,自然是基于一种文化自觉的内心形态。谷文达在西方创作着符合自己身份定位的双重视角的当代艺术,文化自觉就是他在国内国际上的立足点。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在不同文化间,知己之长晓他人所长,己欲立而立人,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彼此放在一个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局面上来,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文化自觉需要,艺术家首先认识自己的文化,其次是需要他们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最终要求能够在这个以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适应,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文化自觉。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学术自觉,要求学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其实学术自觉和文化自觉符合艺术的定义,也就是不断用艺术去涵盖和描述这个多元的世界,所以世界不断在变化,艺术也在不断的变化。

其实本土意识的核心还是民族文化意识,不同时期和不同个人身上所表现的不同的时代意识和主体意识,时代和主体意识与本土意识发展相冲突,就会产生变化,衍生出新的东西,诚然,艺术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必会式微,会日薄西山,自行结体,它也会分离,会生发出新的艺术。在中国历代的美术史上,如何把画画好大概是表达一切艺术精神的手段,人们为了这个如何把画画好的目标锲而不舍的努力。真正的艺术精神背后所体现出的是时代精神,虽然时代精神是很久之后黑格尔创造的词语,但它的确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同时代的关系。近几十年才有的时代背景所带来的时代意识,以及给当时艺术家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所塑造的主体意识,是促成这种变化产生的源头,本土的民族文化意识给了他们方向,所以就出现了徐冰的《天书》,《鬼打墙》,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等一批作品。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文,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必先言耻才可走圣人之路,而非形式上的好古,这在今天面临着我们日益失去的传统,面临着我们生活着的写中国字、说中国话的当下时代,面临着这种深入骨髓的传统,谷文达先生,站在对立面,给了时下年轻人一种非常明晰的启示,其实每个中国艺术家都生活在一个有着完整的艺术体系的国度里,在今天讹躁而多元的艺术界,原生文化如同树干,基于东方的传统,有足够的营养,长出粗壮的主干,无论怎样都会枝繁叶茂,形成气候。所以谷文达先生始终站在传统的东方做着最世界性的事情,但他始终保持冷静,萨义德说:“世界上觉得只有家乡好的人实际上只是一个孩子,发现所有地方都像家乡一样的人已经长大,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才真正走向成熟”。事实上确实如此,离自己的家园越远,越有机会对形成作出自己的认识,“生活在国内你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中国人,因为你周围人都是中国人,你的对比物都是中国人,你不会去思考中国人这个问题,因为本来就是中国人。当你到了国外,你周围的一切都在提醒你“你不是一个在这土生土长的物体,这里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就是促使我有欲望去突破文化的界限,人种的界限”带着这种优势,他创作了《联合国》等系列作品,也的确,近几十年,有了基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便未曾迷失过,稳稳的立足于传统“中国”的主干上,这正是当下我们这代年轻艺术家所需要的精神, 80年的时候谷文达就说过“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反传统,而是向现代派挑战,反现代派,为现代派艺术挖坟墓。”诚然当下的年代和三四十年前二十多岁的谷文达时代已经不同,艺术已经脱离文本而多元存在,全盘西化的八五美术已经走过第一个三十年。今天的《天象儒石》,看着这位留着辫子,身着长袍的中年人在石头上书写,那份执着中体现出来“文化自觉”的厚度,作为年轻人,我大概只能仰望,高山仰止,其思如洪钟,却大音希声。我想起了一个词——“风骨”。

谷文达先生工作时

“风”与“骨”的合并,是一个传统的过程,艺术表达的情感为风,如讽刺,歌咏。骨为提取,如骨法用笔。如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中如是说:“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这是一个传统文人品质气化的过程。

《东方》杂志,曾经用谷文达先生的肖像做封面。对于这个一直以来只关注亚洲传统艺术的杂志,谷文达先生的肖像说明了他们基于谷文达给予传统的一种肯定。确切的说,是一种思考方式。

对于为现代派艺术挖坟墓,二十几年后,谷文达这么解释“并不是“攻击“西方当代美术,而是用我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其他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交流决定了当代美术。至于我当年赴美时如次自信的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艺术家,精神上的坚韧不拔,能使他对未来的艺术道路有清醒的认识。精神上的坚韧,比艺术家所佔有的文化信息量更为重要。因为文化资讯来自阅读,也比艺术家的知识程度重要。因为这两者都基于自信、坚韧的精神、和超越宗教的信仰。”

我想起了李曾伯的一句词,“留得岁寒风骨在,岂烦造化栽培力”。风骨一词原本是刘勰为了规范当时繁杂的文学界所创的词,以此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标准。而谷文达的作品,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更重要的是,谷文达的作品,上至对文化对立的思考,对文化的延伸,对艺术表现生活对探索,下至对人的关注,对生命,战争,自由的批判,谷文达那代人的使命感,以及并没有满足于荣华的艺术家的自觉,谷文达说“中国艺术不是美国人、西方人的娱乐产物,而应是我们血液里流淌出来的精神与生命是风骨,是一种当代艺术家应有的自信和精神。”风骨并非纸上谈兵,泥古不化,有风骨的当代艺术家不多,背后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世界精神。谷文达先生有个理想就是把中国文化推广成为一种世界主流的当代文化,走向国际,如王国维所说“一学既兴,他学既从之,此由学问之事,本无中西”但他清楚西方并不是“国际”,中国元素变成国际语言,实际上和艺术家的努力还有国力有关。

歌德有一句话“当你写了几行好诗,便自以为是个诗人了,其实语言本身很高雅,是语言在替你覃思,替你写诗。”对于中国元素,如汉字,谷文达早期汉字作品的贡献是他书写汉字的方式,这是一种“图载”,除去文字本身的魅力之外,谷文达所思凝聚其中,如文革时期大字报、错字与标记、字的观念融合性等等,这些基于传统元素的思考,支撑起了观念的厚度。这是他出国前的作品,谷文达谈起刚出国时候的困惑,如同一个三角面“一个是纯粹的国粹,在当地成为一个异国情调主义者;要么就是完全忘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完全西方化;要么就是中西合壁”。最终他的答案是跳出东方西方,直接走向世界层面。这和石涛曾经在《画语录》说“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不约而同的形成呼应,所有角度的文化、思想、艺术,最终归于一者,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思维模式。形式上的东西方,实际上只是一个位置和角度而已,对于不同脉路的文化,谷文达以更为高明的艺术手段,将其融入。如他所说,“这个时代就是大变革的时代,怎样把握自己,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和你的作品能不能代表这个时代非常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作品能不能恰如其分的、极具代表性的反应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

如贡布里希所说“越接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短暂的时尚,什么是持久的成就。”的确,对于“文化自觉”,今天艺术的多元和吊诡,已经让人无能为力,手段的增多开辟出了以前从未存在过的可能性,艺术标准成为了艺术的名利场中最宥之不定的东西。对于“风骨”,谷文达所体现的“风”是反叛和挑战,是当代艺术的离经叛道,但风一定要与“骨”合用,谷文达之“骨”,乃是传统之骨,始终有种传统的血脉在其中,析辞必精,述情必显,无论是哪个系列所具备的艺术文脉一定是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基于传统而创造传统。谷文达说“中国艺术的未来与真正崛起还是要从我们民族文化的内在去探寻挖掘。”这是当代中国文人的风骨,我想,这也应该是谷文达先生最值得年轻人尊敬的一个理由。

                                                    2016年7月3日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谷文达:以策略对待在地性,是走下坡路(上)丨AMNUA访谈
谷文达的画作
北京匡时秋拍 | 从世界发现中国当代艺术
视界 | 85新潮:1985年以后的中国艺术家们
谷文达:当代艺术不仅仅是时尚符号,将是当代的主流文化
谷文达的回顾展于武汉合美术馆开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