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大暑:月夜、荷事、冰饮与黄昏的晚晴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今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炎热之气,至此而极。


大暑的三个物候分别是:一候“腐草为萤”,即产卵于枯草上的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土润溽暑”,指气候闷热,土地潮湿;三候“大雨时行”,不确定的暴雨时时落下。与伏暑相关的,无论是闪烁的流萤、暴烈的蝉鸣、一场场豪雨、还是漫无涯际的暑热,在让人不堪其扰时,也制造着一种盛大的快意。

暑热至此而极

“热在三伏”,大暑处于三伏里的中伏阶段,阳气蒸腾,原本无形的溽热外化为各种关于炎夏的奇观。清代人“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今人仍旧乐此不疲地以这样的小实验来佐证夏热。南宋名家陆游写“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可谓贴切。
道路上波动的热浪让车流、行人乃至远处的楼宇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缥缈,古诗中写:“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热浪好像随时会幻化成无边无际的炽火。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古典小说中常安排故事在酷寒或酷热时发生,“雪下得正紧”,助长了林冲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的决绝;与之对应的,《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携众人押送生辰纲,正赶上一个三伏天气: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但见:热气蒸人,嚣尘扑面。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四野无云,风寂寂树焚溪坼;千山灼焰,剥剥石裂灰飞。”

白胜装作酒贩,重复“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歌谣,引诱杨志一行人买酒,将众人迷倒,截取生辰纲,这也成为杨志命运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白胜伏暑日以酒引诱杨志一行人

《红楼梦》中,也是一个让人心浮气躁的盛暑之时:“又当早饭已过、各处主仆人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之时,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直到走到王夫人的住处,看到犯困的金钏儿,逗金钏儿说要向太太讨她,并狎昵地“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一丸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

金钏儿回嘴:“金簪子掉进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你往东小院去捉环哥和彩云去”,几句话激怒了佯装睡觉的王夫人,王夫人指责金钏儿带坏了宝玉,将其赶出大观园,并导致她含羞跳井而亡。


中国人一向喜欢那些中正典雅的节气与物候,二十四节气中唯有大暑、大雪,以其天然的酷烈冲击着人的一切感官,生发出一种迥异于含蓄之美的壮怀激烈。一切事物“至此而极”,游走于失控的边缘,如上文所述,身体感受潜移默化地动摇着心智,而暑热之无法排遣、不可消散,更在演变中变得神秘而传奇。

《山海经》中描述神秘的寿麻国,“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西游记》最华彩的火焰山段落,也构想此地“八百里火焰,寸草不生”,以至于“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马比寻常又快,只因地热难停,十分难进。”

吐鲁番盆地的景点“火焰山”

延伸到文化传统中,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规格很高,“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先民感念炎帝让太阳发出了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在“伏日祭祀”纪念中国的太阳神炎帝和火神祝融。

宁夏贺兰山口岩画——太阳神岩画,中国最早的太阳神形象之一,宁夏博物馆馆徽以此为原型设计


清风、月夜、荷事
与黄昏的晚晴

大暑时节,“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一场暴雨铁马冰河般侵来,又很快过去,于是在盛夏的傍晚,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一个个最绚丽的黄昏来到了。

李清照擅写暴雨后的晚晴,以近乎白描的意象渲染出女性心境,真切动人。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中写:“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摊破浣溪沙》云:“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纱幮挂在门上遮阳的纱帐

李清照另一关于盛夏的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无风无雨的傍晚,也动静相宜。

大暑日,北方栾树作为行道树的一种,在风停的夏夜弥散着清香,海棠、金银忍冬已不见芳踪,萱草和月季耐不住高温,这是荷与莲的好时节。

为了赏荷,南方在造园的时候一定要在庭院内凿一方大池,清代陈淏子《花镜·敞室置具》中写:“敞室宜近水,长夏所居,尽去窗槛,前梧后竹,荷池绕于外,水阁启其旁……”,清人张英、王士祯编撰的《渊鉴类函》中记:“唐时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并无时节,故于伏日往来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新荷苞酢,曲水流杯,笙歌通宵而罢。”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是夏日的清赏。

南宋《荷亭听雨图》(局部)

五代十国《荷亭弈钓仕女图》

清《十二月令图轴》

即便是在多写书生妖狐之艳情故事的《聊斋志异》中,荷花也是高洁与理想的存在。《荷花三娘子》的故事中,书生宗湘若被狐狸精迷惑,身染重病,但不忍杀狐女,狐女引宗生取仙妻荷花三娘子:

“宗如言,至南湖,见荷荡佳丽颇多,中一垂髫人衣冰縠,绝代也。促舟劘逼,忽迷所往。即拨荷丛,果有红莲一枝,干不盈尺,折之而归。入门置几上,削蜡于旁,将以爇火。一回头,化为姝丽”,三娘子谨慎矜重,或化为怪石,或化为纱帔,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清代学者但明伦评:“写美人尽于此也。”

《聊斋》影视剧中的荷花三娘子

古典诗词中,也常将“清风”与“大暑”并举,宋代诗人曾几写“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宋代人在笔记中记载:“时暑中,公(范质)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大暑时节,清风与明月的际会,更是赏心乐事。苏轼那篇流传千古的《赤壁赋》中,开篇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全篇清冽透彻,清风明月在,一扫白日暑热。

南宋赤壁图册页的周郎赤壁

夏天总是有漫长的天光,喜欢写夏天的杨万里以诗歌为容器,盈盈地盛满夏日光景。

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他写道:“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恹恹的、静静的夏天,小小的爬虫、路过的孩童、偶然被风吹起的芭蕉,都成为暑热中有趣味的良辰。

“树阴满地日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红楼梦》中喜欢写大观园中的夏日午睡,第二十六回,宝玉中午去找黛玉,站在门口就闻着有幽香从碧纱窗中透出,耳边听得黛玉边伸懒腰边脱口而出一句出自《西厢记》中的句子“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红楼梦》李少红版剧照

烦夏莫若赏夏

也是从第二十六回开始,大观园逐渐进入漫长的夏日,各种消暑的吃食开始频繁出现。

第二十六回,薛蟠过生日,这位呆霸王比划着:“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鲟鱼……”第三十一回,晴雯对宝玉说:“才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

古代人也喜欢冰镇水果,南宋文人写:“房青子碧甘剥鲜,藕白条翠冰堆盆”,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十八学士图》中的“棋弈图”左下角的石桌上,就放置有一个果盘,果盘内装有几颗桃子,还有用于将其冰镇的冰块。《燕京岁时记》云:“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均以冰镇之。”

《十八学士图》局部的果盘

明清皇宫内设有管冰事的官员,谓之“凌人”,专管斩冰、藏冰、用冰等事宜。诗歌写:“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宫女谈往录》也回忆了宫中如何消暑:“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

明代《夏景货郎图》中的冰镇果盘

《红楼梦》中还提到许多消夏的饮子,第二十九回,宝玉和黛玉拌了嘴,气得面红耳赤,把喝下的香薷饮全吐出来了;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王夫人问袭人,宝玉挨打后吃了什么东西没有,袭人说宝玉嚷着想喝酸梅汤,王夫人后来送了香露给宝玉,分别是“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

明代《夏景货郎图》用于盛放各种饮品的杯盏

所谓吃穿用度,消夏的衣服也有讲究,1930年代,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中概括了晚清时,各种材质的夏衫:

三伏天应穿夏布褂,浏阳圆丝细夏布,熨得板平,穿在身上实是清凉。此时穿罗又为勉强了。若仍穿纺绸就百不一见了。在罗和夏布之间,因上朝袍褂穿纱,所以也有纱衫。如实纱、亮地纱、官纱、香云纱等纱类。其中香云纱系丝织软衫,可以直贯纺绸、罗两期,但在夏布期,却算将就。

夏布又有“沙塘月色”夏布为老年人衣料。“月白色”夏布为妇女及四十以上人衣料。又有“门布”,“葛布”为夏布原料,虽然粗糙,入水不倒,但未经漂白,所以坚韧强于夏布,价值亦廉,为一般中下阶层过夏衣料,做长衫短褂,均无不可。

《荷亭对弈图》中人物穿着素色纱衣

其中最轻薄的纱衣在大暑日会经常出现。《红楼梦》第三十回,林黛玉自己哭着,却一眼看见了宝玉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用衣袖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第三十六回,林黛玉在窗户外看到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女性的夏衣

古代绘画中有“消夏图”一大类别,消夏图中主要表现男性,他们中大多是寻幽独行的高士,或放浪形骸之外,或隐于重山之中。在宋人《柳荫高士图》中,乾隆题诗有:“柳荫高士若为高,放浪形骸意自豪。设问伊人何姓氏,于唐为李晋为陶。”

南宋《槐荫消夏图》局部

元代《消夏图》局部

此外,游戏、会饮、赏荷、扑蝶、对弈、发呆……古人总能在盛暑日找到乐子。

会饮

赏荷

童戏

扑蝶或躺平

唐代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写:“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烦夏莫若赏夏,或一叶轻舟入藕花深处,或山居听万壑宋涛,夏日漫长,缓缓生活。

《宫沼纳凉图》 局部


编辑 | 陈逍遥

主编 | 魏冰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的消夏去处
望远行•月夜赏荷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别认为古人很保守,其实穿衣比现代人还开放
没冰箱没空调,古人夏天怎么熬?
论消暑,还是古人专业:冬冰夏藏,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浣溪纱·月夜秋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