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志愿军老战士黄荣森扎根承德深山二十载
谨以此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永远做祖国最可爱的人(6)
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
李小芹
六、执着地奉献
接上期:
连载: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1)
连载(2)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军歌诞生记
奇迹:铁道兵裁撤三十多年了,为何《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却经久不衰?(3)
追求与担当:记《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连载4)
尽展宏图志:《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在兴隆6444的日子(5)
黄荣森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亦是“智多星”、实干家,他的到来给工厂增添了生气与活力。黄荣森开展宣传工作是多方面的,他发现厂里没有人搞摄影,这对于记录历史,教育职工是重大缺憾。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购买了相机和洗印设备,找厂里要了一间办公室作为暗室。黄霄川说:“父亲亲自动手装修暗室,一个人干活不方便时便让我利用休息时间去给他帮忙。暗室建成后,我经常去帮他洗印照片。”
铁道兵六四四四工厂生产区入口。黄荣森摄影。
话说1976年春,一天上午我在办公楼前遇到黄干事,他和蔼地问我有没有空闲时间,那天我恰巧上小夜班,上午休息。他轻声细语地说想请我帮忙,我爽快地答应了。接着,他带我走进办公楼,打开阴面一间办公室,我眼前一亮,这是一个暗室!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我那时不满十五岁,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整天处于“逍遥”状态,平日里经常与同学相邀到天津市内各个“景点”照相,然后钻进同学家的阁楼洗印照片,这是一件让我非常痴迷的工作。见到久违的暗室,高级的设备与我们当年全然不在一个档次上,我兴奋极了,立刻在黄干事的指导下进入工作状态,我们配合默契。偶遇照片显影不均匀时,我便用手指按住颜色浅的地方,让相纸受热,促其尽快显影。黄干事发现我娴熟的动作很诧异,我道出原委后,他非常高兴,答应今后如有需要还请我帮忙。然而遗憾的是不久我便接到调令离开工厂,无缘与黄干事继续合作。
鸟瞰兴隆铁道兵六四四四工厂。黄荣森摄影。
黄荣森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定期将拍摄的照片贴在宣传栏内,以图片形式表扬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展示党、政、工、团活动以及生产情况,为宣传、教育职工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工厂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史料。
广播员魏兰英回忆在黄荣森领导下工作时说:“由于工作需要,1973年秋我从一车间精密铸造调到政治处广播室工作,任广播员兼放映员,宣传干事黄荣森是我的直接领导。我从未接触过广播和放映工作,样样都需要从头学起,黄干事手把手地教给我如何使用播音设备,给我讲广播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引导我利用多种形式配合党的宣传工作。在机关和各车间党、团支部宣传委员的配合下,我每天利用中午播送各单位的广播稿。职工们在喇叭里居然能听到自己或身边人写的文章,感到十分亲切,收效不同凡响。由此,我厂广播工作受到铁道兵政治部通令嘉奖。”
“黄干事的爱人崔阿姨曾当过播音员,她主动给我讲播音技巧。周总理去世后,播送纪念周总理的诗歌和文章数量较多,我不懂科学发声,致使嗓子累得说不出话。崔阿姨听说后,亲自'披挂上阵’,让人扶着她慢慢地移步到广播室,帮助我播音。我发现,崔阿姨的播音非常有带入感,在诵读怀念周总理的文章时声音悲痛、哽咽,催人泪下。”
“放映工作涉及很多专业知识,我这个技术上的'小白’倾注了黄干事很多心血,在此不赘述,只讲一个令我感动的故事。记得有一次晚上我放映完电影,按照规定,第二天上午必须把胶片送到兴隆火车站,办理发送到下一个放映单位的手续。不巧的是厂里运输工作繁忙,无法派汽车把胶片送出。我当时心急如焚,如果赶不上中午12点钟那趟火车,下一个单位当天晚上便不能按时放映,我厂会被罚款。可是,我不会骑自行车,怎么办呢?我去找政治处主任,他说:'我也没办法,你去找黄干事吧!’我找到黄干事时已经是上午10点多钟了,他望着堆在地上装有二十多盘胶片的三个大铁盒子说,东西太多,用自行车驮不行,让我等着他。不一会儿,他从家里拿来在干校做的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字样的扁担,捆好胶片,挑起来就走。黄干事处事的果断和担当令我十分敬佩。因需要按时放广播,不能随行,我回到广播室,心中忐忑不安:从工厂到火车站有八里山路,黄干事的体力撑得住吗?能赶上中午这趟车吗?……我一边放广播,一边想象着他一个人挑着重担在山路上疾走,甚为担心。后来才得知黄干事在半路巧遇回厂的汽车,影片按时送到了火车站。”
工厂的理发室和开水房。黄荣森摄影。
随着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厂里有几十名青工陆续走出深山,考入各类学校,名噪一时的宣传队逐渐因人员流失而解散,每到过年过节时只能由各车间组织节目搞联欢。然而,职工的文化生活不能因此受到影响,必须另辟蹊径,黄荣森为此没少花费心思。
他最先成立的是图书阅览室。1971年我进厂时,不知是谁从县城搞来很多外国名著,这些书当时属于禁书,在青工之间秘密传阅。由于人多书少,一般轮到手会有时间限制,有时甚至要求第二天早上上班前必须传递给下夜班的人看。记得那时我拿到书后常常整宿不睡觉,在被窝里打着手电阅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黄荣森1979年开始筹备建立图书阅览室。
由于条件有限,第一步先解决阅览问题。黄荣森订阅了各种报纸、杂志,购买了画报,在办公楼二楼的会议室设立阅览室。第二步,他购买了很多书籍,将楼下放置杂物的小屋清理干净,门上开了一个借阅窗口,由两名青工义务为职工提供借阅服务。那时刚改革开放,青工们求学若渴,为早日看到新来的好书,甚至找管理员走后门。
1985年7月,六四四四工厂工会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左起:毛伟红、曹桂芝、刘湘丽、刘慧。中间左起:叶满、张立建、黄荣森。三排左起:吴国生、刘铁立、徐建忠。
1984年11月30日,厂里修缮的一座小楼完工,正式提供工会使用。黄荣森辟出一间最大的房间作为图书室,可阅览,可借阅,设专人负责管理。为了方便住在距离厂区较远的二区职工及家属学习,他在那里增设了一个小型图书阅览室。
1984年1月1日,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铁道兵撤编后原铁道兵各单位归属的统一安排,六四四四工厂划归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领导。
六四四四工厂工会主席黄荣森摄于1985年。
对于五十岁的黄荣森来说,此刻又面临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铁道兵撤销了,脱军装是肯定的,但究竟是回原籍济南,还是继续留在厂里工作,需要他做出抉择。他思忖,一是来到这个厂已经十二年了,现在任政治处副主任、厂党委委员,工作驾轻就熟,上下人际关系融洽,几位现任厂领导再三热情挽留,说大家在一起齐心协力,一定能干出成绩来;二是大儿子已成家立业,如果转业回济南,自己的工作组织上会重新安排,可是儿子、儿媳调工作却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三是治疗他爱人疾病的中药仅北京有,济南距离北京路途遥远,今后看病怎么办?权衡再三,他决定继续留在厂里工作。1984年总后接管工厂后,随即进行了机构调整,政治处撤销。5月,工会关系转入承德市总工会,厂领导让黄荣森先行到工会做主席工作,待换届选举后再报承德市总工会审批。工会是工厂与工人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要协助厂领导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基层分会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要关心群众,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黄荣森直至退休,一直在工会主席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倾尽心血,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承德市总工会、厂党政领导和工会会员们一致好评。
黄荣森将书法家孙清铸1986年为其题写的横幅“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挂着家中以自勉。六四四四工厂历来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工作,早在1975年1月便成立了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多次举办初中补习班、技术学习班。文革结束后,国家为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教育断档,全日制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大学、高自考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齐头并举,全面开花。中共中央国务院198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提出“使现有文化程度不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职工60%-80%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和“五年内力争青壮年工人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普遍提高1-2级”,这两项内容简称为“双补”。文件还提出:“使现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职工1/3达到相当于高中或中专毕业的水平”,“使现有高中或中专程度的职工有相当一部分达到大专水平。”
1982年1月,工厂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举办初中补习班脱产学习。1984年工会经过近半年筹备,重新组建职工教育委员会,配备专职教育干事和两名专职教员,整理大、小教室220平米,购买教学用具,正式成立了职工学校,使职工教育常态化、规模化。
曹桂芝夫妇是中学的语文和数学老师,1984年7月调入工厂为青工补课。曹老师回忆道:“1984年以前,工会仅有一人兼管职工教育,'双补’速度很慢,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在黄主席领导下,我们夫妇和另一位刚调来的老师成立了职工学校,专门集中精力搞'双补’。当时工厂尚有194名符合'双补’的青工,为按质、按量、按期完成中央下达的'双补’任务,在承德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举办了四期初中补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形式。1985年底,青工初中文化补课全面完成,开始进入职工技术培训和高中、中专水平的教育。1986年,我们分八批进行职工技术培训,参训人数428人次,圆满完成'双补’任务,经教育部门验收达标。文化补课后的青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纷纷提出要求进入电大、业大和高自考进一步深造。黄主席带领我们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在厂内举办了电大1986级企业管理中专班,有十几名学员。组织高自考辅导班,有五十多人参加。很多有志青年取得了相应的毕业证书,提高了技术水平。1987年职工学校划归劳资科管理。”
黄荣森书法作品:“腾云飞翔”书祝我厂生产发展诸事兴旺,1983年4月于八楞山。
1984年是铁道兵六四四四工厂建厂十五周年,8月7日,黄荣森亲自创意、设计、指挥布置的“厂史展”正式开展,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了全厂干部职工十五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鼓舞大家今后在总后勤部的领导下继续发扬铁道兵精神,为我国军工事业做出新贡献。
为活跃职工业余生活,工会除了设图书阅览室、教室、音乐厅、俱乐部等,还定期开展诸如联欢会、歌咏比赛、运动会、各类球赛以及爬山、拔河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山沟里的铁路军用专线。黄荣森摄影。
1984年底,承德市总工会评厂工会为“优胜工会”,颁发奖旗;1985年底,承德市总工会对厂工会做了全面验收,评为“合格职工之家”。
1983年和1984年,厂工会举办的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收到极好效果。从1985年起,工会决定每年搞一次展览,职工们纷纷利用业余时间加紧练习,争取拿出最好的作品参展。1986年10月14日,由黄荣森任会长的厂文化艺术协会成立,承德市文联、书法协会的领导和来宾一行六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对工厂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了具体指导。协会下设书画、摄影、集邮三个协会,共有会员72人。至1990年,工会又举办了六届文化艺术展览,除书法、绘画、摄影、集邮外,第四届还增加了花卉和手工艺品的展出,深受职工们欢迎。
1986年1月15日,《承德工通》1986年第1期在首篇刊载了厂工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的文章,卷首加了编者按:“……六四四四工厂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抓思想政治工作不转向……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全市各级工会学习和推广。”
1987年1月,厂工会被承德市总工会评为“先进职工之家”。
鸟瞰六四四四工厂二区、三区。黄荣森摄影。
六四四四工厂的家属住宅分三个区,在厂区的西北方向像三颗“棋子”依山而建,绵延2500米。山里的生活枯燥、寂寞,夏季窗外是虫鸣鸟语;冬季即便关严门窗,北风吹过山林的“呜呜”之声还是不绝于耳。
黄霄川说:“1987年1月,工厂在二区为父亲分配了一套单元。他搬进新房后,在隔壁一间小屋子里配置了闭路电视系统,把电视线沿着山边的电线杆架设到一区和三区,然后买来电影、电视剧的录像带,每晚7点半新闻联播结束,他便准时到隔壁机房用录像机为全厂放映。由于中间需要翻面和更换录像带,且机器时常出现故障,他每次都守在机房直至放映结束。有时赶上有事忙不过来,让我去替他。”
1987年1月31日,黄荣森做《1987年度工会工作报告》。“1987年7月3日,经过两年的努力,父亲在距工厂四公里外的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山头上建了天津电视台差转台。由于差转台是铁皮房屋,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父亲经常需要带人去修,有时干到晚上9点都顾不上吃晚饭。焦头烂额地忙活了不到一年,机器还是被烧毁了。为了彻底解决职工看电视难的问题,经领导批准,购置了卫星天线。1988年7月25日,安装在父亲住房楼顶上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安装调试完毕,从此各家属区终于能够收看到五套电视节目。自从收视有了选择性,父亲改为定期播放录像带,每次买来新故事片,他便事先通知播放时间。春去秋来,他坚持无偿为全厂职工服务八年,直至1995年工厂整体搬迁到秦皇岛。”
在工会工作的广播员刘湘丽介绍说:“工会工作为黄荣森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厂领导佩服他的勤勉和才智,很倚重他。过去厂里的娱乐活动只有篮球队和宣传队,自从黄主席上任后娱乐活动特别多,搞得非常成功。”
黄荣森手迹:女生独唱《青山小河永伴我》黄荣森词、曲。“工会楼下设有乒乓球、台球、克朗棋、扑克、麻将等活动室,楼上东西两侧有两个大房间,一边是会议室,一边是图书阅览室。阅览室里有几个条桌,我把杂志装订起来栓在桌子上供职工阅读。房间最里面的书架摆放着各类图书,职工凭借书证在窗口办理借阅,我负责登记。活动室和阅览室隔天开放。另外,我们每周都在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卡拉OK和舞会,那些年职工们上班努力干,下班开心玩,情绪比较稳定,没有身居深山的寂寞。尤其看到黄主席依据周边实际地形设计的'六四四四工厂远景规划图’,大家更觉得鼓舞人心,憧憬着未来山上是森林公园,山下是小桥流水的愿景。”
“1987年厂里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由黄主席兼主任。车间任务一多,厂领导便找到他,于是他就召集各车间分会主席开会布置,组织技术工人们搞生产竞赛,评先进。”
回忆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刘湘丽动情地说:“现在想来,黄主席挺伟大的,总能琢磨出来该干啥,真是个人才啊!”
1988年黄荣森兼企业管理委员会委员,1990年2月工厂加入承德市企业管理协会。同年7月,被承德市正式命名为“市级文明工厂”。
鸟瞰兴隆大灰窑沟八楞山。黄荣森摄影。六四四四工厂自1981年至1990年,产值从129.8万一路上升到603万元;利税从-21万扭亏为盈,上升至113.8万元。1989年7月是工厂成立二十周年厂庆,全厂职工情绪高涨,沉浸在不负韶华,艰苦创业,终于取得可喜成果的愉悦和自豪之中。黄荣森也不例外,激情为厂庆创作了一首女生独唱《青山小河永伴我》,抒发了他热爱生活,甘愿为军工事业扎根山沟一辈子的革命情怀。歌词中写道:
我登上八楞山高高山坡,
眺望那青山下蜿蜒的小河,
溪水淙淙闪烁着银光,
日日夜夜在为我尽情唱歌。
啊!心爱的小河啊小河,
我有多少心里话想对你说,
你就是我情深的姐妹,
伴我度过二十年青春年华。
我每天上班从山下走过,
仰望着八楞山陡峭的悬崖,
巨石耸立像伸出坚强臂膀,
时时刻刻鼓励我艰苦创业。
啊!雄伟的八楞山八楞山,
可知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愿你永远做我的忠诚伙伴,
同我开创美好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
黄荣森1972年9月调入六四四四工厂工作,时光荏苒,岁月留痕,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眷恋之情。在诗作中,他把小河比作“姐妹”,把大山比作“伙伴”,试问:人生能有几个十七年?面对生活的坎坷和磨砺,需要有多么开阔的胸襟,才能坦然、乐观地创作出这样一首温情、浪漫的歌曲啊!
黄荣森一家摄于兴隆六四四四工厂大门口。前排左起:女儿黄霄音、爱人崔木兰。后排左起:黄荣森、儿子黄霄川。
二十年来,工厂的职工新老更替——离休的,退休的,考学的,调走的……建厂初期的“老人”已不足百人,黄荣森如果执意离开,也早已回到大城市过舒适的生活了。然而,他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像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执着地奉献,自觉把个人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1987年7月12日,总后勤部洪学智部长到六四四四工厂视察,离厂前与厂领导合影留念。前排左三:生产副厂长徐松春,左四:北京军区后勤部长衣瑞伦,左五: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左六:厂长兼书记刘恒义,左九:厂党委副书记郭庆生。后排左二:厂总工程师姚国芳,左四:厂工会主席黄荣森,左五:经营副厂长赵玉林,左七:行政副厂长张立建。(其他人员姓名不详)
九十年代初,按照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要求,工厂成立了百科史料工作办公室,黄荣森应邀撰写《六四四四工厂大事记》(1969年至1990年)。这是一个精细且浩大的工程,尤其是1972年9月前黄荣森尚未调到厂里工作,然这段时间又是建厂初期最重要的几年,全面反映那时艰苦创业历史的责任重大。他不辞辛劳,遍查资料,逐一采访了二十多位有关领导和了解情况的当事人。对于已调离的人员,他亲自乘火车到家里了解情况。
黄荣森在撰写《大事记》时对记载不清、记法不一的事进行多方核对,力求清楚准确;对发生日期不详的事,则从不同线索予以推算,确保没有大的出入。寒来暑往,经过搜集资料、核对和编纂,于1993年6月30日圆满完成了任务。
《大事记》共计四万多字,从工厂创建、机构变迁、生产经营、行政管理、设备基建、技术质量、劳动工资、职工培训、党群活动、政治工作、生活福利、工(军)农关系等诸多方面,全面记述了自1969年至1990年工厂的发展历程、上级领导关怀和取得的成绩。例如,1987年7月12日上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到六四四四工厂视察工作,黄荣森在大事记中做了如下记载:“洪学智部长来厂视察,陪同洪部长前来的有总后研究室杨主任,北京军区后勤部衣部长等20余人。洪部长听取了厂领导的汇报后,详细询问了企业发展状况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表示上级将给予大力扶植,要求工厂要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强技术力量,创名牌产品。洪部长还对全厂的领导班子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生活福利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洪部长一行视察了一、二车间,与车间干部和工人进行了亲切谈话。离厂前,洪部长一行与本厂领导合影留念,并要求厂领导:'请你们代我向全厂职工转达问候。’洪部长离厂后,党委立即将洪部长的谈话整理成文,下发各单位组织学习。”
1990年8月,工厂职工热烈欢送以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名义向亚运会捐赠的两台垃圾集运车出厂。《大事记》还记载了1990年工厂以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名义向亚运会捐赠两台当年最先进的自装卸压缩式垃圾集运车的情况:“8月2日,总公司在京举行捐赠仪式,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总后勤部李久龙副部长、总公司孙承军总经理及总公司、分公司各位领导参加了仪式,我厂王春荣厂长、王述成副厂长在会上接受了亚运会组委会赠予的纪念品。”“8月27日,在秦皇岛市举行了由我厂向亚运会分场捐赠一台垃圾集运车的仪式,总公司、分公司、秦皇岛市领导以及驻秦兄弟厂代表出席了仪式。”
为便于查阅,黄荣森按年度编排,每个年度内又归纳划为“机构·干部”、“生产·管理”、“政工·后勤”三个部分,分章、分条记述。《大事记》末尾还附有工厂的地理坐标图和他亲手绘制的1969年至1990年历届厂级领导一览表以及每年产值、利税、职工总数增减示意图,真可谓心细如发,一丝不苟。
如今,黄霄川已将父亲这本《大事记》手稿捐赠给承德市档案馆,使其成为永久的历史资料。
黄荣森不善言辞,说得少,做得多,对领导交给的任务脚踏实地认真完成,即便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只要他觉得应该做,便主动承担,从不追求私利和功名,是名副其实的“老黄牛”。此外,除了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尚有多篇论文发表于报刊,被评为高级政工师,1988年当选承德市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
黄荣森调入六四四四工厂时职级为科员,工资收入不高。全家四口人,两个孩子上学,病妻虽有单位,但因经济状况不好,单位每半年或一年才能支付一次工资,且积压了大量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黄荣森把饭票按照不同金额和粗、细粮分别放入墙上自制的木盒里,每次到食堂买饭,只取出事先计算好的固定数量饭票,绝不敢肆意乱花,否则便维持不了一个月的生活。随着职级的提升和儿女参加工作,家庭负担逐渐减轻,但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在房后开辟小菜园,自制刨子和木锯给家里做书架、马札等小件家具。
1992年9月至1997年1月,黄荣森为资助贫困生寄出学费的清单。
仁者大爱,黄荣森面善心亦善。黄霄川介绍说:“1992年8月,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 ’的活动,触碰了他心中最柔软之处,他是一个看到暮年的孤寡老人都会心酸的人,这些失学儿童更让他觉得可怜。他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不受教育怎么能行呢?自己是共产党员,伸出援手帮国家解决一时的资金困难,责无旁贷,于是主动报名参加'结对’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当时资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次性提供200元助学金;另一种是分学期提供助学金,父亲选择了后者。从1992年起,他每年分两次按照基金会要求的数额为青海省贵德县常牧乡的藏族儿童旦正才让邮寄学费,至1997年共资助310元。”
黄荣森于1994年6月光荣退休。在六四四四工厂三十七年的历史中,调进调出约有二十多名现役军人,然而退休后选择留在兴隆山沟里养老的只有两位,黄荣森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资历最老的革命军人。
(未完待续)
      岁月如歌  “八一”建军节:你还记得燕山深处的解放军6444吗?解密:燕山深处,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军工企业——6444
曹建平:中国人民解放军6444——我们从这里走过了半个世纪谨以此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永远做祖国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
连载: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1)
连载(2)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军歌诞生记
奇迹:铁道兵裁撤三十多年了,为何《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却经久不衰?(3)
追求与担当:记《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连载4)
尽展宏图志:《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在兴隆6444的日子(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余饭后——工会干事遇上耳背职工
郭宽平 || ​往事回忆录:我心中的一拖文友们(中)
上海镇反之”4—27”大逮捕
以厂为家,厂有工会,有互助会,谁家困难可...
老兵 ▏我所知道的木综厂(之二)
员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