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乐夫乡村记忆:秋日场院

场院的记忆
胡乐夫
秋风卷着河边的落叶,哗哗的作响,秋水中婆娑树影清晰可见,晚霞染红的霜叶形成一条彩带由近而远,看见了水,便想起了我的第二故乡,滦河岸边的达连坑。我在那里生活了八年,正是成长的年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村口那个打稻谷的场院。
1966年全家下乡在承德市偏桥子公社大连坑村,本村50多户近200余口人。那时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我们村有一个约3亩地的大场院,为防谷物有沙子,场院一般都建在黄土地上,只有秋冬使用,春夏时节地也不能闲着,所以春季培垄、施农家肥、栽红薯,春薯长的块大整齐,春薯亩产可达3000公斤,待青黄不接时,村储备粮借光后,处暑时节,村民可以提前向队长申请刨红薯解决无米之炊,红薯5斤顶1斤标准粮量。
我家5个大小伙子,粮食年年不够吃,申请刨红薯成为常态。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刨好两筐红薯,请队长过秤情景。
过去农村用的是杆秤,秤杆是紫檀木的,由秤杆、秤钩、秤砣、有头毫、二毫提钮组成,最大能秤200市斤。提钮穿上扁担,队长肩抬一头我抬另一头,秤勾挑筐,秤杆子一撅挺高,一挑两秤除去筐重,报道会计那里记账50斤,一挑红薯少说也有70多斤,我正纳闷时,队长说:“这会儿的红薯水汽大”,原来队长心里有杆秤,知道是重还是轻,那心便是定盘星。
剩下的一点点小米熬稀粥,红薯当干粮,红薯蒸熟后满屋飘香,又甜又干又面,但吃多了烧心,还好,邻居王奶奶家送来咸菜,其乐也融融。一天三顿红薯,七口之家两筐红薯吃不了几天,可以再去刨,3亩地红薯,秋分时节基本被大家刨完,场园用地也腾了出来。
到如今我对红薯仍情有独钟,记得有首打油诗:
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到成席上餐。
人情颠倒他不颠,自有真情在心间。
羞为王候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
若是身价早些贵,今生不愿与沙眠。
秋收临近,开始整理场院,先用新黄土垫平,中间略高,以防下雨存水,小毛驴拉碌碡转圈跑将地压实。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碌碡,其实就是石头打磨成的原始工具,一头大一头磙子。
那年代农业社有规定,每年每人分配口粮,带皮谷物定量540,加上工分奖励粮食总量不能超690斤,而且不分大小孩丫。所以农村家家都愿意多生孩子,只要当年出生就有540斤粮食。村里老辛家有个辈分大的九奶奶,生了九个娃娃,其实他才42岁。有了粮食就有了一切。喂鸡下蛋,一个鸡蛋到供销社,可以换一盒火柴,一支铅笔,一个写字本。
每年秋收,按政策留够储备粮后,剩余全部上交公粮。谷子出米率80%,稻子出米率70%,高粱、玉米实打实分,540斤去皮净剩400斤,每天平均约1.1斤粮食,年轻人多的人家67月开始借储备粮,我家五个男孩,是借粮大户。
当时生产队,除了产量低的绿豆、红小豆、黄豆按人平均分配外,其余粮食领多少可以自选,刚下乡那年,只知道大米好吃,分粮食要稻子最多。出米率低,这也是不够吃的原因之一,借储备粮到秋收再分配粮食时,要从定量里扣回去的,所以场院那红薯,年年都是我们的指望。
达连坑山沟里还有3个生产队,每村不过20户,多是同族同姓氏。据说他们分粮食指标380斤,加工成米约300斤,然而他们却肥猪满圈,鸡鸭成群,吃穿不愁,生活不比沟外村民逊色,这还是个不公开的迷。
我下乡的村子大连坑,山地7沟八梁一面坡,水田一马平川两百余亩,旱有水田,涝有旱田,年年吃540斤定量,一到秋收,市里便派宣传队入驻,鼓励多交公粮,杜绝私分,宣传队到田间地头统计,分红薯时甚至不让摘秧柺去须根。5斤红薯顶一斤口粮,秧柺根须充重量也有点太内个了。村民不高兴,为了肚子的利益我行我素,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总之民以食为天嘛。
俗话说:三秋没有一秋忙。秋收打谷场院最忙,尤其是打谷子掐谷穗那天。
早饭后,家庭妇女老老少少齐动员,按劳分配,掐三捆谷子记一分工,按捆谷子的草葽子为计分凭证,麻利的妇女持手镰半天可掐30捆,挣10分工。当时在我们村10分值1.25元。当时,市里当小工才一天1.38元。
午饭后,艳阳高照,秋风飒爽,年青扛扁担收秋,年老体弱的老汉在家打场,把成堆谷穗摊开,两个小毛炉蒙上双眼各拉一个碌碡,老汉手牵着一根长绳,扬鞭啪!啪!作响,鞭打快驴,小毛驴拉着碌碡欢快的奔跑,伴随着一圈又一圈吱吱扭扭的碌碡声,周而复始,碾压着谷穗脱粒,记录着百年沧桑。
几个老农一字排开,手持三股木叉开始翻场,头顶蓝天白云,脚踏谷子泛出金黄,丰收的喜悦在黝黑的脸上。队长为了农民实打实地分到谷子,往往让小毛驴多压两个时辰,这样谷子的去皮少糠,对村民完全彻底负责,不愧一队之长,用心良苦,不卑不亢。

半下晌,卸了碌碡,人们将谷秸挑到场院边上,拉起大推板攒成大堆,打一场谷子近万斤。有经验的几个老汉看准风势,手持木掀将谷子扬出,一道弧线向天空,谷子逆风似雨霖,风吹谷糠随风落,粒粒饱满不亏心。一大堆金黄的谷子在夕阳的照耀下,眼观着实喜人,心想产生幻觉,已是饥肠辘辘。
夕阳西斜,炊烟四起,马挂銮铃由远而近,一车车的稻谷陆续运进场院。十几垛稻谷是村民来年的希望。
晚饭后,队长挑着水水桶,手托着一块刚出锅的红薯,仰着脖边吃边走,水井旁,一边摇着辘轳,一边吆呼:“夜战干活的走了嗨”“场院集合喽!”“各家准备口袋,待会儿到场院分谷子啊!
秋收要挑灯夜战,当天打的谷子当晚还要分下去,以防秋雨。
高灯下亮,场院备有两台大扇车,我年轻力壮被队长分配摇扇车。扇车是一个圆圆的大鼓风箱、上面有一个大方斗是进口、下有两个出口,离风扇近的第一出口流出的谷粒饱满,第二个出口被风吹出的谷粒瘪小,农民管这叫大头秕子,也叫二溜子,不做粮食分配,做饲料喂猪。社会上把不务正业的人叫二溜子,可能和这个扇车二隔功能有关系。
两个人用大柳条菠箕向斗里倒,我左手换右手咣噔咣噔使劲地摇,风大可将谷糠谷草和不饱满的谷子扇出,饱满谷子唰唰的流下。约两袋烟多的功夫,几千斤谷子扇风完毕。

队长过秤、会计记账,第一场谷子按人计算,每家都可以分到百余斤,村民肩扛着一袋袋的希望,奔向轰隆隆碾米机房,第二天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小米饭了,饥荒已经过去,暂时告别了一天三顿红薯的慌张。什么好吃的天天吃也腻味了,我有体会:吃红薯,容易饿,干体力活不赶趟。得了新粮忘了旧账,这个没良心的,自嘲自谅。
十年后知青聚会回乡,在山沟里二队下乡的小陈说出了分粮食的秘方。秤还是称200杆秤,只是栓秤砣绳是用轮胎内胆皮条做的,抬杆放在第二提钮上,有弹性又夸张,不管秤多少,手拽住秤砣,那定盘星在小队长心上。说多少记多少,会计是知青小马只管好好记账,他惊讶的问小队长:“这行吗”?小队长回答的干脆:“你就记你的账得了,这里不是写文章!”。
一个十几户的小生产队几乎都是一个姓的家族,除了侄子,就是二大爷,为了吃饱有余粮。喂鸡下蛋换书本,孩子高兴上学堂,喂猪过年有肉吃,卖出半片换衣裳,小队长敢作又敢当,心照不宣是同乡。知青更是乐得其所。探亲背米安慰娘,对外宣称我们吃380斤,分值日工4角丛不声张,虚荣虽然受影响,沟里天高皇帝远,各村有各村的算计,不挨饿是良方,路远没人去检查。为了防止犯错误,队长几家轮换当。记得戴亨写的一首诗民以食为天。命棹随流水,觇农遍野阡。沙鸥浮远渚,山雨洒平田。岂博循良誉,公私望有年
前几天回乡,村口的场院已变成一排排新房。碌碡直立在路边坚守着那份寂寞,对回乡的人诉说着衷肠。
河边的风迎面吹来,顿觉凉爽,思绪万千,一丝惆怅,见景生情来了一点点灵感:对场院的怀念,回家赶紧写在纸上。
20231117日星期五
胡乐夫承德往事:一诺千金七十年
胡乐夫乡村记忆:热河街“第五大才子”闫振宇
胡乐夫的乡村记忆:父亲去世五十年
胡乐夫的乡村记忆:再谈盘中餐
胡乐夫乡村记忆:牵马惊魂
胡乐夫乡村记忆:理发  虽是毫未技艺,却是顶上之功
胡乐夫乡村记忆:在达连坑,我命悬一"焾"
胡乐夫:广仁岭轶事

胡乐夫:热河街的王家花园二三事

胡乐夫美文:无巧不成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记忆里的“场稳”
关于生产队分红(分口粮)的回忆
庆丰收的节日:关场院门
碾场 || 作者 杨进荣
【望安山文学】徐广忠||一队之长(散文)
(长篇连载)大山深处——存放灵魂的所在(第二十章) | 张学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