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来说说,为什么你很难用十多万元买到一辆满意的电动车?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但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整个商业环境呈现出一种“哑铃形态”,即:10万以下和 30万以上的纯电动车居多。对于主流消费水平在10-20万区间的国内市场却鲜有爆款,这一现象令人费解。

是电动车企做不出来10-20万的车型吗?当然不是,根本的原因在于:10-20万区间的细分市场竞争太激烈,电动车企怕打不过燃油车。

客观来看,近年来豪华品牌不断降低燃油车的准入门槛,价格不断下探;另一边,崛起的自主品牌在10万左右的领域内也在不断添砖加瓦,提高产品综合实力。

但电动车的综合表现又是如何的呢?

首先,因为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占了大头,而电池技术往往掌握在上游厂家手中,因此,在同级别同尺寸的先决条件下,电动车的造车成本往往高于燃油车。

同时,由于10-20万价格区间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因此从电动车企的角度来看,要想在这个区间内存活下来,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降低性能配置、要么缩减电池容量。续航焦虑的前提下,缩减电池容量已经不可取。而减配,对消费者同样没有吸引力。

这样的差距下,消费者必然更冷落电动车型。但如果说这是中国消费者太刁钻,就说明核心本质被忽略了。归根结底,是国内新能源车企的造车模式有问题。

“拿来主义”是不少新入场的新能源品牌的优先选项,毕竟能更快地搭上风口的快车。但这种模式下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方面在销量没起来前,无法在上游厂家拿到理想的供应价格,这便导致造车成本无法下降;另一方面,上游厂家不可能在品牌壮大前提供独家定制的解决方案,这便导致了某一个供应商所对接的多个汽车品牌中,产品力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化优势。

有的人说,那为什么不能自研呢?

自研意味着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前期稳定性不足,除了各种“学费”,还有可能在研发过程中走弯路,最终把公司拖死,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靠模仿起家”的代表选手,因为,能最好的兼顾“活下去、走出来”的目的。

但想要打破“哑铃形态”,也不是没有办法,核心在于“行业经验”、“自研技术”、“产品力”。如果按逻辑划分,这三者其实是循环关系:

1、行业经验能让品牌在前期少走弯路,降低运营开发成本;

2、成本降低有利于助力自研技术的进程和效率,加快技术落地;

3、落地技术能为产品力添砖加瓦,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4、依靠竞争力品牌逐渐打开市场,进一步积累行业经验,继而形成良性循环。

商业上,任何一个行业的消费者都不傻,只要产品力足够强大,那么消费者自然愿意买单。尤其对国人而言,汽车作为大件消费品依旧具有独特的商品属性,汽车是否智能、是否电动并不完全是影响购买意愿的决定因素,回首汽车的百年历史,如今能存活下来的品牌和车型,核心都在可靠性以及耐用性上。

结束语:自主品牌过去这些年的逆势崛起,其实是很好的案例和教材,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下,能否让奇迹再现,就看各位“参赛选手”的努力程度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常理蔚来
围堵特斯拉,埃安带头打响新年“价格战”
不看好氢能源汽车 氢能源发展前景如何 氢燃料电池轿车氢内燃机车
为什么不敢买新能源汽车的原因都在这了!
事故频发,理想汽车为何如此不理想?
新能源补贴一再下降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