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死的北漂葬在哪里? | 杨早·早茶夜读

第1010夜

文  |  杨早
文史学者


       

安徽人特重清明节。2014年的清明节正好在皖南游荡,本来计划清明那天去绩溪上庄看胡适故居。一位朋友的朋友来宾馆探望,听说我们的打算,大摇其头:“你们这时间不巧哇。我们这里,清明比过年还大!过年不回家,爸妈可能不说啥,清明不回家,腿都要打断!

杨杏园是安徽人,在北京已经五年了——他是“五四”那年来京的。这年清明头一晚,这位张恨水小说《春明外史》的男主角,跟朋友在江苏馆子九华楼吃的饭,又在八大胡同的松竹班宵了夜,乘人力车回到寄居的皖中会馆,就收到这么一份知单:

明日为清明佳节,凡我旅京乡人,例应往永定门外皖中义地,祭扫同乡前辈,事关义举,即恳台驾于上午八时前,驾临会馆,以便齐集前往为盼!
皖中旅京同乡会启

这是旅京同乡的大事!第二天“披衣起床,漱洗方毕,早听见那边正厅上,人声嚷成一片。就中有个嗓子最大的,一直嚷进杨杏园院子里来”,会馆里的热心人,早就在“满会馆宣布召集的命令,把人全吵起来了”。

北京安徽会馆《新修安徽会馆记》拓片与槛窗

义地离会馆,足有三四十里路。杨杏园与朋友步行到永定门,再各雇一头驴子,说说笑笑地到了义地。放眼看去,义地是这般模样:

见前面柳林里,现出一道白粉短墙。转进柳树林子,一个八字大门,便是义地的大门口。下了驴子,那大门里的狗,听得生客说话声音,汪汪的吠了出来,随后就走出一个庄稼人。他看见客来,料是来祭墓的,转身就望里面报告去了。杨杏园看这大门口,也挂了两块牌,一边是“义园重地”,一边是“闲人免入”。

走进去,看见大厅的墙壁上贴了许多布告,其中一张写道:

为出示晓谕事,照得本义地,均系状元,翰林,进士,员外郎,钦加一品街,巴图鲁,耀武将军,大同府知府,直隶州,一切名人安埋之处,自应细心照应,本管理员接事以来,更慎重其事。隔村顽童,鸡猪牲口,均须禁止入内,特谕尔园丁知之。此谕!
中华民国十年四月二十四日皖中义地管理员王印

那管理员字样之下,还有一块四方的朱印,一块小的长印。仔细一看,方印是“皖中义地管理员”七个字,长印是“皖中义地”四个字。

这也太像个衙门了!那位王管理员随即出来迎接,“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身穿青夹袍,外套天青大团龙旧缎子马褂。虽然不知这马褂系同治年间的,还是咸丰年间的,可是两袖郎当,宽大入时。他头上戴了一顶瓜皮小帽,虽然不知是丝织品,还是棉织品,却有些油亮,大概不是一年两年的成绩。他一张漆黑的脸,画满了皱纹,嘴上留了两撇胡子”,开口就问:“今天怎么就只您二位来,还有那财政部的刘老爷,众议院的徐老爷呢?

不单如此,园子里的树上,还钉着一块木牌,上写着六言告示:

照得栽种树木,所以保护森林。

禁止他人攀折,一再告尔园丁。

以后格外留神,莫负本员苦心。

正好有个园丁来上茶,杨杏园便问他,这里一共有多少员工,道是“咱们这外面,还有一大片子地啦,忙的时候可真忙,总要七八个人,才忙的过来。闲的时候,就是我一个人也是白闲着”。再看义地的全景:

这四周的短墙,倒是围了很大一个圈子。进门是一片菜地,后边全是高高低低的乱家。菜地和坟地交界地方,种了一排柏树,一排榆树和柳树。柏树不大很高,柳树榆树,却已成林,那榆钱柳絮,在太阳光里头,正被风吹得乱飞。北边墙下,一连有五间黄壁矮屋。中间有一个屋子,挂了一个芦席帘子,旁边还有一副半红半白的春联,大书“皇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十个大字。

——这皖中义地真是一片前朝景象,不愧是“状元,翰林,进士,员外郎,钦加一品街,巴图鲁,耀武将军,大同府知府,直隶州,一切名人安埋之处”。

杨杏园没有什么要特别祭奠的同乡。但他在这里碰到了一位同乡学生,叫吴碧波。吴碧波刚刚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好友,逝者故事也非常的“五四”:“他家里,只有一对白发双亲,一个未婚妻,他因不愿意和他未婚妻结婚,赌气跑到北京来读书。谁知他父亲越发气了,断绝他的经济,他没有法,一面读书,一面卖文为活。只因用心太过,患了脑充血的病,就于去年冬天死了。

吴碧波的祭词里,有一句话很可注意:“记得去年今日,我们还同在万牲园看桃花,不料今年今日,却是我来祭你的墓。

1906年乐群图书编译局初版的《国文新教科书》里的课文:清明节,风和日暖,桃花红,杨柳绿,草色青青,一望无际。郊外游人,往来不绝。二三童子,亦携手通行,为踏青之举。

——这句话点明了:清明,其实从古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清明本身就是一个“多功能复合型节日”。简单来说,清明至少涵盖了三个节日:用来扫墓的寒食节,用来谈恋爱的上巳节(三月三),用来踏春的清明节。宋元之后,三节渐次合一。清明节遂变成兼顾“扫墓游春谈恋爱”的综合性节日。张恨水自己最喜欢引宋诗人王禹偁的清明七绝: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诗表明有花有酒,乃清明必然之内涵。后两句写的是“寒食”,按古礼清明前一天不举火,这个习俗据说沿自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总之,“纪念”是清明节日最大的意义,伤逝,惜春,爱人。

   

接下来的夏天和秋天,杨杏园喜欢上了松竹班的梨云老七。但到了冬天,梨云患了小肠炎,领班的无锡老三舍不得出钱,治晚了,殁。她老家是苏州的,但无锡老三也不肯出钱葬她,人前人后地哭穷,旁边人道:“虽然这样说,总要找口棺木把她收捡起来呀!北京二三十块钱的东西,那简直是四块板,可是不能用。

杨杏园痛念之下,发了“一个痴愿”:“想把她当作我家的人,收殓起来,暂时葬在义地里,以后移棺南下,免得她为孤魂野鬼。”——可见皖中义地,只要有人声明连带关系,就不是安徽人也可以下葬。后来张恨水二弟病逝南京,葬在扬州义地,不知道是不是同例。

拓片《天津修建安徽义园义地记》

我们看梨云收殓下葬的规仪:

(一)设灵
(无锡老三)捡出几件梨云爱穿的衣服,给她穿了去。何剑尘和吴碧波商量着,便替杨杏园做主,给梨云买了一口一百四十块钱的棺材,定当夜就入殓。临时又和梨云设了灵位,陈设着香烛,两个人并且私自出钱,买了两个花圈挂上,这才比较有点像丧事。
(二)拜祭
这日杨杏园要到灵前去一祭,便买了四盆白梅花,四盘水果,一束檀香,一束纸钱,作为祭礼。他本想腾出半天工夫,做一篇祭文,无如心思乱得很,哪里做得上来。只勉强想了一副挽联,请人写了。……杨杏园亲自将挽联挂起,焚着檀香,对灵位三鞠躬,不由的一阵泪如泉涌。无锡老三坐在一旁,带数带说的哭,阿毛坐在一张矮板凳上化纸钱,也用手中捂着嘴哭了几句。
(三)入土
娘姨便问择定哪日安葬?杨杏园道:“年冬岁华,这短命鬼的灵柩放在家里,邻居是不欢喜的。好在义地里安葬,是没有手续的,只要通知一声,明天将杠夫雇好,就是后天罢。”……阿毛不知道她害怕,还说道:“也要看看日子吧?”无锡老三道:“而今民国时代,不讲究这些。”阿毛道:“我还打算打扫打扫屋子呢!这样一说,也可以不必了。”
……到了第二日,雇了十二名杠夫,前去抬灵,自己雇着一辆马车,随着跟到梨云小房子门口来……大门里面一阵喧哗,灵柩已经抬了出来,马车便跟在后面,慢慢的走。
……这义园里面,杨杏园早一天已经派人来挖掘坟地,铺垫石灰了。所以梨云的灵柩抬来,进了义园的门,一直就抬上坟地。……杨杏园三人,站在雪地里看土工筑坟,坟穴面前,烧着纸钱。

   

杨杏园葬完梨云,大病一场。这正是旧历年底。过了三四个月,又是清明。他身子不好,不曾去祭扫,等到四月初旬,才努力作了篇祭文,又雇了汽车,买了瓶上等的葡萄酒,独自去扫墓。

王管理员吓了一跳,觉得这位杨先生阔得真快,去年清明骑驴,腊月送葬是马车,现在不到半年,居然坐上汽车了!不敢怠慢,上前请安问好,还说:“杨大人,您这出来一趟,还不是都要给国务总理上呈子请假?我们虽是乡下人,常看《群强报》也知道点儿。

民国时期公墓扫墓照片

杨杏园看梨云的墓:

只见坟上盖的青草皮还没有绿遍,一望而知是一所新冢。坟的前面,两树垂杨,柳条拖得有几丈长,被风吹拂到石碑上去。坟的四周,都种着树木。后面也是一带枣园,枣树上的花,已经到了半谢,被风吹着四散,满园都是清香。天气到了这个时候,别的花都不见了,四围全是绿油油的树叶子。这坟在两株柳树底下,绿荫黯然,映得人须眉皆绿,偏是这时,天上一阵浓云将日光遮住,越发阴森森地。

一会儿,园丁把四盆玫瑰花,一瓶酒,一只钢炉,一包檀香,都送在坟前坦地上。杨杏园这才把手上拿着的磁杯,放在坟前,将酒瓶打开,倒了一杯酒。将檀香放在钢炉里,叫园丁取了火来燃着,对着坟先是作了一个揖,一阵心酸,不觉跪了下去。

他又叫管理员到村子里去买了一只鸡,“取了一把刀来,将鸡冠割破,滴了几点血在酒杯里。又取了火柴,把祭文焚化了”,“将那盆玫瑰花摆在坟面前,其余的东西,依旧带着上车”,格外送了管理员五块大洋,请他多关照这坟一点,“管理员捧着两只手,直举到鼻子尖上,口里连说不敢”。

   

吴碧波祭好友时感慨的“去年今日,我们还同在万牲园看桃花”,是那时北京人清明踏青的名所。甚至有人在万牲园里求婚(第二十六回)。

正是在万牲园,杨杏园重逢了给他供职报纸投过稿的教师李冬青。两人之间情愫暗生,中间许多过场,但天意(张恨水)弄人,不上两年,杨杏园还是病死在这陌生的京城。

图为 《女学生游万牲园》,载于戊申年(1908)三月初九日的《舆论时事报图画新闻》

杨杏园是个文人,逝世后朋友们给他开了追悼大会,李冬青任主祭人。朋友们送杨杏园去义地下葬,用吴碧波的话说,“这条道,我来三回了,三回不同。一回是清明来的,小路上杏花正开着。一回送梨云,乃是大雪天。那两回都不觉得怎样。这一回恰好是满天黄叶的残秋,对着这凄凉的秋郊,我心里很难过”。

这已是阳历十月中旬,到了秋暮了。择定了一个日子,邀了一班友人,就来移杨杏园的灵柩出城。他们是照李冬青所说的办,用了一驾长途汽车,扎满了鲜花,算是灵车,就把这个载着灵柩,车子上随带着八名杠夫。所有执绋的友人,都也是分坐了六七辆车一同走。

李冬青在半路上哭晕了,不曾参加葬礼。等到李冬青病好了,回乡(江西九江)之前,要来祭扫,朋友们怕她伤心过度,都不肯同行。她只有一个人去。之后的一大段描写,代表了1920年代致祭的全流程,值得多抄一点:

李冬青等汽车叫来了,提着一个小手绢包儿坐上车去。先在街上买了一些鲜花水果,檀香果酒之类,然后才告诉汽车夫出城。……李冬青让汽车夫拿了东西,就走进来。见靠北有一列矮屋,站在门外,先微微咳嗽两声,然后问道:“有人吗?”那管理员原已听见汽车响声,正满屋子里找马褂,现在听到是个女子的声音,隔了纸窗窟窿眼里向外一看,就不穿马褂了。他随便的走了出来,对李冬青周身上下打量了一番,见她穿的很朴素,料得是一位女学生,便淡淡的问道:“小姐,您是来上坟的。”李冬青道:“是的,那位杨杏园先生的新坟,在什么地方?”那管理员将手一指,说道:“往西一拐弯,靠北的那新坟就是。”李冬青道:“那就是了。劳你驾,请借四个碟子,一只香炉给我。”

管理员道:“您不是摆供品吗?碟子没有,只有饭碗,您对付着使吧!”李冬青道:“真是没有,就将就罢。”管理员便叫了一个园丁拿了饭碗香炉,一块儿送到坟上去。汽车夫要守汽车,不肯再向里走,李冬青只得将买的东西,自己拿着。走过一条冬柳下的黄土便道,转过矮矮的一丛扁柏篱笆,早就看见雪白石碑的后面,一个黄澄澄土堆的新冢。那碑上一行朱红涂的刻字,依旧是鲜艳夺目,老早就可以看清楚,乃是“故文人杨君杏园之墓”。冢的紧邻,也有一堆老冢,一猜就着,这是梨云的墓。李冬青走到墓边,将供品放在地上,手扶了碑,呆呆的站了一会。那个园丁倒还好,给她将一蒲包鲜果都打开,分为四碗盛了。他问道:“小姐香炉有了,你没带纸钱吗?要不要火。”李冬青道:“不用纸钱。你给我拿盒取灯来就行了。”

……李冬青打开手绢包,将一包香末放在香炉里。擦了火柴,将香末点上,然后把檀条一根一根插在里面。自己倒退两步,站在草里,就对石碑鞠了三个躬。默然的一会,然后把四碗供果,一炉檀香,一齐移到梨云这边坟上。也就对着石碑,鞠了一个躬。……将手扶着碑,偏了头对碑说道:“大哥,后天我就回去,今生怕不能再有机会祭你的坟了。我现在虽看不见你,还看得见盖着你的土,我们相去,还不到一丈路,以后就算了。我今天带了一个照相机来,把你的坟摄了影去,我带回南,以后我就对着这坟的相片,和你本人相片来祭你了。”说毕,在手绢包里,取出个折叠的小照相机,退在一丈以外,先对杨杏园的墓,左右照了两张相片。照完之后,又稍远两步,把杨杏园和梨云两个人的坟墓,一块儿照了进去。自己总不放心照得很好,因此把镜箱子里所有的半打干片,完全摄去。

清明扫墓 民国彩印版《年节习俗全考图》

李冬青出城的时候,本来就不早,加上在街上分头一买东西,把工夫耽搁多了,所以到了这义地里,时间已经显得很迟。这时她一见夕阳半天,余霞欲暗,分明是快黑了。自己对这故人之墓,虽依依不舍,一个孤身女儿家,若是关在城外,也是一件可虑的事。因此也不敢多徘徊,在一棵矮柳树上,折下两枝二三尺长的树枝。一面在手绢包里,取出两个白纸剪的招魂标儿来,在一根树枝上给它拴上了一个。亲自爬到杨杏园坟头上,给他插上一枝。然后把那一枝插在梨云的坟顶上。……

李冬青看那天色,已益发昏暗,便叫了园丁,收去东西,那供品就送他了。园丁道了一声谢,李冬青又在身上掏出两块现洋交给那人,说道:“这杨先生的坟墓,和那连着的何小姐的坟墓,请你多照顾一点,明年我们有人来,还是给你钱。”那园丁接了钱,满脸都是笑。说道:“您哪,这可多谢。明年您就来瞧吧!要是照顾得不好,我算是畜类。”一面说着,一面屈了腿,向李冬青请安。恰好这个时间,那管理员出来,见园丁得了四碗水果,又向身上揣着钱,倒有些后悔。于是也走上前来,笑着对李冬青道:“这位小姐贵姓?”李冬青道:“我姓李。”……管理员见她不理,心中十分不高兴。一个人自言自语的道:“这年头儿,什么都有,哪有一个大姑娘,跑了来祭别人的坟的。”

……李冬青道:“不用喝茶了。”说时,那手可就掏出来了,手上拿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那管理员满脸就堆下笑来。李冬青将那张钞票,顺手交给他道:“我要请你明春买一点树苗,在坟的前后栽种。若是钱不够用,请你向那位吴碧波先生去要,他会如数给你的。”管理员接着了钱,连连向李冬青拱手。

眯了两眼笑道:“小姐,这个钱,尽够了。你不坐着喝一杯茶去吗?”李冬青点了点头,便出门而去。坐上汽车,呜的一声开走了。李冬青由汽车玻璃窗内向外一看,只见义地园里,一片寒林,在苍莽的暮色里,沉沉地树立着。林外横拖着几条淡黄色的暮云,益发是景象萧瑟。这个地方,埋着许多他乡的异鬼,也就令人黯然了。

我知道我抄得太多了。其实这不过是研究“小说与城市的关系”第一步的工夫。举凡地理、史例、风俗、人情,乃至天气、景物等等构成的氛围,一是让人更能沉浸于小说的故事里,二来也让人窥见彼时彼地,社会生活的各种形态。

在我心目中,城市不只是建筑、街道与社区,不只是规章制度、条块管理这种权力结构,而且那些伦理与情感的常态描画,亦不足以穷尽我心目中的城市图景。城市隐现在每一个光影变幻的瞬间,每一个爱恨交织的故事,每一棵从市场运往厨房的蔬菜,每一串能走多远走多远的脚印之中。

NEW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著故事:春明外史
读《春明外史》有感二
【年选征文.诗歌】李蓓||守望的园丁
湖南何家第一坟技术比李淳风早100多年比杨公早近300年
唐代李阳冰铁线篆七言集联
中元节:坟前不祭“四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