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的公共空间|史瓦·早茶夜读585
 

585|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阅读”的公共空间  
——图书馆、书店、书摊与“阅读邻居”

文/ 史瓦

38岁 中学历史教师

大家好,我是史瓦,今天的“早茶夜读”和大家聊聊“读城”的4月主题。

本月主题“万科青青”,是以洞主推荐的主题书《建筑的永恒之道》引出的 “附近”,即“就是你的家、你居住的社区,或是你常去的公园和商业以及在这种尺度下产生的人际关系。”(语出洞主)这样,就从“宏观”的城市,聚焦到“中观”的社区。四月过半,每日一读,用excel表整理了读友们文章的特点:有从自己的专业领域谈阅读理解,有从个人的家庭记忆谈公共空间,有从哲学角度分析主题书,有从童年记忆重建事件模式……通过阅读大家的文章,也构建起我们的“读邻”空间模式中的“无名特质”:自由、舒适……

在《建筑的永恒之道》封面拉页上,我看到这样一段介绍“本书的风格和《道德经》很接近,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现代《道德经》……有些读者认为这是一部有哲学性的建筑著作,很多读者却觉得这完全以建筑为例证的哲学”,这就和半个月以来大家的文章得以印证。通过大家的情感记忆和无生命的建筑、街道、广场相互影响,形成有机的整体。
我也试着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谈对“公共空间”的理解。
我最初的阅读记忆来自家中的《幼儿画报》及各种绘本,来源是父母亲人的购买赠予。这里特别感谢我的大姨,她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师,但特别喜欢文史书籍。每次大姨来我家串门,都会给我带几本书,从画报、小人书到科普、文史读物。每次去大姨家做客,我也是直奔书柜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就“废寝忘食”的一头扎进去了。印象最深的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几十本薄薄的小册子,确是把历史讲述的幽默生动,文辞犀利。还有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房龙的《宽容》、《人类的故事》等。通过一本本书,和大姨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得到鼓励。某种意义上,大姨是我在历史和教师道路上的引路人。聊到这里,还是属于私人或亲友阅读空间。
公共阅读的开启大概是从小学“图书角”出发吧。小学时,记得每个学期末放假前几天,班主任老师说可以从家里带课外书到校阅读,可以交换,不要喧哗。这样,我就和小伙伴互相分享了《机器猫》(《哆啦A梦》的曾用译名)、《黑猫警长》、《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连环画,也有如《三国演义》、《西游记》、《萍踪侠影》、《射雕英雄传》等文学改编的小人书。小学高年级时可以去学校图书馆,但看到大多是落满尘土的所谓“名著”,印象中只有《宝葫芦的秘密》特别好看!
初中时,感觉学校图书馆存货太少、太老旧,所以办了海淀区图书馆的借阅证。每次周末要坐公交车四十分钟,再跑上三四层楼,按书名首字母翻找门外抽屉中的一张张书卡,抄写书名和编号,等待管理员叔叔或阿姨把书找出来给你,充满着期待和渴望。浑然忘记了夏天里的一身汗和冬天里的一身雪,开心就是这么简单!
图书馆的更新还是比较慢,还有等待上一读者还书的焦虑,慢慢的我就把目光移到了不远处的海淀图书城。从《神秘岛》开始,和小伙伴去书店买书看书就成了每天放学后的“必选科目”。《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想象力丰富的科幻小说成为了这一时期我阅读的主体。那时可算是海淀图书城的黄金年代,游走于昊海楼、籍海楼中大大小小的各类书店,每天逛到店员下班轰人。大多数时候,叔叔阿姨们还是比较和蔼可亲,并不会驱赶蹭书看的小孩儿。当然,微薄的压岁钱也就全投入到这里了!
除了国营或私人的书店记忆外,我还记得是旧书摊的淘宝经历。因为囊中羞涩,往往一本喜欢的书要攒好久,还有可能被买走。偶然中,发现北电、北语、北航校门外有一些零星的书摊,也许是收废品后淘换出来的杂志、旧书,或者大学毕业生清理自己的教材?新书十分之一或更少的价格,可以买一本品相七八成的旧书,也划算。慢慢的,零星的书摊汇集在北航西门外的农贸市场里,有了规模。每次淘换,和书贩们也熟络起来,聊天不仅仅是为了套近乎砍价,也有了些市井间的草莽朋友。上大学以后,校园里也经常有周末书市,除了毕业生甩卖教材外,相熟的书贩也是北大、师大、人大不停的转移阵地。报国寺和潘家园也逛过几次,但还是太远,不如校园和家附近的农贸市场便利。工作后也是经常光顾,下班后和书贩朋友打个招呼,问问进什么新货,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申奥成功后,为了打造北京奥运会,整顿市容市貌,农贸市场一个接一个的被拔除。书贩们被清退,也只能做猢狲散。有些书贩有钱胆大,开始了网上经营,入住了“孔夫子旧书网”,逐渐做大。但更多的小书贩只能带着妻小回老家谋划营生。卓越、当当、京东等电商购书优惠力度大,但拿到手的书总是感觉少了一种“温度”和期待……
在单位我也曾组织学生、家长和同事们一些读书会和沙龙活动,但总是随着各自的“家务事”,慢慢的疏离与消散……后来,参与并坚持“阅读邻居”的线上和线下活动这些年,重新唤醒我对书籍、对阅读的乐趣:不仅仅工作上的应对,不单单是阅读的“输入”,还有因兴趣而交流探讨和思考书写的“输出”。
就这样,我记忆中阅读的“公共空间”从图书馆到书店,再到书摊和“读邻”,从距离的便利出发,到沟通的舒适与自由。随着城市的进步与改造,习以为常的生活也逐渐地消失,新的阅读方式也在出现,并生机勃勃。疫情之下的阅读“公共空间”,也在适应着自己的“无名特质”:“读不孤,必有邻!”


今晚二条

为女同学写了一黑板情诗

千汪事第六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附近”在何处永恒?|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人人都爱菜市场| 三座博物馆,带你认识北京城| 说说我家门前的日常公共空间是如何消逝的| 打开“无名特质”的一把钥匙| 哪家实体店,你们最不希望它倒闭?| 能坐坐的广场,才是好广场| 我在富顺县城关镇正街上读到了什么| 邂逅是一种刚需| 一场驱逐恐惧训练的点滴收获| 带着扬·盖尔的书去跑个步| 横着胡同竖着楼| 南门街读小人书往事| “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其他人”| 城市孩子去哪里野?| 驻足在涂鸦墙前| 家住长河边| 是人造了建筑,还是建筑影响了人?|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术与阅读 | 因书而美——世界图书馆与书店摄影展
丁永健/关于推进河南全民阅读活动的思考
淘书乐
淘书往事
书,是拿来养气的
新人驾到:与书为伴【张泽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