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汇昆:“信”与乡土本色

“信”与乡土本色

文/金汇昆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关于社会理想或者说理想的社会,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后,我在思考老子的这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描述,而不是无法实现的理想。

《乡土中国》一书开篇即讲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本色,“乡土本色”四个字中,“乡”和“土”无疑是最核心的词,因为透过它们,我们仿佛看到了依赖土地而世代生存的家家户户。由此观,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便是对土地的依赖,人依赖土地而居住生存。

“树挪死,人挪活。”尽管有这样的俗话,但人们依然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块最初的土地,于是有所谓的落叶归根之说,这肯定涉及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因为活动范围被土地限制,所以人们所到的地方、所见的人就很有限。见多识广总是被人们喜欢、被人们称赞,孤陋寡闻总是被人们讨厌、被人们调笑。这就是为啥乡村的人们被称为“土”的原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土”不是指智商的低下,而是指信息的不对称。无论人们如何解读,事实就是如此。

因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所以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因为活动范围很小,所以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都很熟悉,熟悉到可以通过声音分辨出彼此,甚至可以通过脚步分辨出彼此。所以,这样的社会就是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就是我开篇那样猜测的原因。

“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所说的五常,其中“仁、义、礼、智”作为社会伦理产生在前,“信”是在最后被人们提出的。作为社会伦理被人们提出的原因是什么,肯定是它们有实际的用处,比如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保障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仁、义、礼、智”即孟子“四端”和“信”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前者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提出的,那时候大地上有七国,每一个国家的疆土相对较小,普通大众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于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也就成为了现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国不一定是小国,民也不再寡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更不能成为现实。直到秦统一六国,汉取代秦而实现稳定的大一统。七国合为一国,人们的活动范围就自然而然地扩大了。既然要出行,出行之后,人就会超出自己熟悉的社会,而进入陌生的社会。在一个陌生的社会中,人要顺利地工作和生活,就需要互相信任,于是,作为五常之一的“信”就被正式提出来了。

从“信”被提出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不断演化的大致趋向,同时,这还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何为乡土本色。中国人离不开土,中国人的土也在不断改变着,而在这个过程中,土也在改变着中国人。

榷山

辛丑阳月(11.10)

于湖城湖畔

【作者简介】

金汇昆,笔名江一,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生命的启蒙不断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凌云读书:费孝通《乡土本色》
【校园文学】孙倩‖ 乡土——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书有得 | 吴小清:《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之二
视界 | 费孝通:乡土本色
01乡土本色-精读批注.doc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1:乡土本色讲了什么?这是全书总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