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轉載】春風秋月冬雪夏志清

【轉載】春風秋月冬雪夏志清  

2011-04-02 14:03:11|  分类: 文壇漫步 |  标签: |字号 订阅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向夏志清先生致敬》
王德威主編,臺灣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10月版
 
 
 
從上至下:《中國現代小說史》臺灣版、香港版、內地版。

 

《中國現代小說史》是“不朽的傑作”

夏志清還有《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等多部著作,而以《中國現代小說史》享譽最隆。此書與夏公二者幾乎融為一體。一提起張愛玲和錢鍾書,必然提起夏志清,因為是夏公“識”他們于微時。夏公在書中辟專章評論張、錢二人作品,把他們的成就高高標舉。1979年錢氏訪問美國,到了紐約,別的人可以不見,但夏志清不可不見,因為夏氏說錢氏的長篇小說《圍城》“大概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錢鍾書怕與人交際應酬,因為這樣會減去讀書寫書的時間;張愛玲更怕,她相當孤僻。一般人寄給她的信,她往往拆也不拆就扔入垃圾桶,卻與夏志清長年維持通信,因為夏氏說她的中篇小說《金鎖記》是中國歷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數“錢”秤“金”,得準確允當,否則這位批評家的衡量就沒有信用;評語如通貨,膨脹如長久,百物皆“高價”,貨幣就貶值。

《中國現代小說史》出版至今50年,我們回顧此書的“讀者反應”,雖未能說人人都贊同夏氏的所有論調,其高舉張、錢而同時極為推許魯迅的短篇小說,其探尋中國現代小說感時憂國的精神,凡此種種,夏氏評論的“含金量”是很高很高的。

夏志清出身于耶魯大學英文系,飽讀西方文學經典。無論寫的是春風秋月的人生,還是秋風秋雨的社會,他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同樣注重。19世紀英國批評家馬修·安諾德有“試金石”之論,評斷當代作品時,以荷馬、但丁、莎士比亞的名篇名段為“試金石”,測量作品之表現。夏志清則把所論作家作品放在古今甚至中外文學的座標中,透視其價值。《文心雕龍》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夏志清“曉聲”、“識器”,正因為其博覽過文學的著名經典。

《中國現代小說史》原著為英文,1970年代末由香港友聯出版社推出中文譯本。十多年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再版,200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內地版。中譯本的編譯者劉紹銘說:“連政治上與夏氏意見相左的年輕學者,也對他的學問和批評眼光表示佩服”,他譽此書為“經典之作”。劉若愚更謂此書乃“不朽的傑作”。

 

綜合各家之說以成“新論”

1976年起,我在香港教書,課餘為友聯版義務任校閱,並編譯其索引,把此書原著和中譯由頭到尾讀了三遍,覺得學術界對此書的讚譽並不過份。國內1950年代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由於政治色彩濃厚,而著者的中西文學視野比較狹窄,論述也就比不上夏著的銳利獨到了。

1970年代初,我翻譯了夏公的兩篇英文論文,一為《<老殘遊記>新論》,一為《文人小說家和中國文化——<鏡花緣>新論》,翻譯時我在美國讀研究院。我譯夏公的論文,力求“信、達”,譯文甚得夏公首肯。夏公做學問的方法,他評論作品的態度,在這兩個“個案”中呈現無遺,非常值得研究生學習,奉為典範。劉鶚的《老殘遊記》成於1904年,夏志清的《〈老殘遊記〉新論》成於1968年。60多年間,這本小說有多種版本和評論。夏志清儘量搜羅各種有關資料,一一閱讀。他所用的版本,有臺北的,也有北京和香港的,連美國學者謝迪克(H. Shadick)的英譯本也不放過。評論方面,也兼覽臺北、北京各地的資料,通論性的書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和阿英的《晚清小說史》自然也看了。他還流覽了一大堆涉及《老殘遊記》時代背景的文獻,如《庚子事變文學集》、《庚子國變彈詞》、《清史稿》、《清史列傳》、《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代名人傳略》(英文)、《義和拳大災難》(英文)等等。夏志清金睛火眼聚焦於此書,參照綜合各家之說,提出他的獨到之見,確有“新論”。夏氏認為《老殘遊記》是我國第一本用第一人稱寫的抒情小說,也是我國的第一本政治小說,非普通人所稱之諷刺小說、譴責小說而已。夏氏又認為,老殘於銀光映雪中矯首對月一節,固屬佳構,這節接下來的沉思一段,更應受注意。這裡劉鶚深入主角內心,顯出抒情家的真正本領。在歷代小說中,這樣的技巧,誠然戛戛獨造。

1975年我的長文《<人間詞話>新論》完成、發表了。30多年前研究、撰寫時不覺,後來回顧,乃發現我的學術研究和撰述,甚受夏公的啟發。夏公的“新論”和我的“新論”正是劉勰“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理論的體現:參照綜合各家之說,分析之,議論之,然後提出個人獨到之見。當下很多的文學“學術論文”,往往不理會相關作品既有的研究成果,就匆匆發表議論,與讀後感想沒有什麼差別。

 

我差點兒成了他的學生

《小說史》的校、編,是我自動請纓的;更早的翻譯,是我主動提出要做的。

我為什麼這樣自動、主動,原來我差點兒成了夏公的學生。我在1969年冬天初次在紐約拜訪夏公,後來報考夏公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獲得取錄;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東亞系我也曾報考,它取錄了我,且予我獎學金。我在1971年到了俄大深造。雖然我沒有成為夏教授的學生,但感於他的指導、鼓勵之恩,視他為老師,主動為他在學術上盡點綿力。夏公對我愛護有加,不時耳提面命,指點門徑。1971年夏天,他知道我將在俄大深造,囑咐我一定要好好跟陳穎先生讀書。夏公樂道陳師之善,所言甚是:陳穎教授對李賀、濟慈的感性世界深有體會,既談艾略特又論錢鍾書,出入中西兩個高雅精緻的詩歌傳統,他的兼通、貫通予我很大的啟迪。

1976年我在俄大畢業,回香港的母校任教。翌年我的第一本書《中國詩學縱橫論》出版。出版前,夏公知道此事,從紐約飛來一封郵簡,主動提出要為我寫序,我當然大喜迎接這從天而降的訊息。我把書稿寄出,不久後夏序飛來,冠於書首。

40多年來,不論我人在美國、香港、大陸或臺灣,來鴻去雁,夏公這位師長同時也是我的“筆友”。來鴻總是來自紐約,去雁總是去到紐約。去年12月初,我“雁”報平安,略道一年中家人生活,提及犬子若衡在韓國講話、唱歌一事,夏公來“鴻”捎來大期望。他期望四歲多的小孩將來成為“大critic”,即大批評家。不過能言善道喜歡唱歌罷了,長大後就能夠成為大批評家嗎?內子和我都聞之而喜,而不安。不過,我深能理解:夏公一生從事文學批評工作,在他眼中,批評家和詩人、音樂家、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等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子當為批評家!夏公是大批評家,希望他愛護的黃維樑也是大批評家;黃維樑做不成,希望黃維樑的兒子成功。我也有厚望焉。

夏公對他的晚輩,扶掖鼓勵,鴻雁往還,就這麼溫厚、溫馨。對他的朋友,則樂道其善。劉若愚先生1986年英年早逝,夏公為文悼念,所述不止二人交往,還把劉氏著述的精彩處加圈加點,予以推介。他對前輩學人陳世驤的悼念,亦然。劉若愚曾長期在美國西岸的斯坦福大學任教,以其中國詩歌論著馳名。在美國東岸的夏氏,悼念劉氏的文章,題為《東夏悼西劉》;他頗有英雄重英雄、“固一世之雄也”的自豪。

 

為文如秋月為人如春陽

夏公的英文寫得出了名的漂亮。他的中文文章,一向如秋月那樣朗潔。讀他這類關於朋友的文章,我們更感到春風春陽的溫煦,甚至有夏日驕陽的熱情。這和他正襟危坐閱讀、評斷文學獎參賽作品或文學史上作品不同;他的肅穆、認真、不苟,使他有“夏判官”之稱,頗有冷冽嚴肅的冬寒之氣。

和他面對面的接觸晤談,則更如沐春風。他在學術會議上致辭時,總會講在場的張三之長、李四之優,妙語如珠,說後臺下鼓掌,自己則開懷大笑。他的略帶吳語口音的普通話和英語,時緩時急,急時如連珠炮發,且中英語夾雜,真是一絕。與他面談,聽他講話,真有趣味,有時覺得仿如在聽在看一場“脫口秀”(talk show)。

我最初接觸夏公其人在1969年冬天。我立雪夏門,在紐約初訪夏公。夏府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旁邊,那裡的北面就是哈林區,治安不很好。夏宅重門深鎖之外,還裝有警鐘,以防萬一。當時夏公迎我入門時,不知怎地,觸響了它,以致鈴聲大作,樓上樓下的鄰居都來看個究竟。夏公向來不但講話速度快,身體語言也給人“快動作”的感覺,因此當時顯得頗為緊張,真有點手足無措之勢。後來不知怎地,夏公說了些“快人快話”,警鐘就停止了。大概是給夏公之威風,或是他那機關槍般的口頭反擊鎮住了吧。那時根本不覺得他是堂堂哥大的大教授。

夏公長居紐約,已逾半個世紀;他不是紐約客,已是紐約人了。去年的來"鴻"中,夏公表示現在年紀更大,更不想離開紐約了,要會面就由我們到紐約去相聚。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我都在紐約拜訪過夏公,每次都受教益。有一次,看到他書桌上有十來根西芹菜的莖,和削成條狀的紅蘿蔔,他像抽香煙似地一根一根吃。這是他養生之一道。最近與他通電話,90歲的夏公思維清晰、語音響亮;看他的近照,更是容光煥發。數年前我在致夏公的一封信中說,以他的天賦穎異和後天勤奮,如從事別的行業,一定是名成利就的富豪級人物。夏公其志不在此,在文學,在文學批評,一生的努力和成就,清一色是文學批評。不知道何時能到紐約再次親近接觸春風秋月冬雪一樣的夏公。遙祝他四季平安,健康長壽到100、110、120……歲!

(作者為臺灣佛光大學教授)

 

附錄:

人物簡介

夏志清,江蘇吳縣人,1921年2月18日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家,教授。1942年自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時,已閱讀了大量中國文學名著。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心于歐西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萊克檔案論文脫穎而出,取得留美獎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博士。1951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1961年,夏志清在美國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舉成名的《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年任教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1969年為該校中文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文名譽教授。現居紐約。

夏氏學貫中西,中文著作有《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談文藝 憶師友》等8部,英文著作有《中國現代小說史》和《中國古典小說史論》。

文學、學術界很多人都知道,夏公志清先生今年90歲了。去年十月,夏公的門生故舊已在紐約提早為他開了個盛大的生日派對。

經友人提起,今年對夏公來說,還有特別的意義,原來是夏公這位大批評家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出版50周年。想來夏教授遍天下的桃李和讀者,應該也為此書辦一個慶祝活動,金禧了。 

代表作品

《中國現代小說史》是一本中國現代小說批評的拓荒巨著,1961年由耶魯大學出版後,立即成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熱門書,也是歐美不少大學的教科書。書中發掘了錢鍾書與張愛玲、沈從文等作家,對這三個人的評價在上世紀60年代是石破天驚的。張愛玲的《金鎖記》被稱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錢鍾書被推崇為吳敬梓之後最有力的諷刺小說家,張天翼是“這十年當中最富才華的短篇小說家”。從這本書以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才進入西方高等院校。

學者王德威說:“今天不論我們重估魯迅、沈從文,討論張愛玲、錢鍾書,或談中國作家文人的文學政治徵候群、感時憂國情結,都必須從夏先生的觀點出發”。

夏志清語錄:

學問就是把好壞都看過之後,你再講哪個是好,哪個是壞,就這樣,很簡單,要謙虛,要下功夫,不要只聽別人講。

要看對什麼人講,對方是serious的話,我就serious,對方淺薄的話,我也就跟他空話講,所以是不同的。

你肚子餓的話,什麼都好吃,不算的,不是enjoyment(享受),是hungry(饑餓)。

當代批評家看當代東西,要多一點。我老了,跟不上了。

 

 ——摘自《晶報》,2011年1月16日,作者黄维樑(学者)

 

 

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博主無關,請某些人不要張冠李戴,更不要唯恐天下不亂,謝謝! 

2011年4月1日14時00分於蘇州市工業園區創意產業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詩詞人生』葉嘉瑩詞選
【聯合報╱劉紹銘】驢乳治相思
独立学人夏志清
冷月教授:用画笔讲述“风花雪月”的故事!
小物志23——月明花如雪
我的画坛朋友赵志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