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溯营口的京剧艺术

  韩人赤

  是因为较早开埠,带来了营口工商业的日渐繁荣和京剧艺术的“相木而栖”。

  上世纪初,营口王氏家族建起“小红楼”之后,名角频繁来去,票友戏迷蜂拥不辍,确实为营口人从“喜欢京剧”到“懂京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真正有了营口人期盼已久的像模像样的京剧团,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日子里。自此,戏迷们一味追捧外埠名角,只叹“钟爱一时间,戏瘾未过足”的日子已成为过去,真正到了一个“茶余饭后畅叙身边京昆事”的崭新空间。此后10余年间,“街谈巷议细品味”渐渐走入千家万户:贾盛祥的鼓韵指挥;秋楚笙的《徐策跑城》、《追韩信》和连本戏《侠女寒光剑》;崔笑君、康士祥的《女起解》;王淑芳的《钓金龟》;管韶华、马超英的《四郎探母》;尹奎良的《失·空·斩》;刘连运的《坐寨盗马》;尹奎良、宋宝庆、马超英的《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刘治家、刘长生、刘富田、李艳君、李玉林、翟玉萍、张淑荣、成翼德、孟凡铎和正“蓄势待发”的潘新堃、国培伦、王晶、刘英……他们可谓是新营口京剧艺苑的侍花人和先行者。

  改革开放以后,营口戏校少年班首赴东瀛一鸣惊人,以及后来李红艳、管波、常东的出落成才,我们不能不回味起那厚实的土壤和供乳氛围。

  上世纪50年代末,本在中国京剧院时挑大梁的管韶华先生,“下放”的去向有多处可选,却最终选择了营口。对此,他只袒露出了六个字:“凭感觉,随缘份”。西市剧场(即第二工人文化宫)和人民艺术剧场(新“小红楼”),成为营口人的“天蟾舞台”和“长安大戏院”。

  “大屋子”中的小伙计为营口人争得一次“戏眼”

  “戏迷是堵墙,票友一炷香。客家来唱戏,双拜礼应当。”这是旧中国流传于山东鲁西南地区的几句打油诗,虽看似有轻笔重描之处,但这也确是百余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各省恰如其分的京剧“唱戏难点”写照。开埠较早的营口,成为这一写照的缩影是不足为怪的。但这反过来也恰好说明了另一宗道理:京剧作为国剧,作为一种“大”民俗文化的经年积淀,这“大”的成份中,演员与戏迷间的“互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并早已成为一种主体内涵和运行标识,被人们所认可和津津乐道。

  历史事实证明,哪怕战火与天灾,也泯掠不去本应该属于平民自己对民间艺术的欣赏挚爱和诉求乞盼,而恰恰是陋乡黄土、市井民情给了民俗文化生存空间和养分。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一天,一出《走雪山》的折子戏,本来是河北高阳的一个小戏班在营口昇平剧院演出。几天后硬是被“大屋子”成文厚的一位李姓山东小伙计给“叫板”叫到了“小红楼”单演了一场。事情的原委是这样:剧情很简单,一多年家仆,偶然怄气顶风雪返乡;颇有几分滑稽气的员外老爷指派另一家仆去追赶(还有一说是员外老爷亲去追赶);山路崎岖,象征几十里之遥的戏台上,演员冬季里“累”得袒露出右臂就满可以“叫座”了。但这一天,李姓小伙计在下面看着看着便叫起了“倒好”:“《走雪山》三九天不走出汗来,三伏天不走出冷气来,还敢到营口来唱戏!”所以择日叫板去了小红楼,买卖家和社会上的不少戏迷都来看这一“戏眼”。只见这位山东来的小伙计“三九”天登台光露着上身,披了个短褂子,跟着锣步走了几圈后果然全身大汗淋漓,台下的喝彩声长达几分钟。不过这桩“趣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山东、河北等地,特别是山东蓬、黄两县的几代人,不仅仅是给营口生意场带来了火一样的势头,也将他们的文化潜质日渐溶入了营口人的家长里短之中。我市著名票友、已故原市轻工局局长刘学恭生前曾调侃说:营口的买卖家小伙计都敢抢戏眼,经理掌柜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在小红楼演一场《甘露寺》能叫好不迭,看来就得梅兰芳、马连良、余叔岩联袂登场了!

  营口人的骄傲——

  一代爱国武生高乔楼

  高乔楼,河北沧州人,早年便随师父京戏班来盖州落脚。他正气一身、功夫扎实,台下练功、台上演出全是寒气逼人的真刀真枪,但却从无疏露。拿手戏《林冲雪夜上梁山》,那时从万福庄到博洛铺几乎妇孺皆知。

  盖州籍辽阳人董洪权先生于1997年曾专门撰写了由辽东文学社刊印的人物传记单行本《威震辽南高乔楼》,比较详尽地记述了高乔楼、张少童师兄弟俩“九·一八”前后的几年间,在日寇铁蹄下时而“闲暇给百姓唱戏,用主要精力和武功去折腾日本人与汉奸走狗”的动人故事。敌酋小野次郎(后来在娘子关战斗中被我军击毙)吃尽了高乔楼的苦头,最后施计将其逮住,放在狼狗圈里,让他同三条专训的高大狼狗“比武”,并特意招来人观看。谁知三条狼狗还真先后倒在了他的拳脚之下!歇斯底里狂叫着的小野次郎气红了眼,随即放进去一群狼狗,高乔楼终因体力不支壮烈殉国。成为营口军民抗战史上的一曲悲歌,也为营口地区京剧舞台平添了一束光彩。

  浴池中侃谈《梅兰芳》话题后的思索

  营口人懂京剧懂得那么入木三分,懂得让你听来顿感自己知之甚少,甚至让人感到吃惊的地步。

  不久前,在浴池里,偶遇两位陌生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吸烟,一边侃谈开年大戏——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两位老人的那股子认真劲,真的给人以“好戏搅动了黄河水,也搅动了辽河水”之感。

  电影《梅兰芳》中主人公情感纠葛的两位主要人物,一位是孟小冬,再就是戏剧评论家齐如山。齐如山其人,因为毕竟属于中国近代京剧史上的“幕后权威”,所以大多数戏迷对他的最后人生走向知之甚少也在情理之中。想不到的是,两位老人中的其中一位却如数家珍地讲述起来:“……关系一直情同手足的梅兰芳、齐如山,在1949年年初,因各执己见,一个留在了北平,一个去了台湾。齐先生最后从梅家走出来时脸色极不好看,从此天各一方,他只好认真嘱告梅家多年一位女佣一句话,先生的空间就多交给你了,一定要注意好他的起居。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去世,消息是第二天台湾的报纸才报出来的。齐如山的女儿拿着报纸闯进家门告诉了父亲。父亲当时一愣,随即让家人都走开,他一人独自进了书房去写东西……第二天一大早,女儿走进书房时,见一夜未眠的父亲头发全白了!不久,齐如山先生也驾鹤西去……”

  辽河岸畔,一个普通浴池里,一位耄耋老人对齐如山最后人生归宿的深情描述,已远远超出了“戏迷”与“票友”的界限,使笔者对京剧艺术在营口的植根深度和扩展厚度不能不肃然起敬。

  “人生大舞台,舞台映人生。”当京剧艰辛走过漫漫60年的里程之后,当时代需要营口人“要重新认识营口”的时候,京剧艺术的百年传承也自然应该是再展风姿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段赏析】梅兰芳 贵妃醉酒
京剧《戏迷票友》演唱会
全国京剧戏迷票友
张火丁——京剧《春闺梦》
京剧《红娘》 - 宋长荣
舒禾:书窗里的梨园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