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假怎么过?(上)

     要想把一件事做好,首先要明确目标。

     那么家长在帮孩子制定假期学习计划时首先要和孩子一起明确通过这个寒假要提高或者得到什么,在明确目标之前,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有“寒假”?

目的一:休息

      很显然,经过一个学期的辛苦学习,学校希望孩子们和老师们都能休息一下,喘口气。毕竟,每天早上7:30开始上早读,到下午5:30放学,晚上回家还要写作业,相当多的孩子会写到晚上9:00—10:00,这相当于一天学习了12—13个小时。这个学习负荷远远超过了国家《劳动法》规定的每天8小时工作量。所以,寒假集中休息一下,相当于把上学期间每天多学习的4—5个小时均摊到寒假里了。

      既然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着每天加班加点的“超负荷运转”,那么好容易到假期了,是不是应该让孩子缓冲一下?

      因此,不建议家长把孩子的假期生活也安排得像上学期间一样满。

目的二:感受传统文化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过春节。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风家训,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过节。比如春节期间打扫卫生、买年货、写春联、贴福字、看望不在一起居住的爷爷奶奶、给不能见面的亲友们电话网络拜年……

亲身体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体会春节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义,那就要给孩子留时间、留精力、用心地去过春节,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中国味儿”的中国人。

目的三:丰富人生

      在校期间,孩子的生活重心是课内学习。各学科知识、从早到晚的课程安排、各种习题作业,已经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占满了。绝大多数孩子没有精力参与其他的社会生活,甚至周末没有时间去看场电影,到郊区爬爬山,去菜市场买菜,随父母去参加上一代人的同学聚会......虽说疫情让大家不得不尽量减少外出,但是如果有时间、有意愿去参观博物馆,看看世界各地的人类文化遗产,完全可以通过网上的专业APP实现。

      只有到了寒暑假,没有了每天要交作业的压力,没有了一天8节课的课表,孩子才有可能接触真实的社会人生。

      上面说的是假期能够产生的作用,但每个家长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明确一下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暴露了哪些弱点和问题,需要利用假期补一补;同时有哪些优势可以借助假期给孩子一个更长足的发挥余地。

是否需要“补习惯”

     工作中, 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课桌上书、本、练习册“乱糟糟地堆成一座小山”,书包里的东西也没有规律性,想找到一张练习卷子往往要翻遍整个书包。上课时,老师要求拿出某本书或练习册来开始讲课时,他一直在拼命地翻找,两分钟过去了,别的同学都已经一边听讲一边记了好几行笔记了,他还没有找到。回家写作业也缺乏计划性,一会儿看数学,一会儿做英语,想起什么学什么,没有按重要性进行排序。这样的孩子一般在生活中也缺乏条理性,做事缺乏通盘考虑和时间上的提前量。

       他们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习惯不好,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是杂乱无章的状态。

      对于这类孩子来讲,假期最重要的任务就应该是学着有计划地安排生活,有条理地做事情,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上的灌输。

是否需要“补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学科要求越来越高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已经清晰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编写和升学考试中。可是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很“忙”,根本没时间去主动接触和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

      教材里在讲、考试中在考,但是学生却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于是,语文老师不得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化艺术“大杂烩”。讲《端午的鸭蛋》,不仅要讲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还要讲做香囊、喝雄黄酒、挂艾蒿;讲《胡同文化》还要讲老北京的各种小吃,因为“吆喝”叫卖食物的场景学生也不甚了解;更不用说讲《孔雀舞》时,需要在课堂上放杨丽萍的《雀之灵》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孔雀舞;讲《安塞腰鼓》,不仅要讲延安的文化,还要介绍一下腰鼓独特的特点……

      其实,语文课堂的任务应该是以文本素材为基础,带领学生去分析语言运用的技巧是如何展现这些民俗文化和艺术门类的独特魅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现场科普每一种艺术门类或民俗的特征和魅力到底是什么。

      看民族舞、芭蕾舞,听交响乐、相声、苏州评弹,看美术展、书法展,放风筝,看吹糖人、画糖画……这些最好都是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看过,亲身参与过,才能有直观的、切身的体会。否则,即便老师牺牲了语文学科应该做的事,把语文课上成艺术欣赏课,但只凭课堂上那几分钟的视频,也不可能让孩子真正了解这些事物到底好在哪里。

是否需要“补情感体验”

      阅读理解一直是制约很多孩子提高语文水平的主要问题,老师们在教法上下了很多功夫,也想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阅读技巧和策略只能大幅度提高一部分孩子的阅读水平,而另一些孩子即便按照老师教的阅读方法也较难领悟作者在这些文字背后想要表达的寓意。

      仔细观察这一类孩子就会发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内心都是“钢铁直男”型的思维方式——不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人情世故,很难做到换位思考、共情他人。所以,在阅读的时候,面对文中的同一句话,生活体验丰富、情感细腻的孩子,就能够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而这类情感相对“粗糙”一些的孩子,就会一脸无辜地问老师:“这句话哪有您说的那个意思啊?我怎么看不出来啊?我生活里从来没这么想过呀!”

      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让孩子多参加朋友聚会、家庭聚会,通过人际互动去观察、体会其他人此刻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如何说话做事才能让对方感觉最舒服,孩子的情感才会逐渐细腻丰富起来,也才能在阅读中准确把握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含义。

是否需要“多读书”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生活环境也是有限的。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孩子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艺术门类,我们就要通过读书来弥补。

      读小说可以体验“别样的人们的别样的生活”,感受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文化背景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读历史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积淀,拓展看问题的深度广度;读名人传记可以帮孩子确定远大的人生目标,树立学习榜样……

总之“开卷有益”。即便是看动漫,也不仅仅是消遣,孩子也能从中汲取对自己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明确了上述目标,家长们自然也就清楚了哪些事情是必须要亲力亲为,哪些事情是可以交给课外辅导班或者网课来完成的——

     培养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做事情有计划、有条理,只有家长自己的陪伴和指导才有可能实现。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体会周围人的情感需求,也只能靠家长自己给孩子“掰开了”、“揉碎了”、解释清楚了,孩子才能有深刻的感受。这两件事想交给别人来替代,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辅导班的老师,都是不太可能做到位的。

      如果孩子有足够的自觉性,或者家长有良好的监督、激励措施,那么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看演出、看展览,倒是可以借助社会上组织的活动或网络的音频课、视频课来实现。

      而读书,既可以在家里亲子共读,由父母陪伴着讨论、鉴赏,交流收获和体会;也可以组织同龄的小伙伴,参与线上线下的各种读书会,来共同完成。

 总之,安排寒假生活要从自家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

      用好这一个多月的宝贵时间,才能让孩子在人生阅历、自我管理能力、意志品质和文化修养等方面上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地从父母“省事”的目的出发,随便找个机构把孩子往那里一放,有人给看孩子就万事大吉了。

      做合格的父母要从每一天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每一个“当下”。如此一来,才能培养出一个温暖、快乐、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须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老师怒言: 这50个常考成语, 我提醒100次了, 再错你不用学了!
语文老师整理:500句经典中华谚语,孩子考试用得着!建议收藏
小学阶段语文阅读积累练习,需要把握5个阅读核心能力,才能在阅读理解中拿到满分……
作文其实很简单
特级语文老师含泪整理: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常识,可千万不能丢啊!
原来家长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写好作文?太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