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把孩子的视线从手机和iPad上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上篇推文《如何监督孩子玩手机》推出以后,有一位毕业多年、已为人父的学生专门给我发来信息,开玩笑地问:“有没有监督家长玩手机的文章啊?我先自己学习一下……”一句话道破天机——父母拿孩子玩手机玩iPad上瘾没办法,是因为自己也上瘾。

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就来说说家长和孩子如何从手机上“抬起头”来,一起奔赴沸腾的真实生活。

首先要肯定这位家长。他是真心理解、包容孩子。在亲子关系中,他能够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其次他理性地认识到“要想改变孩子就要先改变自己”的道理。

这样的家长即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但基于他对教育的认识高度和优秀的自身素养,一定能够通过学习找到恰当的亲子相处方式,建设好亲子关系,教育好孩子。

1

成人依赖手机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办法

1.怕耽误工作

很多人24小时在线,随时刷微信,看老板和工作群是否有信息更新。于是在刷手机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点开了一些热搜的帖子、平台推荐的视频、信息等,看着看着时间就过去了。

【分析与对策】

解决工作问题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打电话。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快速交流过程中,很快就明白了双方的需求,敲定了工作的细节,既简洁又高效。

2.社交需求与社恐的交互作用

人是社会动物,自然有社交需求。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家庭单位的缩小、兄弟姐妹的缺失、居住环境逐渐封闭,这诸多因素使得近几十年来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多少会产生一点社交恐惧症。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爱面子的特点,会令很多人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就转向了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意见不用真名实姓,就避免了直接被攻击被批驳;自己的要求没有当面提出来,就不用担心被对方立刻拒绝了,而丢了面子……

【分析与对策】

社交的终极目标无非是与人合作某件事,或者纯粹地交一个朋友。而这两个目标恰恰都需要当面交流才能达成。

如果你托别人办事,除非是彼此非常熟悉、非常信赖的人,否则,怎么可能你在微信上给人家发条信息,提个要求,人家就费心费力地去给你解决了呢?越是想求得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的帮助,就越需要当面向人家细致地表达自己的困难和期待。此时,你的表情、眼神、语气、动作,都能辅助表达你此时的急迫心情。对方也能够通过追问来更详尽地了解你需要他怎样帮助你,和他自己是否做得到。所以,要想办成一件事,达成一项合作,不见面、不直接交流,仅仅在网络上互相发发信息,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如果是交友甚至恋爱需求的话,那不见面就更难实现了。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才地久的。”所以,网恋的荒谬性不言自喻。

即便是同性的好朋友之间,默契的精神碰撞和情感支持,也需要通过双方的眼神交流、肢体语言来辅助。很多女性都有一两位像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样的闺蜜或朋友,可以随时随地给她打电话或约她吃饭,分享快乐或倾诉苦恼。随时随地接听你的电话,语气中从没有敷衍和不耐烦,就是给了你一种她随时都在你身后的安全感。见面倾诉烦恼时,她会轻轻拍拍你的背,柔声说:“没关系,有我在。”这语气和动作给你带来的温暖和内心的笃定,是在社交网络上发多少信息、码多少字都替代不了的、真实的情感支撑。

3.消遣娱乐的需求

很多人在紧张工作之余,需要消遣来放松自己。于是,就渴望下班以后用手机和iPad上网看看娱乐节目,让身心得到放松休息。这个需求可以理解,但也有很多其它可供选择的放松方式。

【分析与对策】

业余时间有价值的放松方式,并不一定非得是琴棋书画、读书、看展览等高雅的文化活动。给家人做饭、把房间收拾得干净舒适、和宠物一起玩、拼拼图、做模型、做十字绣……都是非常有益的消遣娱乐。而且,做饭和打扫房间这类事情也都可以和家人一起做。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看孩子弄得满头满脸面粉;春天给家里满阳台的花换土,让自己的伴侣来帮忙。这是多么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啊!选一个自己比较喜好的生活乐趣,给自己提一些定时定量的要求。比如,每周学做一个新菜肴做给全家人吃,生活立刻就会变得充实起来,根本无暇留恋于网络上的热搜话题和娱乐明星的各种绯闻。同时还与亲人频繁互动,培养了深厚的亲情。

2

孩子对手机和iPad依赖的根本原因

孩子对手机和iPad的依赖无外乎有四个原因——

第一,家长太忙了,顾不上关注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于是,他依赖手机的社交软件与同学朋友沟通,获得情感的慰藉。或者在打游戏、追星、追剧的过程中,将情感需求移植到游戏人物和明星身上。

第二,校园生活中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需要。孩子自己不见得很喜欢打游戏,或者很需要通过社交软件与其他同学聊天。但同学中有这个风气,你不参与,就失去了和同龄人的共同话题和链接方式。但一旦开始用上了聊天工具,打上了游戏,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

第三,社会和家庭中成人的榜样作用。父母在家,除了做饭吃饭,其他的休闲时间经常是抱着手机或者iPad来消遣。亲友聚会,大人们都各自翻看手机。孩子自然而然会认为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方式,就像公交车要买票,去超市购物要付钱一样。

第四,现实生活中受挫,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自我价值感。这类孩子绝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学业有困难,成绩不理想,没有获得成就感。没有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帮助,更没有找到提高学业水平的办法。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没有找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的方式。所以,他们用手机和iPad主要是打游戏,把自己想象成游戏中的英雄,受人尊敬,能够掌控游戏的进程。从而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和无法自由掌控生活的无力感。

3

如何把孩子的视线

从手机 iPad上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1.满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是前三种的话,那么,只需要家长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孩子面对面的相处中来,问题就解决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绝大多数孩子都已经拥有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保障。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实质上属于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社会需求。这种情感链接的需求,是要通过父母与孩子的面对面互动来实现的。

孩子幼年时,父母把小宝贝抱在腿上,亲亲他的小脸,柔声细语地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在床上翻跟头,玩一玩咬小手、咬脚丫的肢体游戏。孩子上小学了,父母每天牵着孩子的手耐心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讲着学校里的人和事,讲自己天马行空的白日梦,真诚地扮演他故事里的角色,而从不质疑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实现吗?

这样一路走来的亲子关系,到了青春期,即便孩子逆反,即便孩子动辄就愤怒地非要尝试家长和老师认为不应该做的事,家长也仍然可以用温柔的笑容、关注的眼神、温暖的拥抱来化解孩子的无名怒火。孩子不让牵手了,就拍拍他的背,搂搂他的肩。妈妈可以仰着脸,小女孩儿一样一脸崇拜地听儿子讲物理老师上课的段子;爸爸可以宠溺地叮嘱女儿,“我闺女这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小仙女,隔壁班那个常来找你的臭小子配不上你”。

在这两个场景中,孩子的自我价值被家长的语言和行为极度认可,而且是直观、具体、声情并茂地认可。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信赖家长。当自己对日常生活有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触,渴望他人的理解和共鸣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家长当做倾诉对象。因为家长离自己的生活最近,朝夕相处,只要想说开口就可以了。这样就不至于舍近求远,依赖网络社交平台去寻找共鸣了。

同时邀请孩子参与做饭、收拾房间等家务活动,全家人一起在生活琐事中体会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互帮互助。孩子的心安定下来了,就不至于再到家庭以外寻找温暖了。

2.满足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认可需求

当孩子在学业或人际交往中遇到了真实具体的困难,凭借孩子自己的认知水平无法超越的时候,就需要家长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也许是具体地帮孩子讲解不会做的题;也许是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陪孩子一起循序渐进地执行;也许是请到了一位非常专业的学科老师,1对1地把孩子的学习漏洞补上来……总之,就是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把孩子的困难解决掉。

孩子学习进步了,在学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尊敬。只有孩子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亲人的帮助能够解决问题,能够让自己的境遇发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他才会在真实生活中找到成就感。这样,就不会过多依赖网络,依赖手机和iPad了。

结束赠语

总之,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把手机和iPad从生活中剔除,而是消除“依赖感”,让手机和iPad等就变成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工具,相当于电话和字典的作用,就不再可怕了。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沸腾的生活中去,拥抱真实的自己和他人时,真诚地敞开心扉,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才能让工作和生活变得简洁、顺畅而美好。

声明: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亲子读写】原创,版权归属作者,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亲子读写】(微信公众号:qinziduxi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教育阅读:孩子为何迷恋手机?】
到底要不要阻止孩子看电视、玩手机?
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专家三招教您制服“熊孩子”
如何让孩子正确的玩iPad?
「视·角」孩子玩手机管不了,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
康老师心育 | 后疫情时期,家长如何防止学生沉迷手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