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文会“生”,一起阅读

以文会“生”,一起阅读

西大附中:王侠

    未曾谋面的几个孩子,却在阅读中已经相识。孩子们的笔法,或显成熟,或略稚嫩,但文字之下流淌着的青春热情,就像山泉汩汩涌出,让人心悦,使人舒畅。相逢何必曾相识,只要一起来阅读,灵犀一点就相通。2020已经离开,愿2023一起快乐,一起成长,一起面对。

 

《挪威的森林》人物选评

方烁涵

    阅读整本书后,我只觉得《挪威的森林》和《瓦尔登湖》十分相似,一种平静的感觉贯穿其中,但并不寡淡,反而十分吸引读者,每字每句都只在讲述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却在字里行间透出我是谁?我只是我吗?我们该怎么去和这个世界相处。

渡边只是个平凡人,在城市的接头随处可见,不成熟,不善于交往,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为了什么,只是在茫无边际的社会中漂泊,不知将去甚至想去何处。我甚至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丝自己的样子,良善因此不想得罪任何一个人,或者是不会选择以及放下,所以他在直子和绿子两个人中不断徘徊,却失败了,也许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像欧里庇得斯笔下的解围之神,只不过现实不是戏剧。

还有文中的“敢死队”,许多人都对他没有任何印象,或许有些人认为他活得比渡边有意义,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并且能一直为此奋斗,作息规律,洁身自好。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可悲的人,他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甚至可以说是个另类,也许在那个时代,是要被处死的。他的生活挑不出可以批评的地方,之所以称之为异类,只不过是对比的对象是我们罢了,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污浊,但正如刘慈欣《镜子》中的一样,我们的宇宙,不能没有罪恶,这正是“敢死队”的不幸了吧。

村上春树的文笔也使我着迷,有时像一潭清水,一幅水墨画一样,简单却又迷人,但有时也用繁杂的欧式风格,优雅又富有魅力,但不使人感到冗杂,配合不同的人物性格,更让人迷其中。

我想读完后,我只领悟到了作者情感的百分之一,也许将来再读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或是领悟的更加深刻。总而言之,我想我改变了对生死的看法,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毕竟“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点评:你写出了阅读最真实的感受,这就很好,一部作品,也许不会那么轻易改变什么,它可能只是触动,但很多好的作品一定会有所改变,它不一定能给你带来物质的改变,但改变却是必然。村上春树描写的既好像是我们自己,又似乎不是,好像是他自己,但好像也不完全是。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也许正是他作品的魅力。他描写人物与环境的笔法也值得好好研究。以文会友,认识文字中的你, 很高兴!

为什么活着

贺也宸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题记

《活着》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听福贵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说虽然以“活着”这样一个充满了希望的词语为标题,但讲述了一个悲情的故事,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感受了主人公在地主家少爷时期的“作死”,在动荡时期的无力改变。

小说刻画了许多人物,“我”的父母、妻子、儿女、流落街头的长工长根、地主龙二、跟“我”一起当兵后成为县长的春生等等。每个人神态不一,性格鲜明,但都无不在生与死之间挣扎。

春生出场次数不多,但都在关键时刻改变着福贵的命运。福贵在被抓壮丁拉大炮的时候遇见了春生,他们相依为命,在生死间煎熬;多年后他俩再次相遇,却是为了救春生媳妇的命,福贵的儿子有庆丢了性命,这让生活刚刚有点起色的福贵一家遭遇了沉重的一击。这时的春生是县长,春生的道歉是真诚的,他的内疚是真实的,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呢?文革时期,家珍选择原谅春生,是春生的错吗?也许更应该是时代的错,是阴差阳错。我们该怨谁恨谁原谅谁?!

龙二通过赌博的方式成为了地主,但终究还是死了,他认为自己是替福贵死地。春生爬出了死人堆,成为了一县之主,但也不能完全地掌握命运。福贵的亲人、熟悉的人都死了,福贵活着,他应该活着吗?他为什么活?他为谁而活?他幸运或者不幸?也许这些都不重要。

只要活着就好,只要活着就有机会改变,只要活着就好。

点评: 开头两个哲学叩问挺好,可以尝试着再加一个“我是谁?”以这三个问题为引子去思考,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也可以思考:“活着”之于富贵来说是一种存在?或者目的?或者意义,或者仅仅就是活着本身?恰如富贵,生命就好比一棵树,失了身边的陪伴,折了自己的枝干,弯了曾经坚韧的腰杆,但却枝头向着阳光,努力的向上生长,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观之,令人砰然心动,读之,令人热泪盈眶!余华“零度写作”的风格也值得注意,不妨试着探究探究。

                                                      忍受苦难--点评《活着》
                                                                           作者:刘水清

    “死了。”这二字简洁又冰冷,一个鲜活生命的终结和一颗心的支离破碎竟被两字概括了。这份简洁存在于整本书的每个角落,余华就用如此近乎无情的笔调讲述着每一次的侥幸与灾难。在他面前这些事仿佛早已司空见惯。全文没有大肆渲染气氛,没有纷杂的心理活动,只是在不停叙说,像赶着人前进似的。

与此同时,书中人物也在不停前进,即便悲伤之后是幸福,幸福之后是更大的悲伤。他们来不及停留在昨日的欢笑和泪水中,只能于苦难中挣扎起来,奔向下一个苦难。

主人公富贵,和幸福美满的家庭一起,一路上用难看的姿势奔波,跑到最后却孤苦伶仃,只能与一头老牛相互支撑着挨下去。是什么驱使他奔波?是先前与仅存的亲人生活的平淡幸福日常,还是年老后挥之不去的残念牵挂?都不是,只是活着,只是人生来就要做的事。龙二跪不下地主这双腿,春生低不下县长这颗头,他们都在风光后委屈地死去。只有富贵逆来顺受,接受所有的现实。正如余华所序:“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在余华笔下,一个饱受苦难却坚强不屈的形象高大了起来,它代表着上世纪4080年代期间的数亿中国人,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面对苦难,硬着头皮冲上前去,才能实现活着的本质意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高远梦想。

点评:你的笔力与认识都是比较深刻的,文字也很饱满,令人欣喜!确实,作者想告诉我们,活着就是“忍受”。但当我们掩卷而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富贵最终也活成了一座丰碑,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从不气馁,继续坚持走下去的精神,走下去,背后留下的就是精神的印记。苦难确实是人生的财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财富。那些被苦难成就的人确实令人敬仰,但有更多的人被苦难吞没,这是我们必须认识的现实。另外,阅读一部作品,不一定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站位很高,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就可以,如果能从哲学的高度解读更好。加油,前途无量!

没有温度的红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

范菲凡

看到红,我们可能会想到红火、受欢迎和关注,也可能会想到温暖与光明。书中的黑娃确实“红”:找小工时,队长一眼就注意到他;黑娃回家取锤子时,人们都看着他单薄的身体;打石头时,女人们话题的中心也是黑娃。

然而,这样的“红”却少了温度。队长叮嘱黑娃问后妈要褂子穿,而他自己身着夹袄毫无行动;小石匠说话的语气虽亲切,手却不断在敲黑娃的头;黑娃受伤后女人们很快便转移话题,不再谈论他。这些人显然都只是口头同情黑娃,可是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这样的“红”未免让人觉得有些冷漠、虚假。作为一个生母去世,生父“下关东”,长期受后妈虐待的留守儿童,黑娃的遭遇令人深思:难道这就是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待留守儿童的“写照”如果说在那个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人们的行为可以被理解。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给予的帮助是否仍只停留在“言语”上?当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如何真正伸出“援手”?

黑娃似乎很“红”,但这样的“红”没有温度。只有付诸行动,才会真正暖人。 这样的“红”也才是有温度的。

点评:评价着重内容,并且把作品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挺好!立足这一点,可以联系鲁迅作品来思考,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莫言作品写得很智慧,可以挖掘的点很多,批判不动声色,既不冷峻,也不犀利。但你能分明感受到他的批评,他作品的写法也是值得注意与借鉴的。最近,我重读了莫言系列作品,真是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建议阅读莫言的《蛙》《丰乳肥臀》“短篇小说”,他会给你展示更广阔更复杂更深刻的历史社会生活图景,带你反思,深思。加油啊!美好的青春越来越灿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活着》:面对苦难人生,太认真,你就输了
五分钟让你吃透《活着》,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人生苦短唯有自悟
余华《活着》: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悲剧
读余华《活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