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院记忆:上大学
userphoto

2023.07.25 河北

关注

梁东方

八十年代初,上大学不仅是年轻人最重要的话题,也成了全社会的主流话语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存在。

记得上学第一个学期结束,我回到家,遇到一个熟人,他已经人到中年了,但是对自己从未上过也从未见过的大学依旧充满了好奇。逐一询问怎么上课,怎么吃饭,怎么睡觉,业余干什么,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样子,进出都有什么规矩……以前很多很多年都已经没有上大学这回事了,他们那一代人对有关大学的一切都已经很是茫然。

命运降临到我们这被称为最有幸的一代人身上,我们可以不必像长我们几岁的人一样上山下乡,我们可以考大学,一旦考上,国家就一切全管了,就可以在未来到国家的机构里名正言顺地上班……

可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对比着的幸福,经过几年沉淀,到了我们这一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渐淡化,好像考大学上大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大的纠结已经是考上考不上,而不再是大学招生与否、有没有资格考、能不能考的问题了。

在这样的天经地义里,头脑里关于大学的向往和想象就会无限爆棚,觉着那些填报志愿的时候看上去高大上的大学名字,自己也应该是有可能去上的吧,至少理论上如此,不管平常学习怎么样,万一超常发挥呢!

北大清华之类不说了,你自己不是天才那就是天国一样永远虚无缥缈的存在。国际关系学院、政法大学、北京广播学院这样略低一些的名字也依旧是可以想一想的吧,这些名字所预示出的未来学习和就业的氛围和状态,对人极具诱惑,如果能上了那样的大学,真的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竟然可以成为登天的神仙了。也知道那同样是想象而已,普通的河北考生能迈出省界就已经是可望不可即的了

不过第一志愿不报白不报,上不了当然是肯定上不了,写上去幻想幻想做做白日梦,不让强大压力下的考学生活太过艰辛,也让还没有完全消失的童年想象力再发挥发挥白日梦的功能吧。

现实当然是遵从物理规律的,不用说其他成绩了,就连自己最有信心的语文成绩也只是将将及格,其中平常最引以为自豪的作文居然不及格。以刚刚比本科录取分数线高了几分的成绩,那些幻想中的学校一瞬间就都远去了,能上的只有河北师院,而且还必须定向,也就是定向分配。毕业以后必须到一个地方去当老师。

这在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不仅包分配还给你事先四年就确定了分配的具体方向,妥妥的铁饭碗。不过在当时来说这是一种降格的条件,不接受就不能去上学。人就是这样的心理,一旦要事先给你确定什么而且将这种确定作为一种降格的条件的话,你就很难接受,就觉着自己的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排除掉,只剩下了这样唯一一条路的感觉非常不好。这,也就奠定了我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下决心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的决心,因为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免于定向。

师院从各方面看都像个大专或者中专,体制上却又真的是本科,可以上四年,况且还有每个月十七块五的钱票和三十斤粮票补贴。不仅像当时所有的大学一样不用交学费,还真的就是能“挣钱”上学的呢!后来真的就有贫困学生在自己这每个月的伙食费上节省,省下粮票钱票换成钱,寄回家去……

另外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是,到师院上学可以离开保定,虽然不远但也是外地。那时候将去外地上学看得很重要,好像上学如果不去外地的话,那就还在本地上中学没有什么区别了。就外在形式来说,坐上火车出发,那才是真正去上学的感觉。

不过我第一次去学校不是坐火车,而是搭了一辆正好去石家庄办事的车。送到火车站,找到接站的大公共汽车前写着的学校名字,就算是有了着落了。第一次出门的紧张与对不可预料的事情的种种应对打算一下就都消失掉了。接站的高年级学生很热情地说着话,寻找老乡是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是谁派给他们的任务,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大事,甚至很多人之所以来接站就是要第一时间和老乡接洽上。如果老乡里有女生的话,那就更显得格外重要了。

老乡,也就是来自同一个行政区域这一点突然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始料未及的,据说当兵以后会找老乡,原来上学也会找。这是乡村社会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后来在四年的学校生活里,老乡果然就是很多学生最重要的交际圈和活动圈。这也是师院这样的学校的乡土色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地处乡间,更重要的是人员构成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它都处于一种非城市化的状态。老乡就是原来和自己居住得最靠近的人,他们其实不是熟人,但是在外地的由陌生人组成的学校里,一下子就变得像是熟人一样亲近了。在这样由熟人组成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到由陌生人组成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过渡阶段,大学里找老乡的情况发育得非常完善。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的学生们近乎本能地在老乡那里获得了比较踏实的拯救与互相拯救。

这其中有一件小事,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一个女生到男生宿舍找自己的朋友,同宿舍的另一个男生知道这个女生是和他临县的老乡之后,打招呼的开场白是:你们那儿今年收成咋样啊!

载着新生和他们的行李的大公共汽车,穿过省城的大街,越走越远,越走建筑越少,过了振头村以后就只有田野了。田野上的玉米叶子在秋天的阳光里强烈地反着光,让每一个端端正正安安静静地坐在车里看着什么都新鲜的学生严肃的面孔上,都流淌起了年轻的光泽。这从火车站到学校的路途上的每一分钟,其实对车上来报到的学生们都是至关重要的时刻。在貌似行云流水一样的运转中,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地进入到了自己跨入社会的人生第一步。由此,他们的人生与师院就有了实实在在的相关性。他们未来的求学就业、婚姻家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与师院及师院所在的这片土地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便是毕业以后离开了,但是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青春岁月也都必然地留在了这里。当然这就是老乡之外另外一个校园文化的关键词了,那叫作校友。

至于说后来师院因为与其他学校合并而消失了,这个名字和建制都不存在了,但是那片地方、那些曾经的人都永远会在每一个在这里上过学的人的头脑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芜湖各高校迎来大学开学季
2023北京体育大学新生入学须知及注意事项 迎新网入口
五年来250多所院校更名 科技理工财经受热捧
还是忘了吧
我的母校--国立北洋大学
扬州师院的美妙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