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原笔记:到程杨村拜访李慎基先生
userphoto

2023.08.31 河北

关注

梁东方

我对连环画《平原枪声》乃至小说《平原枪声》的文学地理的寻访,与之前类似课题之下的完全个人性的寻找很不一样。这一次有很多人帮忙。关键的核心是画家刘现辉先生,他以自己丰富的民俗画的创作聚拢了一大批本地文化爱好者,聚拢了一批热爱绘画和艺术的人。这个纯粹出于对艺术之爱的“关系网”总是能于不在乎所谓利益交换的情况下,无私地为寻访提供线索,甚至是直接接送、引领和陪同。枣强县的赵国升局长、肖张镇的张庆六书记、县委的陈郁苍老师等,都为我的一次次寻访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这也使得我由连环画的文学地理展开的纯粹兴趣研究,在《平原枪声》这个选题上有可能走得更丰富和更深入。

这一次,能到《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的故乡程杨村去走访其胞弟李慎基,也同样是受惠于这些无私给予帮助的朋友们。

距离肖张不远的程杨村并不是想象中和肖张镇对比很大的小村庄,这个村子也不小。沿着初秋时节平原上高大茂盛的青纱帐中,宽度仅容一辆车通过的小公路所抵达的程杨村,也是这一带的村庄的普遍的红砖红瓦建筑风格,多为平房,几乎没有楼房;街道很宽,各家各户的院落更宽,地面上铺着红砖,整齐而敞亮。初秋的时候,墙头上爬着紫红花的扁豆角和白色小花的鹅绒藤,一片平原深处特有的静谧。这样的静谧即使在肖张镇那样的热闹所在往往也可以在离开大路转身走进任何一条胡同的时候感受得到,但在程杨村这样好像从来没有热闹过的地方,这静谧从未被打扰地一直持续下来,就更其“养人”,让人觉着天地之间的人生和这广袤的平原一样,旷远而安详,可以无始无终地绵延下去,永世不绝。

然而经验一再证明,任何岁月静好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属于不无短暂之嫌的可资纪念的好日子。只要掀开历史的一角,就可以看到人类生活中无数翻江倒海的颠簸坎坷曲折艰难。将近八十年前的那段时间,程杨村和整个国家一样,就彻底失去了这样的静谧。

当年岁数很小的李慎基老先生的记忆里还有恍惚的画面,是全家人都躲到邻居家去住的异样,是睡觉盖的被子只有被套没有被面的贫寒——所有的东西都被日本人反复的抄家给抄走了,家里一贫如洗的后果其实早就已经不再在乎,只要能保住全家人的性命就好,这是当时他的父亲母亲最高的愿望。

我问这位至今精神很好现在还能驾驶汽车的瘦削老人,当时你的父母为你哥哥担心吗?他知道我指的是他的大哥李晓明,小说《平原枪声》的作者,当年八路军游击队的领导者。他说那是家里最大的挂念,我因为年龄太小不懂是怎么回事,后来回忆起来才领悟到家里那种特殊的气氛。牺牲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每天都有可能传来不幸的消息……谁也不知道再打多久才能赶走日本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的。只有一个信念,与其等死,不如就和日本人拼了。面对现实,实务地面对困难和不利处境,在任何境地中都采取一种近乎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是当地浸透到了语言特色之中去了的普遍的民风。

多少年以后我大哥回来,我跟着走到别的村子里,看到当年的老战友,两个人两双手紧紧地攥在一起,久久不分开,两个人都热泪纵横;那泪里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至今还活在世上,都看到了赶走鬼子、全国解放的好时候的感慨,更有对他们都熟悉的牺牲者的无言回忆。当时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哥哥老战友家的门框上还有日本人射击过来留下的枪眼。从他们的谈话里知道,他们那时候活动经常在活坟中进行。当时一家人如果都死绝了的话,就会把房子改成坟,叫作立活坟。

当然,他的很多战友都已经牺牲了。在肖张,李晓明曾经去探望一位烈士的父母,烈士的父母见了他的那种叫着他小名的喜悦,就像是又见到了自己当年的孩子。李晓明一看那土坯房子房顶都已经变形,随时都可能塌了了。就对镇上的干部说,这可不行,房子塌了是要砸死人的。后来政府给翻修了房子。

还有一位烈士的父母见了他说起“文革”中孩子的纪念碑被砸了,现在能不能再立起来。李晓明很愤慨也很伤情,说必须得重新立起来。

李晓明回到家乡,镇里县里干部听说了,往往就会也跟着来。程杨村里干部招待,给端上水来,说咱这是苦水,李晓明才意识到家乡祖祖辈辈喝的都是这含了盐碱的苦水,便对县里的领导说,程杨村是革命老区,这么多年来一直还在喝苦水,现在有了机器打井,可以打得很深了……县里干部为难,当时正是要求先生产后生活的特殊时期,这样做是违反政策的。李晓明说,打了井从村子里接了管子到地里,既是为了生产也兼顾生活,两方面都好呢!

这口后来打了三百多米深的井一度因为钻头掉了下去而几乎报废,很长很长时间之后终于将钻头捞出来,才得以最后完工。完工以后需要填井壁,就发动孩子们用胶泥团了泥球,晾干以后顺着井壁撒下去,一点点地将井壁填平。这是陪同我们走访李慎基老人的李晓明的表弟李慎言的回忆。

一直到现在,程杨村的老人们说起来,还都在讲李晓明为这口井说过的话。有了他的那句话,程杨村就彻底告别了吃苦水的日子,吃上甜水了。

李慎基当兵十五年,职务到了连长。有一次回家探亲,正赶上哥哥也回来了。俩人一起外出,因为年岁差距很大,还穿着军装,所以别人都天然认为他是李晓明的警卫员,说话只和李晓明说。哥哥看出来了,就介绍,这是我老弟弟,大家才恍然笑了起来。这个场景李慎基记得很清楚,是有关他和哥哥的回忆之中的一个鲜明的小插曲。

李慎基后来到湖北武汉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哥哥,那时候李晓明年事已高,住在医院里。最小的老弟弟来看,就准备回家。可是儿子说今天长江大桥限号,我的车过不去。去宣传部申请一辆公车吧。李晓明说不用,等一天怕什么,在哪里都是待着,又没有事。

不能占公家便宜,更不能收礼是李晓明为官的一个原则。有一次在文艺汇演的时候有几个孩子表演得很好,他说有前途,应该到艺校培养培养。结果转天这几个孩子的家长就给送来了几只鸭子,李晓明一看就火了,直接把鸭子扔了出去,说给我送礼就是看不起我,吓得几个孩子当场就要哭。李晓明意识到这里面还有个照顾孩子情绪的问题呢,赶紧自己出去捡回来,给了家长钱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后一次见面,兄弟俩一起走在东湖边,面对眼前的美景,李晓明对弟弟说:“老弟啊,看来我是要死在武汉了,就要去见咱爹和娘了。我一点也不难过,你看看眼前的这个世界,人们都已经过上了好生活,当年打鬼子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现在死而无憾。”

那是2008年。这位抗日老战士说这个话的时候,东湖广袤的水域和如墙的树行平静地面对着他们,望之不尽也言之不尽。

现在李慎基老人在复述那已经是十五年的旧事的时候始终是平静的,没有什么情绪波澜,带着一种洞透人生的温和。他说“文革”的时候打倒我哥的时候给他扣了很多帽子,其中一顶帽子说是官老爷,实在是可笑。为什么可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武汉下大雨,怕闹起水灾来,李晓明就让司机开着车到江边去看看。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个在风雨中骑三轮车的老人,上一个坡,很困难。他就让司机赶紧停车,俩人下去帮着推了上去……

李慎基老人家的客厅墙上,挂着李晓明写给他的条屏对联,字迹端正,字形平稳,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于间可见李晓明的性格端倪与平实善良的人生态度。内容是:心地善良快乐之源,胸襟开阔长寿之本;有说有笑阎王不要,愁眉苦脸寿命必减;重金自古难传世,良德从来可治家;粗茶淡饭长生不老,心旷神怡益寿延年……

李慎基老人的回忆,也许并不能直接为我对《平原枪声》的文学地理研究所用,但是于间可见作者李晓明对他所描述的故土的情感依托,也从侧面可以透视其作品中对这一带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乡亲的深深情愫。

用实证主义精神写出来的《平原枪声》,是李晓明为那一代人发声的回忆之作。没有他的文笔,就会使相当多的人和事沉没到历史中去。写过了《平原枪声》和其他作品的李晓明,与其作品中以马英为代表的众多民族英雄一样,依旧是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中的普通一员。不一样的是他看待社会和人生的视角和态度,充满了历经苦难之后的光辉与悲悯天地的慈瑞。

他是本着这样的人生态度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的。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的高度统一,让后辈读者肃然起敬,让他哪怕还有缺陷的作品熠熠生辉。在文学成就上他也许不能得什么大奖,但在处世为人的水准上,他近乎完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评书《平原枪声》李鑫荃
平原枪声(四)
平原枪声
纪念电视剧《平原枪声》播映25周年
故乡的文化灯塔——纪念著名作家李晓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五六十年代文学作品欣赏(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